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81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81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苏幕遮》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关于作者——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参知政事任上,提出过政治革新的方案,主持庆历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文章骈散相间,气势磅礴,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奢靡风气,开拓了词的领域,可以说是苏轼豪放词的先声。

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背景链接
范仲淹一生立志入世,然天不遂人愿,仕途多舛,也因有军
事才能,多次被派往戍守边疆,写这首词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萧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乡念亲,于是范仲淹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词。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齐读上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品读上阕
思考:上阕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山水、斜阳、芳草。

(2)①描写了壮丽阔远的深秋景色。

碧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里,水波上笼罩着一片苍翠的寒烟。

夕阳照映着远山,碧天连接着江水。

无情的芳草绵延着
天涯,更在斜阳之外;②渲染出了壮丽阔远、寥落苍茫的意境,③也暗含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题方法及步骤小结:
(1)分析意境型
①找出意象,概说画面,
②用简洁词语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
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写壮丽阔远的秋景,
暗透乡思
齐读下阕: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品读下阕
思考: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则主要抒情。

那么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现出来?写浓重的乡愁
小组讨论
这首词用了哪些手法?(抒情手法或表现手法)选取其中一种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衬托,拟人,虚实结合。

(2)①衬托。

②诗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描写了无情的芳草绵延到天涯,隐没在斜阳照不到的远方。

“芳草”常暗指“故乡”,故有慨叹故乡遥远之意,同时也以芳草渺远无情衬托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③把作者的乡思离愁表现得更加明了深切。

答题方法及步骤小结:
(2)分析手法型
①点明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说明诗人怎样运用该种手法,
③说出此种手法的作用、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

其作用是怎样的?
(1)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2)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
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课堂小结
学习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

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这首词运用了一些表现手法,请指出两种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词运用了一些表现手法,请指出两种作简要分析。

(1)①比喻。

②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
高的美景。

③表达了作者思念朋友以及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愁情。

(2)①以乐景衬哀情。

②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如此美景反而更衬托出了词人内心的愁闷之苦。

③表达了作者思念朋友以及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愁情。

课后作业:
《优化方案》练习册P44页第3小题:
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乡思离愁之深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