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合物改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聚合物改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分册)机电信息系编印二〇一四年十月目录《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3)《机械制造基础C》课程教学大纲 (21)《有机合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8)《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4)《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39)《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52)《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65)《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78)《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87)《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97)《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103)《聚合物流变学》课程教学大纲 (109)《膜分离材料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14)《聚合物合成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118)《聚合物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122)《涂料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27)《高分子先进合成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132)《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137)《聚合物改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4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146)《模具材料与强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51)《粘合剂》课程教学大纲 (156)《专业外语》课程教学大纲 (161)《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66)《专业实习》教学大纲 (171)《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173)《塑料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196)《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198)《学科基础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201)《专业综合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210)《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212)《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Inorganic & Chemistry Analytical课程编码:178201课内教学时数:80学时学分:5学分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开课单位:机电信息系修订人:任文轩审核人:张伟修订时间:2014年10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将原先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在一起的一门课程,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定量化学分析的方法,能够应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来观察、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完整了解和掌握分散体系(溶液与胶体)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四大化学平衡及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了解几种常用仪器分析法,了解各主、副族元素的结构特点与性质,了解各族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复杂物质的分离和富集。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绪论㈠基本要求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和地位;了解化学发展历史和趋势;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

㈡教学重点化学发展历史和趋势。

㈢教学难点本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

㈣教学内容1化学的研究对象2现代化学发展特点及趋势3无机与分析化学的性质4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1第一单元物质的聚集状态㈠基本要求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分压定律;熟练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理解稀溶液的通性;理解胶体溶液的性质;掌握胶团的结构;了解高分子溶液和乳状液。

㈡教学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分压定律;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㈢教学难点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㈣教学内容1 分散系2 气体(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 分压定律3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 物质的量浓度(2) 质量摩尔浓度(3) 质量分数(4) 几种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4 稀溶液的通性(1) 溶液蒸汽压下降(2) 溶液沸点升高(3) 溶液凝固点降低(4) 溶液的渗透压5 胶体溶液(1) 分散度和表面吸附(2) 胶团的结构(3) 胶体溶液的性质(4)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6 高分子溶液和乳状液(1) 高分子溶液(2) 乳状液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㈠基本要求理解化学反应进度;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熟练熟练掌握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熟练掌握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及计算;熟练掌握化学平衡常数及计算;熟练掌握平衡移动原理;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反应速率理论;了解基元反应的概念;了解化学反应一般原理的应用。

2㈡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及计算;化学平衡常数及计算;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㈢教学难点热力学基本概念;吉布斯判据的本质;标准平衡常数与吉布斯函数的关系;平衡移动一般原理;基元反应的概念。

㈣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1) 化学反应进度(2) 系统和环境(3) 状态和状态函数(4) 过程和途径(5) 热和功(6) 热力学第一定律2 热化学(1) 化学反应热效应(2) 盖斯定律(3) 反应焓的计算3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1) 自发反应(2) 熵(3)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4) 吉布斯函数及其计算4 化学平衡(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2) 平衡常数(3) 标准平衡常数与吉布斯函数变(4) 平衡移动原理5 化学反应速率(1) 基本概念(2) 反应历程与基元反应(3) 反应速率理论(4)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6 化学反应一般原理的应用第三单元定量分析基础3㈠基本要求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了解定量分析法的分类;掌握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熟练掌握定量分析中的误差;熟练掌握分析结果的处理;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理解滴定分析方法原理与计算。

㈡教学重点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分析结果的处理;有效数字的运算。

㈢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与避免;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㈣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2 定量分析方法分类(1) 化学分析方法(2) 仪器分析方法3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1)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2) 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4 定量分析的误差(1) 定量分析误差产生原因(2) 准确度和精密度(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5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1) 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3) 可疑数据的取舍(4)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与报告6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1) 有效数字的概念(2)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7 滴定分析法概述(1) 滴定分析法分类(2)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4)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第四单元酸碱滴定㈠基本要求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强弱;理解活度与活度系数;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熟练掌握一元弱酸溶液酸度的计算;理解多元弱酸溶液酸度的计算;掌握酸碱平衡的移动;掌握缓冲溶液原理与计算;理解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掌握酸碱滴定法。

4㈡教学重点酸碱质子理论;一元弱酸溶液酸度的计算;酸碱平衡的移动;缓冲溶液原理与计算;酸碱滴曲线。

㈢教学难点酸碱质子理论;酸碱滴曲线。

㈣教学内容1 电解质溶液(1)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2) 活度与活度系数2 酸碱理论(1) 酸碱质子理论(2) 酸碱的相对强弱(3) 酸碱电子理论3 溶液酸度的计算(1) 质子平衡式(2) 一元弱酸溶液酸度的计算(3) 多元弱酸溶液酸度的计算(4) 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5) 酸碱平衡的移动(6) 溶液酸度的测试4 缓冲溶液(1) 缓冲作用原理(2) 缓冲溶液pH的计算(3) 缓冲容量(4) 重要缓冲溶液5 弱酸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1) 一元弱酸溶液(2) 多元弱酸溶液6 酸碱滴定法(1) 酸碱滴定曲线(2)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 酸碱滴定应用第五单元沉淀滴定法㈠基本要求掌握溶度积原理;掌握影响电解质溶解度的因素;理解分步沉淀与沉淀的转化;理解常见沉淀滴定法。

㈡教学重点溶度积原理;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影响沉淀溶解的因素;沉淀滴定法。

5㈢教学难点溶度积原理;盐效应;影响沉淀溶解的因素;沉淀滴定法。

㈣教学内容1 溶度积原理(1) 溶度积常数(2)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3) 溶度积原理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1) 影响难容电解质溶解度的因素(2) 沉淀的溶解3 多种沉淀之间的平衡(1) 分步沉淀(2) 沉淀的转化4 沉淀滴定法(1) 莫尔法(2) 弗尔哈德法(3) 法扬司法第六单元氧化还原滴定法㈠基本要求掌握氧化值的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理解电极电势;熟练掌握原电池电动势的理论计算;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了解条件电极电势;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理解元素电势图;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理解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

㈡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电极电势;原电池电动势的理论计算;能斯特方程;氧化还原滴定法。

㈢教学难点电极电势;原电池电动势的理论计算;能斯特方程。

㈣教学内容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 氧化值(2) 氧化与还原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3 电极电势(1) 原电池(2) 电极电势(3) 标准电极电势(4) 原电池电动势的理论计算6(5)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6) 条件电极电势4 电极电势的应用(1) 计算原电池电动势(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3) 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4) 计算溶度积常数或溶液的pH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1) 元素电势图(2) 元素电势图的应用6 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1) 氧化还原反应的复杂性(2)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7 氧化还原滴定法(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2) 氧化还原指示剂(3) 滴定前的预处理8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1) 重铬酸钾法(2) 高锰酸钾法(3) 碘量法(4)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第七单元物质结构基础㈠基本要求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掌握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图像;熟练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则;熟练掌握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掌握原子性质的周期性;掌握化学键理论;理解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理解共价型物质的晶体结构;了解离子型晶体结构。

㈡教学重点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图像;核外电子排布规则;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原子性质的周期性;化学键理论;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共价型物质的晶体结构。

㈢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化学键理论;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共价型物质的晶体结构。

㈣教学内容1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7(3)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图像2 多电子原子结构(1) 核外电子排布规则(2)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3) 原子性质的周期性3 化学键理论(1) 离子键理论(2) 价键理论(3) 分子轨道理论(4) 共价键的类型(5) 共价键参数4 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2) 杂化轨道理论5 共价型物质的晶体(1) 晶体的类型(2) 金属晶体(3) 分子晶体6 离子型晶体(1)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2) 离子晶体第八单元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㈠基本要求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了解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理解配位平衡的移动;了解配位滴定法的特点;理解配位滴定曲线;了解金属指示剂;了解配位滴定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