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是土地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3.土地使用权抵押:指土地使用权人以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担保的行为。

4.自然供给: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

5.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6.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用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8.土地金融:是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

9.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10.内部规模经济: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11内部规模不经济: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而导致的收益下降。

12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13.外部规模不经济:指因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经营单位的成本增加。

14.适度城市规模:城市人均小效用水平达到最大值时的规模。

15.土地利用规划: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17.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分区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18.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使用权、所有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19.永佃权:由永佃权人向土地之用者支付租金,为耕作和放牧的需要长期或永久使用土地,并获得相应受益的权利。

永佃权实质是土地用益权,是他物权的一种。

20.土地发展权:发展土地的权利,使用中可于土地所有权分离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

具体来说,土地发展权是在符合规划的条件下变更土地使用性质,或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的权利。

21.土地规划利用: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加以利用。

22.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23有形市场: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在这种市场上,商品明码标价、买卖双方在固定的场所进行交易。

24无形市场:指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通过广告、网络、中间商及其他交易形式,实现商品的交换。

25一级土地市场:即土地出让市场,指国家将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有权有限期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市场。

26二级土地市场:指以土地为投资对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对从一级土地市场售让的土地进行投资开发后,再将土地或房地产商品分散出卖或出租给各个土地使用者而获取利润的土地市场27三级土地市场:指土地使用者之间进行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交换、转让、出租、抵押等的土地市场28土地使用权出让: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29转让: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30租赁:指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31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32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位置差别获得的级差地租33级差地租Ⅱ:由于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即为级差地租Ⅱ34绝对地租:指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35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换和转换3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7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指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编制并实施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以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

38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9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条件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40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

简答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原理: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配合生产某种产品时,若其中某些生产要素数量固定不变,而其他要素不断增加单位投入,起初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所增加的报酬大于它前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报酬,至某一个点后,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增报酬总小于它前一个单位投入所增加的报酬。

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的问题:⑴收益分配不合理:基本是谁流转谁受益⑵行政干预较大:难以实现在自愿平等原则⑶流转纠纷频繁发生,交易违约风险加大⑷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⑸一些地方领导急功近利,不从长远利益考虑土地资产的增值保值而是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入作为补充财政收入的应急办法⑹农民集体超前销售土地,未给集体经济发展留下足够的用地,影响集体经济长远发展。

3级差地租Ⅰ产生的原理:⑴在投资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质量和位置的土地上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即较优土地上产量高成本低,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较,低反之相反,但在市场上产品按统一价格销售。

⑵由于土地的有限性。

人类需求不断扩大,如像工业品一样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市场价格,则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得不到平均利润放弃经营,农产品产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当价格上涨到是劣等地的经营者也能获得平均利润时,劣等地重新投入生产。

⑶因此为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必须以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社会生产价格,这样经营优等、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一定的超额利润。

4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特点:⑴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它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主要体现⑵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消除贫困。

5.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目标:⑴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有限的土地资源必须分配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都较高的项目上⑵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应把优质土地资源安排到对资源品质要求最高的生产项目上⑶土地资源利用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供给的时序性相协调:应考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延续性⑷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的差异和特点:诱发各地区的发展活力。

总之,土地资源配置要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质量上差异性,时间上长期性,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经济、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6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容: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求平衡为目标⑵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有长远性⑷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⑸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特别要追求质量的平衡7土地的特性。

⑴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集约利用土地③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④功能永久性:持续利用合理利用⑵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总量土地质量有限,人口增加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受自然条件限制,中途改变用途经济损失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效益的多样性⑤利用方向的相对分散性:位置固定性决定。

8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9级差地租Ⅰ、Ⅱ的关系:⑴相同点: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关系:级差地租Ⅱ要以Ⅰ为前提和基础,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⑵不同点:级差地租Ⅰ是天然产生的,是人类活动间接产生的,级差地租Ⅱ是人类活动直接产生的。

10土地市场的主体:土地供给者、需求者和其他参与者。

客体:土地权利。

11土地市场特点:①地域性②竞争不充分性③供给滞后性④供给弹性较小⑤低效率性⑥政府管制较严。

12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⑴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样价格机制等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⑵明晰的土地产权:是土地市场健康运行的最基本条件⑶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⑷优质的中介服务。

13中国土地市场特点:⑴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⑵中国土地市场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⑶中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供给实行垄断⑷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尚未进入市场流转。

14中国土地市场的构成:⑴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①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出让方式有招拍挂②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③租赁市场,承租人可将土地使用权转租转让和抵押④抵押市场⑵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市场①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③农村集体“四荒地”使用权市场。

15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①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原则②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③要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最高目标16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⑴具有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⑵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⑶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⑷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⑸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

17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⑴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和前提⑵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人类可以更多的利用未被利用或效益更高的土地⑶社会需求:其改变能促进土地利用方向的改变⑷产品价格⑸土地开发利用计划:促进供给总量增加和结构调整⑹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18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⑴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最直接的方法⑵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是重要手段⑶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调动人们合理科学用地的积极性⑷调整消费结构⑸利用新技术:间接扩大土地的经济供给⑹保护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19经济供给和自然供给联系区别:⑴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⑵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动植物生长需要而言,经济供给主要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现在人类特别重视耕地或粮食用地的供给⑶自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经济是变化有弹性的,不同用途土地供给弹性更是不同⑷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自然供给,但可在自然供给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