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设计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等问题的威胁。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对城市建设而言,实施生态建筑设计,显得突出重要。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human beings are facing to the explosion, the resources, the transition consumption, climate warming,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ecology is the threat of destruction. in the severe situation before the city for the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appear prominent important.key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每年的新房建设中有80%为高耗能建筑,因此,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
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等问题的威胁。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对城市建设而言,实施生态建筑设计,显得突出重要。
一、生态建筑涵义的界定随着绿色生活理念的日益普及,人们开始向往在生态建筑中轻松愉快地生活、工作,但对什么样的建筑才算“绿色”,学术界、产业界始终没有定论。
中国生态建筑评价标准中定义生态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简称“四节一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我国发展生态建筑的必要性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
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落后发达国家2o年。
在我国,建筑总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30%,其中用于建材生产的能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12.48%。
在建筑能耗中,围护结构材料保温性能差、保温技术落后,传热耗能高达73%~77%.因此,发展生态建筑刻不容缓。
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
生态建筑是2l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生态建筑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但是一定的生态技术含量并不能表明这样的建筑就必然成为生态建筑,而不含有那些典型生态技术手法的建筑也未必就不是生态建筑,因为生态建筑的核心并不在于其硬件如何,而在于其内在的运行系统如何,生态建筑是一个系统,必须从总体上来衡量和评价。
三.生态建筑设计准则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
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
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
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
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
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恩格斯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
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局部的利益和发展。
在具体实施操作层面上,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建筑设计所忽略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塑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建筑环境。
四.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上世纪不断发生地区性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当中,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生态建筑系统是一种坚持师法自然的理想建筑系统,它大幅降低非再生能源的绝对消耗,采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对物质和能量逐级、合理、综合应用,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力求把建筑生态系统纳入生物圈物质循环系统,从而避免或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是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
生态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基本目标包括:①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②把环境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④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⑤使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⑥使建筑生态、经济取得平衡。
五.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生态建筑从设计手法上,可分为三个类型:(1)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地方设计手法;(2)既重视地方性,又适当地引入“适宜技术”的设计手法;(3)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与最新生态理论,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设计方法。
这三种手法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进行设计,所不同的是对技术的应用观念与方式。
1 乡土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需要建筑师了解环境地理现状,学习并继承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
印度建筑大师查尔斯·柯里亚的作品对该思想作了有力的注释。
他注重对当地气候的研究,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
柯氏认为:在热带气候条件下,空间本身就象钢筋水泥一样也是一种资源。
为解决干热气候下建筑遮阳和通风,柯里亚提出了“开敞空间”和“管式住宅”两个命题。
他于1963年设计的甘地纪念博物馆,其灵活的平面布置,空间的渗透与穿插,庭院的介入及其对气候的调节等等都反映了“开敞空间”的命题。
“管式住宅”是把烟囱拔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在低层高密度的住宅群体中,既可创造小型化的阴影户外空间,又有效地解决了室内空气流通的问题,并产生了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建筑形象。
2 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以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先生为代表。
他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适当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在高层建筑设计上尝试利用自然能源并建构良性微气候。
他称之为生态气候学(bioclimatic),其具体目标是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需求以及降低建筑能耗。
他在热带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生物气候学所采用的方法,大体上有下列几个方面:(1)在高层建筑的表面和中间的开敞空间中进行绿化;(2)沿高层建筑的外面设置了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空间;(3)在屋顶上设置固定的遮阳格片,杨经文目宅外观;(4)创造通风条件加强室内空气对流,降低由日晒引起的升温;(5)平面处理上主张把交通核设置在建筑物的一侧或两侧;(6)外墙的处理上除了做好隔热,他还通过研究,建议采用墙面水花系统。
杨经文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在热带地区的高层建筑可节省运转能耗的40%。
六生态高技建筑。
生态高技建筑是同周围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特点的高技术建筑,是对当今生态危机的一种积极、主动并且有效的解决之道,因而是高技术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
生态高技建筑的创作,要求建筑师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掌握被动式生态设计方法的精髓,更要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技术发展方向,根据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主动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对建筑的物理性质(光线控制、通风控制、温湿度控制以及建筑新材料特性等)进行最优化配置,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使建筑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
生态高技建筑对于建筑微气候的关注可以具体归结为以下三方面:一是适宜的室内湿度和温度,满足人体热舒适及健康的要求;二是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的能耗);三是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然通风(减少空调能耗)。
通过最高效的人工技术手段来实现以上目标,或达到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就成为生态高技建筑师不懈追求的方向。
其具体的设计手法是:(1)引入绿色植物创宜人的景观。
结合建筑构造技术和先进的电脑控制技术,生态高技建筑能够将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建筑内部,使建筑内部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出田园般的舒适环境。
诺曼·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成功地将自然景观引入超高层集中式办公建筑中,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
福斯特设计了9个14.03m高的花园,沿9层高的中央通风大厅盘旋而上,花园外侧面为电控调节开启程度的双层玻璃幕墙,花园面对大厅完全敞开,根据方位种植各种植物和花草,这样可以给建筑内的每一个办公室都带来令人感到愉快和舒适的自然绿色景观,并获得自然通风,还可以使阳光最大限度地进入建筑内部。
(2)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
屋顶是光线进入室内的主要途径,于是各种光线收集、反射构件被应用于屋顶形式。
如皮亚诺设计的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新设计中心由七个长短不一的扇形体量交叠在一起,屋顶交界处是一片倾斜的天窗,为室内提供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