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规范管理
• (4)水盐代谢 • 特点1:儿童期易致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 长期禁食、严重呕吐容易出现低血钾、低钠血症; • 腹泻患儿容易出现脱水、酸中毒。 • 儿童不轻易使用泻下药、利尿药。 • 特点2:小儿钙盐代谢旺盛,易受药物影响。 • 例如: • 1.苯妥英钠影响钙盐吸收,糖皮质激素在影响钙盐吸收的同时,还影响骨
菌药物
• 由于儿童易患感染性疾病,且多为急性感染,病情变化快,因此, 抗感染药物较常应用。就儿科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而言,与成人 相同,只有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并应尽 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 菌药物;确诊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流感等),则应选用 抗病毒药物或某些中药制剂。需要注意的是:氨基糖苷类药物可 能有耳、肾毒性,儿童应尽量避免应用。只在有明确应用指征又 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 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监测血药浓度,根据 其结果个体化给药。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 发育不良,不用于8岁以下儿童。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骨骼发育 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该类药物一般避免用于儿童,尤其是低年龄 段儿童。
• (2)内分泌系统 • 特点:儿童期内分泌系统不够稳定,许多激素和抗激素制剂会扰
乱儿童内分泌,导致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等功能发 生变化,影响生长发育。
• 例如:糖皮质激素可影响糖、蛋白质、脂肪代谢,长期服药会导 致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免疫力低下。
• 人参、蜂皇浆等中药可影响垂体分泌; • 促性腺激素的药物可影响儿童性腺发育,导致儿童性早熟; • 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造成生长发育障
• 1. 病毒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仅在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时方可使用。 • 2. 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治疗前应尽可能采集相关临床标本送培养及药敏试验,若盲目选择抗菌药物将会导致进一步的诊断困难。 • 3. 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试验前,可根据患儿的发病场所、感染部位、免疫状况及当地流行菌株等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选择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 4. 除非有明确临床指征(如脓毒症等危重感染),一般情况下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 5. 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感染程度决定给药频次,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应一日多次给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可一日一次。 • 6. 按照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严重感染(如脓毒血症)或抗菌药物不易到达的部位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应选择较大剂量治疗(治疗剂量范围高限),否则将导致治疗失败;治疗剂量不足还可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 • 7. 对于治疗剂量接近于毒性剂量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等),必须监测药物血浆浓度方可使用(尤其是对婴幼儿)。 • 8. 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应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轻症感染并可接受口服给药的患儿,应选择口服给药;只有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儿初始治疗需要静脉给药,且在病情好转后及时改用口服抗菌药物。 • 9.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仅在下述情况下采用,①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② 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重症感染;③ 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④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产生耐药的感
• 滥用抗菌药不仅浪费药物,造成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因药物的各种毒副作用给患儿造成不良后果,也可影响某些疾病的及时诊 断与有效治疗。如大剂量使用青霉素在血脑屏障未完全的患儿可引起神经系统的损害;大剂量抗菌药的应用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使微生态紊乱,长期应用还可引起真菌或耐药菌的二重感染;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大剂量长期应用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呼吸肌麻 痹和听神经损害;氯霉素,早产儿和新生儿禁用,儿童慎用,因此药易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循环系统衰竭,导致皮肤苍白和发绀, 俗称“灰婴综合征”,并可抑制骨髓造血,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也不宜大剂量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因为这类药物肾毒性 较大,可引起小儿血尿、肾组织坏死;磺胺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故新生儿不宜应用。
• 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不同剂量、不同疗程的激素应用,是很重要的。如病因明确、病情严 重时,可在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短期应用大剂量激素,以达到抗炎、抗毒素、抗休克、 退热,增强机体应激能力的作用。已有感染性休克早期表现时,亦可短期应用大剂量激素, 能达到扩血管的目的。有过敏性疱疹或过敏性休克时,也可短期应用激素,达到抗过敏的 目的。对风湿、类风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则应采用泼尼松口服,适当延长用药时 间。如肾病综合征等,则必须长疗程应用方可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根据皮质激素分泌的规 律,采用隔日疗法。哮喘病儿,病情危重时可静注激素类药物,或以倍氯米松吸入治疗。 此外还可用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压,治疗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血液病等。
儿童用药规范管理
一、儿童用药特点
• 儿童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各个系统均有其生理、解剖特点, 因此儿童用药有其自身特点,不仅仅是成人的缩影。
•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长发育是其突出特点,在整个生长 发育过程中,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不同年龄段儿 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 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所患疾病与成人不尽相 同,因此不能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影”,在治疗疾病用药时不 能仅仅将成人剂量进行简单的缩减,应根据疾病特点、生理特点、 个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保证治疗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碍。
• (3)血液系统
• 特点:正常人体血细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组织内生成,胎儿刚出生 时全身骨髓普遍能够生成血细胞,5岁后由四肢远端向心性退缩。 儿童期骨髓造血功能较为活跃,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 例如:儿童使用某些药物可引起贫血、红细胞增多、粒细胞减少、 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良反应。如:氯霉素可引起再 生障碍性贫血。
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⑤ 联合用药以减少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剂量。 • 应切记,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器官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耐受性差,因此极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 儿童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适当的药物。目前我国儿童抗菌药物滥用情况非常严重。儿童不合理使用抗 菌药物的原因复杂,其中家长想为孩子快速治愈疾病的迫切希望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常见在治疗时家长经常 点名要抗菌药物,且越贵越好,医生为迎合患儿家长心理,无原则满足其需要,进而大量使用抗菌药物。这种滥用首先体现在病 原体不明确的滥用。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及一般感冒发热儿童,不究其因,先用抗菌药物,特别是针对上呼吸 道感染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多见,约占90%以上,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但有 调查显示抗菌药物使用率却高达100%。其次,对于小儿腹泻也存在较多不恰当的使用抗菌药物。儿童感染性腹泻62.8%~63.4%多 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既不能减轻症状也不能缩短病程,反而易导致二重感染和增加耐药性,但临床实 际情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却较为普遍。
• (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 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 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
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 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 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 (2)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 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 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 (3)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 岁以下小儿。 • (4)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 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骼钙盐代谢,导致骨质疏松、脱钙,严重者发生骨折,影响生长发育。
• 2齿.四黄环染素,与影钙响盐骨形质成发络育合。物,伴随钙盐沉积于牙齿及骨骼中,致使儿童牙
• (5)运动系统 • 特点:儿童期骺软骨处于不断增生和不断骨化的过程中; • 例如:某些药物如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引起关节痛、关节肿胀及
软骨损害,影响骨骼发育。
• 选择抗菌药物时要全面考虑患儿的感染情况、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合理选用药物的品种、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给药途径, 以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 1、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此期间其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而迅速变化,因此新生儿感染 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经常使用激素药物的儿童会导致体内的内分泌 • 功能紊乱,影响儿童对钙的吸收,从而引起儿童钙缺失的现象,
使得 • 儿童的正常发育受到一定的影响。长期使用激素药物会引起面容
和 • 体态的改变,体重增加,下肢浮肿,骨质松疏,容易出现骨折,
儿童的 • 生长发育也会受到抑制,长期使用的儿童也会影响视觉系统的发
•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参见表1)。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 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 (3)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 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育, • 严重时会引起青光眼,白内障等[5]。
• 糖皮质激素在儿科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滥用现象。在基层医院,儿科处方中使用糖皮质 激素较为多见,尤其对发热的婴幼儿,常将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应用,以达到快速退热 的目的,但如此用法容易改变热型,掩盖病情;使用不当可促进细菌或病菌感染扩散而加 重病情,使用过多还可降低机体免疫力,扰乱内分泌功能,影响钙的吸收,甚至引起胃肠 出血、高血糖等合并症。因此应慎用糖皮质激素,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