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五章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五章体质

第五章 体 质【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知识点表解】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一)体质的概念 含 义: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的概念 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 中的某种倾向性。

(二)体质的构成外部形态结构: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体面色、毛发、舌象、脉象。

形质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与的脏腑经络功能的盛衰偏颇。

神 构精气血津液的功能状况。

俱成(三)体质的标志1.体质的评价指标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略)(四)体质的特点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的 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复杂性。

特 点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用词的变迁《内经》——“形”、“质”。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禀质”。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气质”。

用词的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赋禀”。

变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禀赋”、“气质”、“体质”。

清·徐大椿——“气体”、“体质”。

清·叶桂、华岫云——“体质”。

(二)形成与发展形成: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

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明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

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阐明体质形成于胎儿期。

形成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阐明小儿体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发展发展“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宋·陈直的《养老奉亲书》——阐明老年人体质特征,强调体质的食养与食疗。

金·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阐明体质与内生六气的关系。

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倡藏象体质理论,阐明脾肾对体质形成的重要性。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体质与脏腑经脏腑功能盛衰偏颇决定体质的差异体质特征取决于络及精气血津经络是联系沟通协调脏腑功能和体质形成的结构基础脏腑经络气血的液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强弱盛衰。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一)先天禀赋:是体质形先天之精充盈——体质强壮。

成的基础先天之精不足——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影响体质的健康发展。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二)年龄因素青壮年——精气血津液充盛,脏腑功能强健,体质类型较稳定。

老年人——脏腑功能生理性衰退,以阴阳失调、代谢减缓、气血郁滞、脏腑功能减退为特点。

男性多禀阳刚之气,脏腑功能较强,体魄健壮、性格外向、粗犷、心胸开阔。

女性多禀阴柔之气,脏腑功能较弱,体形小巧、性格内向、细腻、多愁善感。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三)性别差异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

男子之病,多由伤精耗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男性较女性对病邪更为敏感,易患病,病较重,死亡率较高。

女性在经、带、胎、产等生理周期易感受病邪。

饮食不足——体质虚弱。

饮食偏嗜——体质偏倾或发病。

过食肥甘厚味——易成痰湿体质。

过食辛辣——易成阴虚火旺体质。

(四)饮食因素过食咸味——易成心气虚弱体质。

过食生冷寒凉——易成脾气虚弱体质。

过食醇酒佳酿——湿热在中,易伤肝脾,而成湿热体质。

饮食无度——久则伤脾胃,易成形盛气虚体质。

适度劳作和体育锻炼——筋骨强壮、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

(五)劳逸所伤过度劳作——损伤筋骨、消耗气血、易成虚性体质。

适度休息——消除疲劳,恢复脏腑功能,保持良好体质。

过度安逸——气血不畅,筋肉松弛,脾胃功能减退,易成痰瘀体质。

气郁化火——易成阳热体质或阴虚体质。

(六)情志因素气滞不畅——易成血瘀型体质。

,易发眩晕、中风。

,易诱发癌症。

北方人形体健壮,腠理致密。

(七)地理因素东南方体形瘦弱,腠理疏松。

滨海临湖之人,多湿多痰。

居处寒冷潮湿,易成阴盛或湿盛体质。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略)。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阴阳含量划分法五行归属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内经》刚柔分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勇怯分类法体形态苦乐分类法质张介宾——藏象阴阳分类法的叶天士——阴阳属性分类法阴阳分类法分章虚谷——阴阳虚实分类法是体质分类类四分法的基本方法。

方五分法法六分法现代医家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二、常见体质分类及其特征身体强壮,胖瘦适度面色与肤色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阴阳食量适中,二便通调理想体质,平和质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功能较协调。

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形体适中或偏瘦,较结实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性格外向,喜动好强,爱急躁,自制力较差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较强具有亢奋、偏热、偏阳质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多动等特点的体质。

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口唇、舌质偏红,苔薄易黄,脉多偏阳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性欲较强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偏阴质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具有抑制、偏寒、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或较弱多静等特点的体质。

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三、常见体质易感受的病邪及易患疾病阴阳平和质——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

对风、暑、热等阳邪的易感性较强。

感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并易化燥伤阴。

偏阳质皮肤易生疖疮。

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

常见体质易感受的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症。

病邪及易患疾病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较强。

感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偏阴质表证易传里或直中内脏。

冬天易生冻疮。

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症。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偏阳质易感受风、暑、热而耐寒。

对病邪的易感性及耐受性偏阴质易感受寒湿而耐热。

体质决定个体对小儿易感外邪及饮食所伤。

某些病因的易感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

性、耐受性及发老年人五脏虚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

病倾向发病的倾向性肥胖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中风、眩晕。

瘦人或阴虚之人易患肺痨、咳嗽。

阳弱阴盛者易患肝郁气滞证。

二、阐释发病原理体质强壮,正气旺盛,抵抗力强,不易患病发病与否和发病类型体质虚弱,正气虚衰,抵抗力差,易发病主要取决于体质状态。

三、解释病理变化 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

体质因素决定 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寒化。

病机的从化 津亏血耗者,受邪后多从燥化。

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体质壮 不易发病;解释病理变化 通过影响正气决定正气足发病后不易传变,病程短。

发病和传变体质弱 易发病,易传变为危重证; 体质因素决定 正气虚 病后不易康复,病缠绵。

疾病的传变 素体阳盛阴虚 实热证。

通过决定病邪之“从 邪易从阳化热 虚热证。

化”影响传变 素体阴盛阳虚 实寒证。

邪易从阴化寒 虚寒证。

四、指导辨证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 指导辨证感受不同的致病因素或患不同的疾病, 同病异证,异病同证——主要以体质差异为生理基础。

体质状况可作为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

五、指导治疗阳虚体质,易感寒湿阴邪,易从阴化寒化湿,当用辛热之品以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

区别体质 阴虚体质,内火易动,同感寒湿阴邪,易从阳化热伤阴,治宜清润之品。

特征而施治 偏阳质,多发实热证,慎用温热伤阴药。

偏阴质,多发实寒证,慎用寒凉伤阳药。

偏阳质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

偏阴质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注意药 气虚宜补气培元,忌耗散攻伐。

物性味 痰湿盛者宜健脾芳化,忌阴柔滋补。

指 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厚味滋补。

导 根据体质特征 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

治 注意针药宜忌 注意用 体质强壮,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

疗 药剂量 体质瘦弱,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

体质强壮,宜多针强刺激。

注意针 体质虚弱,宜少针弱刺激。

灸宜忌 肥胖体质,进针宜深,刺激量大,多用温针艾灸。

瘦长体质,进针宜浅,刺激量小,少用温灸。

兼顾体质特征 偏阳质疾病初愈,慎食温热、辛辣之品。

重视善后调理 偏阴质疾病初愈,慎用滋腻、酸涩收敛之品。

六、指导养生偏阳质,宜凉忌热。

偏寒质,宜温忌寒。

形体肥胖者,宜清淡忌肥甘。

胃酸偏多者,忌酸咸食物。

养生阴虚之体,宜甘润生津,忌肥腻厚味、辛辣燥烈之品。

阳虚之体,宜食温补之品。

气郁质宜疏导为主。

阳虚质宜鼓励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