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十一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转座因子类型
DNA转座子 RNA反转录转座子
第一节 转座子的发现与分类 第二节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第三节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第四节 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第五节 转座因子的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第一节 转座因子分析与分类
转座子的发现
1951年B.McClintock提出转座(Transposition)和 跳跃基因(jumping gene)的新概念,70年代在细菌中发 现存在可转移座位的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随后在许多生物中发现转座子的存在。1983年McClintock 荣获诺贝尔奖。
(5)IS插入“靶”DNA后,在IS两端出现一小段顺向重复的靶 DNA序列 5-11bp 。
第十一章 转座子的遗传分析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 是指细胞基因组中可移动的遗传功能单位,指能
在一个DNA分子(或染色体)的一个座位转移到另一个 座位,或从一个DNA分子转移到另一个DNA分子上的遗 传功能单位。
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顺序,叫做转 座遗传因子(transposable genetic element),简 称转座因子,TE。
IS903 9
18
1057 随机
拷贝数
5~8 5 (在 F 因子上为 1) 1或2 ?
IS1的特点:
(1)768核苷酸。
(2)本身没有表型效应,只携带转座酶基因。
(3)如F因子和大肠杆菌的染色体上有一些相同的插入序列。
(4)具有某些共同的结构特征:两端的核苷酸顺序完全相同或 相近。但方向相反,称为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sequences(IS)。含有IS的质粒变性,单链复性。出现颈— 环结构(哑铃状结构)。
原核细胞中转座因子的发现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的发现和检出: 1967年Shapiro才在E.coli中发现了转座因子 (transposable element)。他在半乳糖操纵子
(gal K,T,E )中发现了一种极性突变。它有以 下的特点: (1) 能回复突变; (2) 用诱变剂对其处理并不能提高回复突变率; 他们想到galE-的突变可能也是部分DNA的 插入(突变)和切离(回复突变)所致。
(1) C突变为c(无色素),是由一个“可移动的遗传因子”插入到 C基因中,导致C基因失活。该可移动的遗传因子称为Ds,即解离 因子(dissociator);
(2)解离因子需要另一个可移动因子的激活才能转座,即激活因子 (activator)Ac,Ac可以激活Ds插入到C基因或其他基因中,也可 以使Ds从C基因中转移出来,使突变基因c发生回复突变。 这就是著名的Ac-Ds系统
表 23-4 IS 的结构和功能 DR(bp) IR(bp) 中 心 区 靶的选择
域(bp)
IS 1 9
23
768
随机IS2 541源自1327 热点IS4 11~13 18
1428 AAN20TTT
IS5 4
16
1195 热点
IS10R 9
22
1329 NGCTNAGCN
IS50R 9
9
1531 热点
第二节、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一) 插入序列(IS) (二) 类插入序列(IS-like elements) (三) 复合转座子。 (四) TnA家族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IS)
IS是一种最简单的转座因子,共同的结构特征: 两端的核苷酸顺序是完全相同或相近反向重复序列, 中间是转座酶基因。
(3)在胚乳发育过程中,发生回复突变( Ds从C基因中转移)导致斑 点产生;回复突变发生在胚乳发育早期,斑点就大。
玉米籽粒花斑的遗传控制系统
McClintock发现色斑表型不稳定,根据她的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结 果,提出“花斑”表型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产生,而是由于一种控 制因子存在所致:
细胞学证据:
(1)斑点表型(a1a1Dt_)是因为a1发生回复突变成为A1, a1是一种不稳定突变等位基因,是一种回复突变率相 当高的基因;
(2)a1基因的不稳定性取决于Dt基因的存在; (3)一旦回复突变发生, a1 →A1,就稳定了,即使Dt与
A1分离,A1的表型不会改变。
1940年——1950年,遗传学家B.McClintock对对玉米 籽粒色斑遗传开展研究,当是已知控制玉米糊粉层颜色 至少有5对基因(多因一效):
双突变
A1 a1 Dt dt
自交
9/16 3/16 A1-D1- A1- dt dt
3/16 a1a1Dt-
1/16 a1a1d1d1
A1: 控制色素形成 Dt: 控制产生斑点
玉米花斑表型的遗传学解释。
1938年,Rhoades发现玉米籽粒色斑不稳定遗传现象,
并对这种12:3:1的分离比做出解释:
Ds可导致所在位置的染色体断裂。Ds存在的玉米地9号染色体的 一个染色体臂上,带有结节(knob),在Ds处容易断裂,可检查。
Ac-Ds系统中二者的关系
Ac的作用是自主的,而Ds行为却依赖于Ac,Ds 和Ac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核苷酸序列的同源,特别是 两端的序列是相同的。
Ac 具有转座因子的全序列,即具有自主转座的 功能,Ds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中间序列,丧失了自主 转座的功能。
玉米籽粒花斑的遗传控制系统
1914年,Emerson发现玉米籽粒色斑突变,可以多次突变
1938年,Rhoades发现玉米籽粒色斑不稳定遗传现象, 有色籽粒纯种自花授粉后代中,出现了有色:斑点:白色= 12:3:1的分离比,并对这种12:3:1的分离比做出解释:
玉米籽粒花斑的遗传(玉米自交系)
A1 A1 dt dt
A和a决定花青素(anthocyan)的有无 C和c决定颜色(color)(红色或紫色)的发生 R和r决定糊粉红色(red),基于A和C基因存在 Pr和pr决定糊粉紫色(purple)和红色 I为抑制基因(inhibitor),抑制C基因的作用
玉米籽粒花斑的遗传控制系统
McClintock发现色斑表型不稳定,根据她的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结 果,提出“花斑”表型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产生,而是由于一种控 制因子存在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