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体系
市场机制的缺陷
1、垄断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还 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和资源使用的无效率,以至垄断 组织内部的运行和管理也出现了低效率;
S¾£ D
E
T
D¾£ S
E
T
ô¡
ô¡
E
ô¡
T
ô¡
供求非均衡
两种非均衡
一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即形成买方市场,成 交规模取决于总需求规模;另一种是总需求大于 总供给,即形成卖方市场,成交规模取决于总供 给规模;
“静态”非均衡和动态非均衡
“静态”非均衡是指某一短期内市场的总供给规 模与总需求规模不相等的状态。
等的状态。 只要供求之间差额小到对商品市场上的主体行为和 价格水平都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的程度,这一差额在理论上就可以 忽略不计,仍可认为实现了“静态”均衡。 动态均衡 动态均衡是指商品市场上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从一定时期的平均 状态或变动趋势来看,是趋向于均衡状态的。 动态均衡有三种情况
供求动态均衡
宏观经济运行“载体”
物质——物质产品(消费品和生产资料) 劳动力
非物质——服务、货币资金、信息
其它金融资产—— 股票、债券、基金券等 各种有价证券以及各种 金融衍生品种
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过程
实物形态 实物补偿
生 产品
流
商业中介(国内、国际)
通
厂商自销
产品自产自用
产 服务
实物作价
分
初次分配
最
价值补偿
产业结构问题 经济均衡角度: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一系列问题
本课程主要内容
高屋建瓴看经济——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体系 终点与起点——消费
增长中的差距——收入分配 为发展加油——投资
经济发展的主线——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民生之本——失业分析与就业政策
货币的两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波动中的增长——经济波动和稳定经济政策 开放的宏观经济——宏观政策的内外协调
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所反映的问题
货币供应量、财政收支、财政赤字、外债规模等指标主 要反映国内资金运行状况,特别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主 要变量的情况。
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国直接投资主要反映我国的国 际货币资金往来状况,反映对外支付能力、对外宏观调 控能力和国内吸引外资能力。
2010年10月份主要统计数据
指标
10 月
1-10 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绝对量 同比增长(%)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13.1
…
16.1
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
187556
24.4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4285
18.6
125313
18.3
四、居民消费价格
…
4.4
…
3.0
其中:城市
…
4.2
…
2.9
农村
…
4.7
再
财政、利息
终
配分
价格变动
收
价值形态
配
捐赠等
入
买购
售销
使 消费 储蓄
用 投资
两主体经济运行
三个经济主体中的金融机构和资金市场
中央银行
政策性贷款
政策性银行
间接融资
商业贷款
企业 间接融资
商业银行
储蓄存款
居民
商业贷款
金融资产投资 直接融资
金融市场
金融资产投资
加入政府的收入-支出流程图
1)居民从厂商和和政府处获得收入,从厂商处购买商品即支出,并向政府交税。 2)厂商向居民和政府出售获得收入,向家庭支付工资、薪金、股息、利息和 租金,并向政府纳税。 3)政府收税取得收入,购买商品劳务并支付工作人员工资,向居民支付利息和 转移收入。
进口 10 月 13 日 1281.1 亿美元(9 月)
差额 10 月 13 日 168.8 亿美元(9 月)
9.6% 24.0% 18.3% 2.1% 16.3% -12.1% 25.1% 24.1% 15.7%
FDI
10 月 15 日 83.84 亿美元(9 月)
6.14%
M2
10 月 13 日 69.64 万亿元人民币(9 月) 19.0%
GDP
10 月 21 日 --(9 月)
投资 10 月 21 日 192228 亿元
消费 10 月 21 日 111029 亿元
PMI
10 月 1 日 53.8
工业 10 月 21 日 --
用电量 10 月 11 日 --
财政收入 10 月 15 日 6287.19 亿元(9 月)
出口 10 月 13 日 1449.9 亿美元(9 月)
出来的。
市场机制
供求机制——市场经济的组织功能 价格机制——市场经济的信息功能 竞争机制——市场经济的效率功能 信用机制——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功能 局部均衡机制——市场经济运行的稳定功能
当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信用机制、 局部均衡机制所激发的经济发展能量尚未突破社会所能 承受的非均衡极限时,市场机制被形容为“看不见的 手”。
企业————— 居民————— 商业银行——— 资金市场—债务 非银行金融机构 国外(外债)
收入
支出
一般企业
投资
政策性银行
公共设施─企业、居民
企业 居民 债务 商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国外
储备性支出
国内各经济主体与国外的主要经济联系
企业 ─ 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劳务输出输入、服务收支
─ 国外投资(国外与国内企业合资、外国独资)、
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所反映的问题
GDP、GNP、工业增长率主要反映经济总量及其增长状况。 采购经理指数PMI主要反映经济的变化趋势,是经济监测的先行
指标。 广义价格、失业率、股票价格波动主要反映经济运行状态。 固定资产投资率及增长率、消费率及增长率、进出口额、城乡居
民储蓄存款余额及增长主要反映总需求状况及其变化。
GDP与GNP
GDP和GNP反映的都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增加值。 GDP的统计采用的是国土原则,即强调在本国国土上生产的总
量,而GNP的统计采用的是国民原则,即强调其生产总量是由 本国国民提供的。 GDP是个强调生产的概念,而GNP是个强调收入的概念。
GDP可以分别从生产、分配、使用三个角度进行统计。 从生产角度:GDP=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 从分配角度:GDP=劳动者收入+税金+利润+固定资产折旧 从使用角度:GDP=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库存+净出口
总量指标的两个重要因素
价格水平的变化 人口规模
二、宏观经济小运标行题中2的市场与政府
市场机制的局限和缺陷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性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运行中形成的以价 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 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机理。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基本的机制。 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是由价格机制派生
=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 总需求=国内消费+国内投资+本国政府需求+
国外企业和政府(世界市场)需求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将平衡公式简化并整理后,可得出:
A=(投资-储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出口-进口)
理解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前提
二者的口径、起止时间应该是一致的 二者应属于市场范畴
潜在总供给
意
愿不同总含义的供总供给给和总没有需供供给给求能意力愿的
实际总供给
有效总供给
无效总供给
有效总需求
无效总需求
实际总需求
意
愿
总
需
求 没有购买意愿的货币支付能力
潜
在总需求
供求均衡
“静态”均衡 “静态”均衡是指在某一短期内商品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规模相
动态非均衡则是从一定时期的平均状态或变动趋 势来看,总供求是趋向非均衡状态的。动态非均 衡可以表现为多种情况。
供求动态非均衡
S¾£ D
E
T
D¾£ S
E
T
E
T
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总量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宏观经济运行中生产、 分配和使用经济资源的总体水平。
我们经常关注和使用的总量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 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工业 增长率、采购经理指数PMI、广义价格、失业率、 固定资产投资率及增长率、消费率及增长率、进 出口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增长、国际收 支、外汇储备、外国直接投资、货币供应量、财 政收支、财政赤字、外债规模等。
工资,利息,股息,租金
厂
商
间
投 资
厂商
品
购
买
税收
劳务购买和转移支付
政府
居民
居 民 间 劳 务 购 买
商品采购
税收
商品购买
企业———————
政府
居民———————
机构、事业单位
商业银行——政——府— 收税入收 支出与其他主体转的移 经济社会联福利系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 国外(关税)—
政府
居民 国外
向国外投资
国
从国外融资(股权、债务等)
外 ─ 政府 ─ 关税、其它税收、债务、政府间转移
─ 金融机构 ─ 借贷、外汇买卖、金融投资
─ 居民 ─ 劳务收入、旅行收支、个人间转移收支
各经济主体Leabharlann 经济关系生产和技术角度——投入产出关系 市场角度——供需和交易关系
财务和经济角度——收入支出、债权债务、 产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