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地表形态的变化

2.2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质构造(断层)与地表形态
按两断层之间的岩块的运动差异会形成地垒和地堑。两条大致平行的断层,它们之间 有一共同的下降岩体,称为地堑。它们之间如果有一共同的上升岩体,则称为地垒。 地垒和地堑常常共生,两个地堑之间形成一个地垒,两个地垒之间则形成一个地堑。
地垒和地堑的区别如下图所示
地垒
概念
两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 两边的岩块相对下降,中间相 对上升的岩块称为地垒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使河谷、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地 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分部地区 普通
沙漠地区
2.2 地球表面形态知识概要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岩浆活动
地 球
内 力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表作 面用
地震

向斜
地 质 构
褶 皱

背斜 地垒
造 层 地堑
喜马拉雅山
• 科学家发现喜马拉雅山可能曾经是一片汪 洋大海,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鱼、 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 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 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 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 尽管抬升速度缓慢,但是,经过4000万年 的抬升,喜马拉雅山终于上升为世界最大 的山脉之一。
成谷
海岸山脉 储油
褶皱山脉 海沟
构造
成山 成谷 储水 构造
升 岩 块 高断 地块 山

断层


降 岩
层 带

谷 地 或 低 地
谷 底 或 河 流
生长边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结合以上的表格和课本图2-10、2-11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 2.上述板块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在地图册上找到美洲西海岸的山脉以及东非大裂谷,理解其成因。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质 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 来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Βιβλιοθήκη 太阳能表现 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风化、侵蚀、搬运、
变质作用、地震等
堆积、固结成岩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使地表隆起或凹陷,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
形成高山或盆地
于平坦
内外力 作用的 关系
两个在空间上互相联系,在实践上同时进行, 通常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同 一时期,总是以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态 变 化
外 力 作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削高填低,使地表趋向平坦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形成的地形 块状山地
实例
华山、庐山、泰 山
两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
地堑
两边的岩块相对上升,中间相 对下降的岩块称为地堑
裂谷、
汾河谷地、渭河 平原、东非大裂 谷
地质构造(褶皱)与地表形态
作用 风化作用
风力侵蚀
流 水
侵蚀
侵侵
蚀 蚀 溶蚀


对地貌的影响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 ,形成风化壳
内力作用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质作用 外力作用
岩地 变 地 浆壳 质 活运 作 动动 用 震
风侵搬 沉 固 化蚀运 积 结
成 岩
内力作用于地表形态
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边界类型
褶皱

构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造
背斜 向 斜 上

内 容 ( 共 两 点
裂谷
海洋 陆陆之间 陆洋之间 成山
大洋中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