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护自救安全常识(小学生版)

自护自救安全常识(小学生版)


(三)实验室 (四)宿 舍
(1)遵守赛场纪律, 服从调度指挥。
(2)参加比赛前做好准备活动,使 身体适应比赛。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 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 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 点。
主要包括:
原生(一次)灾害 次生(二次)灾害 衍生(三次)灾害
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
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还不可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 预报。但对某种类型的地震有可能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当前的地震预报尚处于低水平的 探索阶段,而且与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在观测技术的 先进性方面,在地震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尚有一定的 差距。 在70年代中期,我国曾成功预报过辽宁海城7.3级地震 等破坏性地震。9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过1995年云南孟连 7.3级地震,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中6.3、6.4级等地震, 1998年11月云南丽江宁蒗县6.2级等4次5级以上地震,1999 年12月29日辽宁岫岩棗海城5.6级地震等一系列成功的短临 预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总体而言,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先进行列。
2.分类
1
指固体物 质火灾。 如木材、 纸张等。
A类火灾
2
液体和可 熔化的固 体火灾。 如汽油、 煤油等。
B类火灾
3
4
气体火灾。 金属火灾。 如煤气、 如镁、镁 氢气等。 合金等。
C类火灾
D类火灾
1.火灾的预防常识
许多同学对火感到新奇,常常背着教师和家长做火的 游戏。 平时不要在身上携带打火机、火柴、鞭炮等。中小学 生“行为规范”中要求在校学生不要吸烟。 安装火炉时,同学们要提醒爸爸妈妈,安装火炉应与 床铺、纸顶棚、木窗框等可燃物保持一定的距离。 电器火灾发生的原因有: 电路老化、超负荷、环境 欠佳(主要指粉尘太大)等引起的电路短路、过载而 发热起火。 要熟悉日常电器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学会一般灭火 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灭火器。
(1)开启火灾应急广播,说明起火部位、疏散路线。
(2)组织处于着火层等受火灾危胁的楼层人员,沿火灾蔓延 的相反方向,向疏散走道、安全出口部位有序疏散。
(3)疏散过程中,应开启自然排烟窗,启动防排烟设施,保 护疏散人员的安全;若没有排烟设施则要提醒被疏散人 员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靠近地面有秩序的往安全出口前行。 (4)情况危急时,可利用逃生器材疏散人员。
1、保持头脑清醒,不要害怕,顺从绑匪的要求,不争辩、不 硬抗,决定自己的智斗方案。
2、不要试图逃脱,一跑反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险。 3、可以与绑匪或看管自己的人聊天,拉家常,麻痹对方。 4、如果证实绑架的目的是作为人质要挟与自己有关的人,借 此就范,或是被人拐卖时,则不必惊慌,暗中记下罪犯的 相貌、口音、身材、衣着等特征,不要反抗,相信亲人和 公安干警会来营救自己。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炕沿 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 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 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避开山脚、陡崖, 以防山崩、滚石、 泥石流等;
利用衣物包 扎好伤口 。
不要乱叫,保 持体力,用敲 击声求救。
夏季 防雷
常见 灾害
野外 生存
煤气 泄漏
被人 绑架
夏季是雷雨的多发季节,防雷安全尤其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当 注意收听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雷雨天气预报,在电闪雷鸣的天气条件下,应 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1. 闪电时,应远离孤立的建筑、大树、电线、广告牌、水管等易引雷的物体, 若衣服已被淋湿,不能靠近潮湿的墙壁; 2.雷雨多发生在午后至夜里,户外活动应尽量避免在山坡、牧场或海滩;
避开陡峭的山坡、 山崖,以防地裂, 滑坡等。
遇到山崩、滑 坡,要向垂直 于滚石前进方 向跑,切不可 顺着滚石方向 往山下跑;
不要惊慌,要有坚强的毅力,坚信自己能活下来, 做好自救,等待救援。
设法用砖石、 木棍等支撑 残垣断壁, 以防余震时 再被埋压。
搬开身边可 搬动的碎砖 瓦等杂物, 扩大活动空 间。
大都市人走出城市的喧嚣,到野外同大自然亲和、拥抱, 准备好地图、指南针、食物,去体验一下冒险的刺激和野外 求生的乐趣,有一些野外生存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1)用报纸引火,不易引燃木柴,可事先准备好浸过打火机油的木 屑,如此可以很方便地引燃火苗。灭火时,也要十分小心。将烧 旺的火用水浇灭,确定火已完全灭后,再仔细清扫灰烬残渣,然 后覆上土,将它恢复原状,这是野餐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1.发生火灾怎么办?
(1)要迅速向消防队报告火警,火警电话是“119”;
(2)在能扑救的情况下迅速组织扑救; (3)在可疏散贵重物品的情况下迅速疏散物品; (4)在不能扑救的情况下迅速组织人员疏散; (5)主动为消防队扑救火灾提供情况和方便条件; (6)火灾扑灭后不应随便清理现场,在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火 灾原因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当发现煤气泄漏后,为防止其产生的严重后 果,在不能迅速离开住房的情况下,不要惊慌, 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减少空气中煤气的含量; 二是防止火源。 尤其是晚上睡觉醒时发现有煤气味时,人们 起床习惯于先开灯,这时绝对不能开灯。同样道 理,在灯开着时,发现煤气泄漏,也不可关开关。
当你被陌生人挟持到某个地方,或者还没弄 清是怎么回事,就被蒙上眼睛塞进汽车……诸 如此类情况的发生,表明你已遭到歹徒的绑架 和劫持。这时你要注意做到:
(1)当你处于烟火中,首先要想办法逃走。如烟不浓可俯身 行走;如烟太浓,须卧地爬行,并用湿毛巾蒙着口鼻,以 减少烟毒危害。 (2)不要朝下风方向跑,最好是迂回绕过燃烧区,并向上风 方向跑。 (3)当楼房发生火灾时,如火势不大、可用湿棉被、毯子等 披在身上,从火中冲过去,如楼梯已被火封堵,应立即通 过屋顶由另一单元的楼梯脱险;如其他方法无效,可用绳 子或撕开的被单连接起来,顺着往下滑;如时间来不及应 先往地上抛一些棉被,沙发垫等物,以增加缓冲。
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 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 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
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正在上课时, 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 桌旁边。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 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前兆
宏观前兆: 人的感觉器 官能直接觉 察到的。
微观前兆: 不能被人直 接觉察,需 用仪器才能 测出的地震 前兆。
天旱井水冒,反 常升降有门道。
天雨水变浑,变 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 花冒气泡。
井水是个宝, 天雨水质浑, 水位变化大, 有的变颜色,
前兆来得早, 天早井水冒, 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味道。
(3) 清除楼道和门前杂物;
(4) 妥善处置室内易燃易爆物品; (5) 关闭煤气,切断电源,熄灭炉子火等;
(6) 衣袋里装上家庭成员名单、工作单位、 通讯号码等,有确切血型的要写明血型。
1.避震要点
地震时是跑还是躲? 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 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 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 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 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 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 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 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据对唐山地震中874位幸存者的调查,其中有258人 采取了应急避震措施,188人安全脱险,成功者约占采取 避震行动者的72%。
听从现场工作人 员的指挥,不要 慌乱,不要拥向 出口,要避免拥 挤,要避开人流, 避免被挤到墙壁 或栅栏处。
在行驶的电(汽) 车内:抓牢扶手, 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 座位附近。地震 过去后再下车。
在商场、书店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 商品,用手或其他 东西护头;避开玻 璃门窗、玻璃橱窗 或柜台、易碎品、 广告牌、吊灯等。
3.当雷电来时,不能找大树躲避雷雨;
4.不要触摸金属栅栏之类的易导电物体或高举铁把、雨伞等金属物体; 5.多人在一起时不要拥护或互相接触,因为电流会从一人传到另一人; 6.在开阔地带遇到雷电不能乱跑,来不及躲避时应双脚并拢,双手抱膝,卷曲 身体使自己成球形,而且手不要触地; 7.在室内车内应关好门窗,最好拔掉电器、电源、天线、电话线插头; 8.不要到屋顶、阳台收取东西,在室内不要靠近有线路、金属扶梯等导电物体, 特别是不要站立在电灯下,不要打电话及手机。
地震 常识
地震 预防
逃生 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二)
(三)
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 此相对运动的板块,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 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 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 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 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 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火灾 常识
火灾 预防
逃生 方法
(一)
(二)
(三)
澳大利亚警方称2月 上旬肆虐澳大利亚东南部 的山火已使死亡人数增至 181人,而最终的遇难者 人数很有可能超过200人。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 学院女生宿舍发生火灾,4名女 生从6楼跳下当场身亡。
1.火灾的定义
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黄色部分:环太平洋地震带 绿色部分:海岭地震带
蓝色部分:欧亚地震带
我国主要地震带
震 源: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 震 中:震源正对着的地面; 震中距: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