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业务发展管理委员会1银行理财产品在今年上半年可以用“井喷”形容。
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这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7.05万亿元。
相对于今年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都大大萎缩的基金产品和券商集合计划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可谓独领风骚。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述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状况。
一、理财产品爆发式发展的动因及条件(一)商业银行扩大理财产品规模的动因1. 为应对监管考核体系改变,银行“不惜成本”争存款。
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监管部门对于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多方面压力,主要体现在(1)按照月度监测银行的日均存贷款流动性水平,要求日均贷存比不得高于75%;(2)央行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21.5%;(3)《巴塞尔协议Ⅲ》签订后,国内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能进一步提高,另外考核更加严格也会导致实际资本充足率要求更高;(4)银行信贷额度受到严格限制,按月调控。
信贷额度、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的多重因素限制银行信贷投放,而同样由于监管考核的原因,理财产品资金可以部分化解多种监管压力。
一方面,按照银监会的规定,保本型产品可以计入贷存比考核,非保本型产品不可以计入贷存比考核,但可以通过产品期限设计使得产品在月底或季度底到期的方式,来增加时点存款数量。
这也导致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在关键考核时点前不断提高产品预期收益率水平来吸引资金,据银行业内了解,多数银行通过短期投资工具不能覆盖其提供的预期收益率,业内存在赔本争存款的现象。
另一方面,银行扩大理财业务规模,通过理财资金池对接信托计划的银信合作、委托贷款等方式为客户提供隐性贷款,这种“业务出表”模式在监管措施未完全落实之前,成为银行争夺客户、提高盈利的重要途径。
2.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理财产品承担了争夺客户的重任一方面,今年上半年以来,通货膨胀率高企不下,在利率非市场化情况下,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持续为负数,造成银行存款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
大力发展理财产品成为应对存款流失的压力,吸引和留住新老客户主要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我国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以后,财富管理越来越成为广大居民经济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净值人群的数量和所拥有财富的规模都在快速增加,私人银行业务将成为未来银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为争夺高端客户,商业银行纷纷建立起从中低端的理财产品到高端私人银行的一系列理财产品线,以期抓住现有和未来将成为高净值人群的客户。
3. 理财产品在优化收入结构、控制自身风险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首先,理财产品可以培养商业银行自身产品开发与管理能力,发展以财富管理业务为导向的零售银行和私人银行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降低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向国际领先银行靠拢。
其次,理财产品可以对冲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久期和头寸,降低管理发行者面临的市场风险;同时,增加了市场上可交易的资产,提高市场效率,间接降低自身风险。
此外,客户愿意为个性化设计产品支付溢价,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通过产品内部风险对冲索取高于承担总风险的收益;通过套利获取低成本融资。
(二)商业银行扩大理财产品的条件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扩张拥有五个方面的外部条件支持,具体表现在:1. 理财产品采取报告制(销售前报告)。
按照现有法规及正在征求意见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规定,理财产品采取报告制,需要销售前10个工作日内向银监会主管部门或属地银监局报告,分支行在发售前5个工作日内向派出机构报告。
产品发行不需要监管部门的审批,有效提高了产品发行速度。
2. 理财产品发行的渠道优势突出。
国内商业银行在渠道上占据金融界垄断地位,网点和渠道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支持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工作。
城市网点数量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尤为重要。
3. 银行拥有巨大的客户存量和客户集聚条件。
一方面,银行拥有最丰富的个人资产等储户数据,并深得储户的信任,同时拥有大量对公理财需求的机构和企业客户;另一方面,目前金融市场体系有利于银行集聚优质客户资源,证券三方存管制度以及基金、保险代销模式得到证券、基金、保险的客户都成为了银行的客户,丰富理财产品的销售范围。
4. 资金池运作模式可以扩大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空间。
银行理财产品多采取滚动发行、资金池操作的模式,使得银行作为投资人可以用短期资金对接长期投资,提高收益的同时也便于为客户提供较为稳定的预期收益。
5. 当前高通胀形势下,房市、股市、基金波动较大,整个市场普遍抱有不乐观的23预期,居民对冲通胀、保值的意愿较为浓厚,而银行长期以来在居民中培养了低风险的形象,从而让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居民投资首选。
二、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数据分析以下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的特点。
(一)在发行主体方面,5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的主要机构,其发行量分别占总发行数量的34.57%和41.58%,其中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列前三,发行数量均超过了800款。
从单位数量上看,五大国有银行仍然处于领先位置,但是从总发行量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超越了国有银行。
这主要是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大大低于国有银行,在当前监管体系下所面临的监管压力较大。
根据去年年报,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的贷存比分别为74.59%、72.83%、72.74%、71.15%、69.96%,各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贷存比指标都十分接近监管“警戒线”;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贷存比分别为72.10%、70.20%、62.47%、62%、55.77%。
五大国有银行贷存比指标考核压力明显较小,相对压力较大的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都是理财产品发行的大户。
整体而言,各主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与贷存比数值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此外,银行发展战略以及理财能力也影响了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
致力于开展高端财富管理业务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也较大。
根据《欧洲货币》的数据,2009-2011年面向超高净值人士的中国最佳私人银行服务排名中前四名分别为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均位列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量的前五名。
图表 1:2011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银行分类统计注:此图表中数据来源于普益财富银行理财市场月度报告34.57%41.58%19.54% 2.33% 1.73%0.24%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图表 2: 十家主要银行发行量及贷存比指标注:此图表中数据通过对普益财富理财产品数据库中十家主要银行发行数据计算而得(二)在投资方向方面,债券与货币市场产品是上半年资金投向的主要产品,其占比达到59.72%。
由于银监会对银信合作业务监管的加强,前几年发行量较大的股权类投资产品信托贷款类投资产品规模迅速下降,股权类产品在原则上只能投资于新股申购和少数权益类信托资产,信贷类产品发行量也只占总数的3.07%。
其中最主要的监管条例包括2010年8月10日银监会推出《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号),72号文的发布可以算是银信合作理财业务规范运作的新起点,其传达出的“禁止信托通道,鼓励自主管理”和“轻融资业务,重投资业务”的思想对此项业务影响颇深。
2011年1月20日,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
新法规在对信托公司信托贷款规模规定了量化的考核指标外,还细化了2010年72号文件对商业银行银信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的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按照每季度不低于25%的降幅制定具体转表计划。
投资方向中其他包括组合投资类和未明确说明的产品。
由于银监会对信托贷款类产品和股权类产品监管的加强,而这两类银信合作产品不仅能让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收益,而且信托公司和银行都能从中获益,部分银行为了逃避监管,发行了许多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
该类产品的主要模式依然是信托,而投资组合方式除了信贷资产外,主要是债券,小部分还包括票据和股票等。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上半年末,银信业务余额达到了1.61万亿元,约占理财产品余额的50%,其中单纯融资类银信产品的占比大幅下降,但大多转型为组合类理财产品。
50.00%55.00%60.00%65.00%70.00%75.00%80.00%0200400600800100012002011年上半年发行数量2010年末贷存比指标5图表 3: 2011年上半年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图注:此图表中数据来源于普益财富银行理财市场月度报告(三)在收益类型方面,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占57.20%,是如今主流理财产品收益类型。
其次,保证收益型产品也占了28.80%的份额,其中大多数为外币理财产品。
图表 4:2011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收益类型图注:此图表中数据来源于普益财富银行理财市场月度报告(四)在期限结构方面,1年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占绝大多数,约97.11%,且1个月及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所占的比例持续上升,从1月份的26.91%一直上升到6月份的40.99%。
首先, 6月份超短期理财产品盛行主要是商业银行为了度过年中考核,突击发行,以获得时点存款数据;其次,由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长期投资产品收益风险增大,大量寻求避险的资金要求进入了相对安全且收益率较高的债券和货币市场;再次,银信合作产品监管的加强使原来期限较长的股权和信托贷款类产品由期限较短的债券与货币市场产品所代替;最后,随着理财产品发行成为很多银行43.02%14.45%2.25%3.07%3.11%34.10%人民币债券市场外币债券市场票据资产类信贷类结构性产品其他14.01%28.80%57.20%保本浮动收益型保证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6的日常业务,银行可以利用资产池将短期资金与长期投资对接,从而获得更高且更稳定的收益。
图表 5: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结构图注:此图表中数据来源于普益财富银行理财市场月度报告(五)在预期收益率方面,从不同投资方向上看,三类主要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走势迥异,主要与其所投资的对象相联系。
人民币债券市场向上势头比较明显,主要与银行资金短缺引起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持续上升相关,而6月份突然出现的暴涨则是银行间争夺半年末时点存款余额的结果,这一点从同期超短期限产品占比大增可以得到印证。
结构型产品预期收益率波动较大且整体预期回报率高于其他产品,与其本身风险较大的特点有关,此外4月以后外汇市场风险加大,资产管理者设置了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从而与之挂钩的结构性产品预期收益也随之下降。
图表 6: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分市场预期收益率图注:此图表中数据来源于普益财富银行理财市场月度报告500100015002000250030005627542406178111831861年以上6个月至1年3个月至6个月1个月至3个月1个月以下无固定期限1月2月3月4月5月6月人民币债券市场 3.00% 3.49% 3.71% 3.73% 3.84% 4.49%外币债券市场 3.00% 3.04% 3.16% 3.00% 3.03% 3.11%结构性产品3.42%4.02%4.44%4.22%3.09%3.59%2.50%3.00%3.50%4.00%4.50%5.00%年化收益率7从产品的期限结构上看,除一年以上期产品以外,随着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持续加码,上半年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水平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6月份各期限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