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案例分析题(17题)一、2007年3月5日,A县公安局110接到群众举报电话,反映某夜总会有卖淫嫖娼活动。
当晚县公安局派民警对该夜总会进行突查。
民警李某带实习生张某在二个包房查获二对神情慌乱、衣冠不整的男女,并现场提取了散落在隐蔽处的安全套等物。
随后即口头传唤将4名男女带至公安局,补办了传唤证,期间甲欲向家人告之去处被拒绝。
经过调查,证实了该4名男女实施了卖淫嫖娼行为,其中甲是B县来的出差人员。
调查还证实两名卖淫女均已获取嫖资。
县公安局对此案作出了如下处理:对2名男子以嫖娼为由分别处5000元罚款;对2名女子以卖淫为由分别处拘留十日;处罚决定作出以后,公安局当场收缴了罚款,同时立即将2名男子送达拘留所执行拘留。
甲不服申请复议,并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李某回答:“等拘留执行完毕后,自己去市公安局复议去吧”请指出公安机关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实施检查应由两名以上民警进行(实习生未取得执法资格)。
(2)未出示检查证。
对夜总会进行检查,属于接举报后事先部署的工作,应出示检查证。
(3)口头传唤后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无需补办传唤证。
(4)未将传唤原因和处所通知被传唤人家属。
(5)对2名男子单处5000元罚款错误。
(6)对男女同责不同罚,处罚显失公正(7)罚款2000元以上,未告知听证权利。
(8)一律当场收缴罚款错误。
只有甲符合当场收缴罚款的条件。
(9)作出行政拘留处罚决定,未通知被处罚人家属。
(10)剥夺被处罚人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并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权利二、2007年4月20日,甲某因琐事纠纷殴打乙某,造成乙脸部皮肤挫伤,被邻居丙某看到。
丙某当场向当地派出所报案,指证了甲殴打乙的事实,同时由于丙与甲素来有隙,丙称甲妻亦参与殴打乙。
为此,甲某对丙有气,想报复丙某,由于丙某人高马大,甲某不敢当面与之叫板,但丙某的老婆丁某弱不禁风,于是想报复丁某。
当日,丁某路过甲某的家门口,甲某就以丙某到派出所作证,说他坏话为由,将丁打了一顿,丁去医院检查伤势较重。
经查,乙某被打时已怀有身孕三个月,甲并不知情。
请问:(1)对甲的行为该如何定性?如何适用处罚?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丙的行为如何定性?如果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认为丙的行为应予以拘留7日,但因有立功表现,拟减轻处罚,该如何适用?答案:(1)、甲某殴打乙某,定性为殴打他人;甲某殴打丁某,定性为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殴打。
甲某虽不明知乙某是孕妇,但根据〈〈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二)〉〉的规定,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明知,因此甲某殴打乙某属殴打孕妇,适用处罚法43条第二款的规定,处10到15日拘留,并处500至1000元的罚款;甲某殴打报复证人及其近亲属丁某,适用处罚法42条第(四)项的规定。
(2)、丙的行为定性为诬告陷害,适用处罚法42条第(四)项的规定,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对减轻处罚的适用,首先要确定处罚适用档。
公安机关对丙某7日的拘留处罚属于5日以上10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的幅度,根据根据〈〈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二)〉〉的规定,规定拘留可以并处罚款的,在拘留的法定处罚幅度以下减轻处罚。
因此,对丙某适用减轻处罚后应在5日以下拘留中进行选择。
三、下面是一张当场处罚决定书中,请指出有哪些错误,并说明理由答案:1、身份证件种类未写出。
2、赌博适用当场处罚程序错误。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30条第二款的规定,赌博案件不适用当场处罚。
3、违法事实部分仅写因“赌博”,而未清楚描述作出处罚的违法事实和理由。
4、当场作300元罚款行政处罚,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0条的规定“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的,可以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
5、救济途径告知不全,未告知“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四、甲某,男,1989年4月4日出生,2007年3月底,甲某因交通违法被查获,摩托车被交警扣押。
因考虑到2006年12月底曾将他人打成轻微伤,甲某为躲避公安机关追查一直不敢去交警队接受处理。
但摩托车系甲某向乙某所借,乙某频频催要。
2007年4月4日,乙某要甲某去把车子偷回来,如果不去偷就叫人砍他。
甲被逼无奈,只得偷偷溜进交警中队大院,把自己被交警扣押的摩托车开走,还给乙某。
后来交警通过车主乙某了解,发现甲某有作案嫌疑。
2007年4月29日,甲某害怕事情可能会败露,主动向辖区派出所投案,并主动交代了自己的违法行为,经鉴定该摩托车价值为480元。
辖区派出所认为甲某的行为应定性为盗窃,需要将盗窃行为、交通违法行为、殴打他人的行为分别决定,合并执行。
请问:(1)对甲某偷走摩托车的行为如何定性?量罚时应该考虑哪些情节?(2)如果对甲某处拘留,是否可以执行?(3)乙的行为如何定性?答案:(1)对甲某的行为定性为转移被行政机关依法扣押的财物。
量罚时应考虑:甲某为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应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甲某有主动投案,向公安机关如实陈述自己的违法行为,应减轻或者不予处罚;甲某系被胁迫进行违法活动,依法应当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
(2)可以执行,根据《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二)》的规定,甲某曾违反治安管理,虽未被公安机关发现或查处,但仍在法定追究时效内,不属于“初次违反治安管理”。
(3)对乙应定性为转移被行政机关依法扣押的财物。
五、甲(A县人)因征地问题多次到国家信访局上访。
一日,甲和家人乙、丙报着小孩丁(4周岁)又到信访局上访,经值班接待人员接待后不肯离去,甲继续在接待室内高声叫喊,并用随身携带的榔头砸坏接待室的桌面,造成接待秩序混乱,致使工作人员无法正常工作。
上述情况被接待室监控拍到。
值班人员报警后,甲逃到路上被巡逻民警抓获。
后甲被A县信访局接回A县,A县公安局拟对甲进行治安处罚。
请问:(1)办案人员应收集哪些证据?(2)A县公安局是否有管辖权?请说明理由。
(3)对甲的行为如何定性?应如何处罚?答案:(1)收集的证据包括:甲的陈述;乙、丙证言;信访局接待人员的证言;围观群众的证言;抓获民警的证言;现场视听资料;物证如榔头、被损坏的桌子等;以及其他证据材料。
(2)有。
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规定,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
本案牵涉信访事项,由居住地管辖更适宜。
(3)甲的行为应定性为扰乱单位秩序。
故意损毁财物行为与扰乱单位秩序行为存在牵连,被扰乱单位秩序行为吸收。
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第一款(一)项的规定,予以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处罚。
六、2006年3月5日下午,孙某(女,22岁)在我省甲市一公园内搭识周某(男,35岁),让周到其租住地嫖宿,周当时未同意,临走时将手机号码留给孙某。
当晚8时许,孙某打电话给周某,约其出去玩。
周某让孙某到该市“明日大酒店”见面。
因周是“明日大酒店”的常客,总台服务员朱某对周某未进行住宿登记,直接将该店312房的钥匙交给周某。
周与孙在312房嫖宿,付给孙200元,两人欲离开房间时被派出所民警查获。
民警将两人传唤至派出所讯问,并制作了讯问笔录。
经查,孙某,四川成都人,10天前刚到甲市;周某,广西桂林人,2004年春节后到甲市从事贩卖水果生意,一直暂住在甲市中山小区18号。
公安机关依法履行告知程序后,以“在公共场所拉客招嫖”对孙某决定罚款500元,以“卖淫”对孙某决定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0元,合并执行行政拘留10日、罚款5500元;以“嫖娼”对周某决定警告并处罚款5000元。
周某服从处罚,民警当场对其收缴了罚款;孙某不服,申请行政复议,并提出让同乡李某(在甲市无常住户口)作担保,申请暂缓执行对其的处罚决定,公安机关同意暂缓执行对孙某罚款和拘留处罚。
问题:公安机关在办理本案时存在那些的问题?答案:(1)对孙某、周某应当进行询问,而不是讯问。
(2)对孙某以在公共场所拉客招嫖与卖淫定性,分别决定,合并执行错误,应以卖淫定性处罚。
(3)对孙某的卖淫所得200元人民币,应当予以追缴而未追缴。
(4)对周某的嫖娼行为决定警告并处罚款错误。
(5)对周某当场收缴罚款错误。
因为周某在甲市有固定住所,不符合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形。
(6)孙某申请行政复议,对其罚款不停止执行,暂缓执行罚款不当。
(7)孙某同乡李某在当地无常住户口,不符合担保人条件,孙某申请暂缓执行拘留不符合法定条件,拘留处罚不应当暂缓执行。
(8)朱某的行为已构成不按规定登记住宿旅客信息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公安机关对朱某漏处行政处罚。
七、甲乙丙叁人以谈生意为由,让出租车司机林某开车送其到邻县丁的哥哥家里赌博,付车费二百元。
丁的哥哥明知四人要在其家赌博,仍将房间钥匙交给丁,然后住到单位宿舍去了。
在三天的赌博中,甲携带的现金输光,向附近的朋友钱某借款,约定借款五千每日抽取五百元利息至还款为止。
第四天,隔壁邻居向公安机关报案。
民警朱某接到举报后,即带领三名协警凭工作证件进入丁家,对住所、人身、物品进行了检查并当场制作了检查笔录,对查获到的赌资予以扣押。
经调查,甲乙丙丁参与赌博赌资较大,其中乙只有十七周岁且无任何前科记录。
事后该县公安局对查获到的赌资予以收缴;对甲乙丙丁以参与赌博赌资较大为由处以拘留十日,并处罚款五百元;对司机林某、丁的哥哥、钱某以为赌博提供条件为由处罚款五百元;县公安局当场收缴了所有被处罚人的罚款后,告知甲乙丙丁四人自行去拘留所执行拘留。
问:县公安局办案中存在哪些错误,请说明理由?答:(1)以为赌博提供条件对林某、丁的哥哥进行处罚错误,林某主观上不明知,丁的哥哥没有营利目的。
(2)民警朱某对公民住所进行检查未取得县级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且检查时只有一名民警在场。
(3)对丁某、丁的哥哥、钱某当场收缴罚款错误,违背了罚缴分离的原则,应要求他们十五日内到制定银行缴纳罚款。
(甲乙丙由于在当地没有固定住所可以当场收缴。
)(4)对乙执行拘留错误。
因乙是未成年人,且是初次违反治安管理。
(5)让甲乙丙自行去拘留所错误,因为《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被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送达拘留所执行。
八、方某,某地养殖专业户。
由于方某鱼塘内的鱼常在夜间被偷,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余元。
2005年6月,方某请来本村电工汪某在鱼塘周围设置了电网,每到傍晚便将电网通电,2006年4月某日晚间,方某和汪某正在鱼塘内喝酒,忽然听到一声惨叫,方某连忙拉闸断电。
二人出门查看,发现村民赵某被击倒,方某遂找来一辆农用车,将赵送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