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法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环境法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绿色发展与低碳生活中的公民
摘要:随着我们生存环境的恶化,加之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压力与挑战,作为社会的公民,我们需要切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倡导低碳生活,推动绿色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更为有利的生活环境。

法律,作为人行为的最低标准,在此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以我国环境法律的角度来阐述绿色发展与低碳生活中的公民的权利与行使。

关键字:环境法公民环境参与环境权利
我国现行的环境基本法是198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该法第一条对立法目的的规定是:“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可以看到的是立法目的中有“保障人体健康”这样的字眼。

与之不谋而合的是该法对于环境的定义,它有多个方面的寓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将环境的范畴限定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影
响的自然因素范围内。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环境的立法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存生活角度出发的,这里的人在法律中是以“公民”来定义的。

不得不说我国公民在法律意义上对于环境事务上参与是比较少的,公民的环境参与权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且它也已经上升为环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是公众及其代表根据国家环境法律赋
予的权利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是政府或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依靠公众
的智慧和力量,制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确定开发建设项目的制度。

同时也应当包括公民或组织的环境权利或公共的环境利益受到损害时,通过依法请求救济和获得赔偿而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

我国环境法将公众参与制度确认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这项规定为环境基本法和各专项法律、法规进一步确认公众参与制度奠定了立法基础。

在此基础上,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水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13条也有类似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 2002 年10月新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对建设项目、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确立了公众参与制度,规定对环境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规划召开论证会、听证会,环境影响评价后跟踪制度。

此外,一些行政法规也体现了这一制度的基本精神。

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等。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第十条规定:“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

这些都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依据。

具体来说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立法缺乏全面、具体的权利规定,公众依法享有的权利只有检举权、
控告权、部分参与权和赔偿权,至于其他必需的权利如环境知情权、环境受教育权、环境结合权、环境诉讼权等,相应的立法中并未明确规定 .依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公众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中应拥有以下权利: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环境诉讼权,环境赔偿权,环境检举权、控告权,环境批评权、建议权,环境受教育权和环境结社权等。

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愈来愈严重,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的加速、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等。

而治理的速度似乎愈来愈赶不上破坏的速度,除了人口过多、资源匮乏、环境容量太小、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太落后等多种原因以外,从更深层次上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众参与程度太低。

所以说为了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的绿色健康发展,公民就应当积极的参与进来,珍惜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并且认真而主动的去行使它。

上文提到环境参与权的内容颇多,我就选择其中较为重要的四个部分来阐述公民应如何去行使它。

首先环境信息知情权是国民对本国乃至世界的环境状况、国家的环境管理状况等有关信息获得的权利,这一权利是公众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

公民有权依法定程序获取关于自然环境状况及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确实可靠的全部信息从而对政府环境管理机关权力进行限制和监督。

所以公民应主动积极的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去知悉它,关心它了解它。

其次是环境使用权,环境使用权是指公民依法合理使用其周围及其他环境资源的权利。

公民环境使用权主要体现为眺望权、日照权、景观权、亲水权、嫌烟权等。

确立公民环境使用权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环境,更在于使用环境。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使用,而我国的环境立法也为公民合法使用环境资源及维护自身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故任何公民都有权合理利用,非法定机关法定事由不得侵犯。

然后是公民环境参与权,它是指公民参与政府关于环境管理、利用和保护的决策及实施过程的权利。

公民环境参与权实际上是公民民主权利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公民环境参与权是联系集体环境权与个人环境权的纽带。

公民环境参与权的确立,一方面使各种利益集团能够充分表达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建立各种利益平衡、寻求利益共存或利益妥协的方式和途径,使环境法律制度得到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行政管理民主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公众监督机制,防止因行政主体的权力竞争而导致的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悲剧。

最后是环境请求权,公民环境请求权是指当公民自身的环境利益受到威胁或侵害时依法向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请求予以保护或补偿的权利。

无救济即无权利的实现,公民环境请求权的意义在于使公民环境权能够成为一项可以通过司法程序或准司法程序进行救济的权利,它将公民环境权的实施落到实处。

公民环境请求权具体行使可以通过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行政复议和国家赔偿的请求权、对他人侵害公民环境权的停止不法侵害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等。

只有切
实地赋予公民个体以环境请求权,使其获得提起诉讼的主体资格,才能使其所享有的环境权得到充分的保护。

在法律角度来说,公民了解法律,珍惜并且积极行使法律所赋予自己的权利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保护环境方面也如此,只要公民都能做到这些,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也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绿水青山定会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