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PPT课件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PPT课件

第14章 森林生态 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本章首先介绍了森林生态环境 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 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 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 4种方法,重点介绍了计量经 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另外, 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 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 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 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 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 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 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 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 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4. 1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 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 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 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 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 决策依据。
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 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 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 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 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 一的生态类型。
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 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 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 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 数量有限,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 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 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 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 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
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 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
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 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 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 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
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 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 行长期地、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1)气象常规指标 各类观测指标见 表14—1 气象常规指标 (2)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标 各类观测指标见 表14—2 森林土壤的理化
指标 (3)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各类观测指标见 表 14—3 森林生态系统
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4)森林水文指标 各类观测指标见 表 14—4 森林水文指标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方 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定量评 价方法。纯粹的定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 步已不多见,但在用来评价无法量化的指标 上(或缺乏观测、调查资料)仍不失为一种评 价手段,目前常用的是后两种方法。
(1)历史比较评价法
借助历史资料,对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前后或 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益,按照统一指标逐项进 行对比分违法用 地、毁林砍伐、毁草开荒、乱占滥用土地 等突发事件。
③专项监测: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 区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的监测, 主要包括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 区、风沙区、草原区等。
14.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 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森 林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森林生态 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特点。因此,在选择 监测指标时要因地制宜,体现不同区域自然 条件的优势和生态过程的特点。
这种方法的一般过程是: ①选择评价项目。 ②设计出几个等级并量化 ③找若干有经验的农民和有关专家、行政管理人员,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直观,易于操作。
由于指标间通常没有相同度量因素,影响指 标变化(即前后土石方量变化)的因素很多, 未必完全是由森林生态环境功能带来的。
尽管如此,这种方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事物的变化趋势,且易于掌握,因而在基 层应用较普遍。
(2)直观的整体评价方法
直观的整体评价方法是一种借助于农民和专家的经 验知识,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的评价方 法。
(5)森林的群落学特征指标 各类观测指标见 表14—5 森林的群落学特征指标。
14.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14.3.1评价对象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就是对森林所固有的 生态功能与效益的评价,即对所谓的生态、 经济、社会效益的评价,而不是对所有环境 因素进行评价。
14.3.2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14. 2. 1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
(1) 代表性原则 (2) 综合性原则 (3) 简易化原则 (4) 可行性原则 (5) 分类实施的原则
14.2.2 监测指标与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1606—2003),现列出主要监测指标与内容。 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监测目的等,可从下 列指标与内容中选择适宜的观测指标。
③重点地区监测:对重点预防防护区、重点 治理区、重点监督区进行水土流失类型、强 度、分布、面积、治理程度、治理效益与动 态变化进行监测。
④典型区域监测:如对泥石流、滑坡、崩岗、 汛期等进行监测预报。
(3)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
①定期监测:在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 扩充、完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开展每年一 次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变更调查,全面监测资 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手段,定期监 测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监测区域)资源与 生态环境变化,并核查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 数据的详实性。
刘爱娟等对大运河宝应段圩堤防护林的 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 造林前(1949~1965)和造林后(1966~1991) 圩堤修筑土石方量的不同,说明防护林在保 持水土、减轻土壤侵蚀方面的效益(表14-6)。
表14-6 宝应段运河圩堤防护林营造前后修筑土石方量比较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直观,易于操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