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正文: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数据分析:一、全国人口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当然,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促使了自然增长率的降低。

就目前而言,现在可劳动人口仍然占据比较大的比例,人口优势依然存在。

但是我们现在应该逐步将人口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所以教育水平的提升是现阶段很重要的任务。

现在我国人口呈现倒金字塔型,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压力逐渐呈现。

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二、男女比例2001-2010年间,中国人口的男女结构比例基本稳定在男性51.5%、女性48.5%左右,其中2001-2005年,男女性别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006-2010年,男女性别比则不断缩小,男女比例趋于平衡。

男女性别结构的失衡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性别结构的平衡,有助于社会稳定。

历年普查总人口构成我国2001-2010年的性别比为正常略高的状态,引起这一现象的因素除生物因素外,主要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随着我过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重男轻女现象愈加少见,男女性别比趋于正常。

三、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实质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2010年中国城乡人口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展年份1978 198019 8519901995200020052010城市化17.919.423.726.329.036.242.9949.68城市化水平进展分析:从1978至今,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

一方面,期内受到改革开放的大浪潮的推动,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再此促进下,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2000年达36.2 ,到了2010年则为49.68了。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另一方面,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另一个来源则是城乡人口迁移。

而且乡村人口城市化的势头依旧强劲。

城乡构成,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

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010年人口流动四、流动人口问题2000年流动人口为144390748人,到2010年为261386075人,增加81.03%。

体现出来的问题有: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增速巨大;城市化的发展需要面对流动人口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流动人口的增多,从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另一发面,也体现出了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均衡。

五、地区分布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六、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八、人口结构与地区具体分析据调查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内地人口133972485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各省人口数据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个中变化只是广东、山东、河南三省,而也只有广东所占比重是增加的,山东、河南所占比重均下降。

个中有增加的省份有北京0.35、天津0.18、河北0.03、上海0.40、浙江0.37、福建0.01、广东0.96、海南0.03、山西0.07、江西0.06、云南0.04、西藏0.01、青海0.01、宁夏0.03、新疆0.11。

增加最大的是广东,其次是上海、浙江、北京。

均为经济前沿省份。

次是湖北、安徽、河南、湖南、重庆。

大部分为中西部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三个省份人口比重均下降。

四地区人口比重变化如下:2000年区域人口比重(%) 2010年区域人口比重(%)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地区人口比重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人口总数的变化,一方面是本地区人口变动引起的。

本地区人口变动又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比如计划生育、死亡率、迁移等。

从数据上看,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人口东部地区37.98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7.04东北地区8.22东部地区35.57中部地区,西部地区,28.15东北地区, 8.44迁移造成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气候温和等各种因素吸引着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人口往东部地区迁移。

西部地区人口比重下降最大,除却往东部迁移的原因之外,另一个是出生人口少的问题。

西部地区还比较落后,生活环境恶劣。

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主要在人口基数变化上引起比较大的变动。

四个经济区域划分中,东部地区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结果人口却占了大部分,西部地区面积最大,人口不过四分之一,可见人口分布不均衡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加明显。

有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可见由于城设市化进程加快,引起人口分布不均衡加剧。

另有数据显示内地现有流动人口26139万人,10年间增长逾80%。

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人口分布不均衡,同样也引起社会不稳定,流动人口的增加无疑会给社会带来无形的压力。

总之,由于一系列的因素致使人口分布不均衡问题加剧,东部地区人口压力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厄待改善。

同样城乡人口分布变动,流动人口的增加,无不考验着国家政策的完善。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