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章_大地构造学说

第8章_大地构造学说


一,地槽区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 1,下降阶段 不均匀的下降,使地槽区成为由地背 斜和地向斜相间排列的狭长地带,初期 在地向斜中接受碎屑沉积并伴较小规模 的海底火山喷发;中晚期下降强烈,海 侵扩大形成碳酸盐岩沉积。
2,上升阶段(回返阶段) 初期地向斜局部回返上升形成中央隆起, 伴有断裂和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两 侧为山前或边缘拗陷,接受从中央隆起 剥蚀下来的碎屑沉积。后期各个地向斜 全部褶皱隆起上升,原来地背斜的地方 则形成山间拗陷并接受大量粗碎屑堆积。 最后地槽区全部上升,形成褶皱带。
3,浊流沉积和混杂堆积 浊流沉积即为复理石沉积 混杂堆积是产于地缝合线附近的一种成 分、岩性、时代各不相同大小岩块的堆 积。它是地缝合线一个重要标志。 4,蛇绿岩套 产于地缝合线附近,由成分与洋壳相似 的超基性、基性岩转变而成的含绿泥石、 蛇纹石等绿色岩石。它是地缝合线的另 一个重要标志。
5,双变质带 在板块俯冲带中,常出现低温高压变质带和 低压高温变质带对称产出的地质现象。 6,火山和地震活动
2)大陆板块之间的汇聚常形成碰撞带, 以山弧—地缝合线型(雅鲁藏布江型) 为代表。
3,剪切(平错)型边界 以转换断层为代表。
(四)板块运动与海洋演化 大洋发展旋回或威尔逊旋回:大陆裂谷 红海型海洋 大西洋型海洋 太平洋型海洋 地中海型海洋 地缝合线。
(五)板块学说如何解释各种地质现象 1,现代地槽 地槽可以发生在板块的不同部位,按性质 可分为冒地槽和优地槽,前者以大西洋 型地槽为代表,后者以太平洋型为代表。 2,造山作用
构造旋回:从地槽区下降,经过回返隆 起形成褶皱带,这样一个完整的构造发 育过程。
(二)地槽区的特征 1,巨厚的沉积建造 下降初期:下部陆屑建造和海底火山岩 建造。 下降中晚期:石灰岩建造。 回返初期:上部陆屑建造或复理石建造。 回返后期:磨拉石建造。
2,强烈的构造运动 大规模的褶皱和断裂 3,频繁的岩浆活动 4,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 5,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二)地台区的特征 1,厚度较小的沉积建造 2,不太强烈的构造运动 3,微弱的岩浆活动 4,不太显著的变质作用 5,丰富的沉积矿产
Hale Waihona Puke ,过渡区 四,槽台说对地壳发展规律看法
“泛地槽说”和“泛地台说”
五,固定论与活动论
固定论—以地槽——地台学说为代表。 活动论—以板块构造学说为代表。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 (Plate-tectonics)
(四)海底扩张说 由于上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匀性,引起 软流圈物质对流,对流上升区岩浆上涌 形成大洋中脊(洋壳生长脊);对流下 沉区,洋壳向陆壳俯冲,形成海沟(洋 壳消亡带)。
三,大陆漂移说的复活
四,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
1967—1973年,摩根、麦肯齐和勒皮雄 等人总结创立。 (一)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 塑性软流圈上部的刚性岩石圈被洋脊、 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 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板块;各板块在软 流圈对流原动力驱动下产生大规模的水 平分离、汇聚或平移运动,板块边界是 地球表面活动带,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 区。
二,地台区
(一)地台的发展过程 地台区是地槽区发展演变的产物。其核 心结构可分为两个基本构造层,下层称 褶皱基底,上层称盖层。
地台区的次一级构造单元: 1,地盾:地台区内没有盖层,基底岩石出 露的地区。 2,台向斜:地台区内相对下降而具有盖层 地区。 3,台背斜:地台区内相对上升,但盖层厚 度由边缘向中心变薄。 4,沉降带(台褶带):地台区内长期下沉 的最活动的地带。
复习思考题
1,概述地槽区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特征。 2,地台区有那些次一级构造单元?有何特 点?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4,板块边界可分为几种类型?举例说明各 边界构造运动特点及其地表形态特征。 5,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陆地上的混杂堆 积、蛇绿岩套和双变质带等地质现象。
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
第一节 地槽——地台学说 (Geosyncline theory)
地槽——地台学说简介 1859年,霍尔认为地壳存在着巨大拗陷。 1873年,丹纳称拗陷为地槽;随后阿尔汉 格列斯基称为地槽区。 1885年,修斯把介于地槽区之间的相对平 缓而稳定的地块称为地台。 1900年,奥格把地槽区和地台区统一起来。 作为地壳的两个基本单元,形成槽台说。
一,大陆漂移说的兴衰
1912年,魏格纳通过各大陆轮廓的相合性、 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群和古气候 的连续性和相似性,认为现在的各大陆 和岛屿都是由3亿年前的泛大陆,在地球 自转路心离心力和日月潮汐摩擦力驱动 下产生水平分离的结果。
二,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196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洋中 脊及其两侧的地质特征被揭示,由赫斯 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一)大洋中脊——软流圈对流上涌地段 形态特征: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 地质特征:由玄武岩组成,为高热流异 常区和重力负异常区,且莫霍面不清。
(二)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三)板块的边界及其类型 1,拉张型(分离或生长)边界 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它是岩石圈板块生 长的场所。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 基性、超基性岩浆涌出,并伴随有高热 流值及浅震。大陆裂谷也属于拉张型边 界。
2,挤压(汇聚或消亡)型边界 1)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汇聚常形成 俯冲带(贝尼奥夫带),以海沟—岛弧 型(东亚型)或山弧—海沟型(安第斯 型)为代表。它是岩石圈板块消亡的场 所。
(二)大洋中脊两侧的地质特征 1,海底磁条带特征 岩石中的剩余 磁性的极性条 带以洋脊为中 心呈对称排列。
2,洋底年龄的特征 洋底沉积物的年龄从洋脊到两侧由新至 老对称分布,且最老的沉积物不早于侏 罗纪(2亿年)。
(三)海沟 1,海沟是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段裂 2,海沟是陆壳和洋壳交叉重叠的复杂地带 贝尼奥夫带 3,海沟是不对称的地热流异常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