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2019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
一、现代文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①我国安徽省宣城泾县小岭一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青檀树和长杆水稻生长。
远在唐代,这里就开始生产一种特殊的纸——宣纸。
它以青檀树皮为主料,按比例配入沙田稻草浆,经过140多道复杂的工序,手工制作而成。
②宣纸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用纸,具有一些显著的特性。
首先它有很强的湿染性、吸墨性。
运用在国画中,可以增强韵味和层次感;运用在书法创作中,字体饱满且刚柔并济,水墨线条透露出圆润立体的视觉冲击力。
(A)
③其次,宣纸的柔韧性十分突出。
将宣纸揉成一团后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即使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也会平展如新。
(B)
④自古以来,在生产宣纸的过程中,工人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元素,保留相对稳定的纤维,不易招惹虫蛀。
另外,绝大多数宣纸的pH值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能够抵御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纸内纤维不易发生化学变化。
(C)和普通纸相比,宣纸的寿命至少有1050年,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
⑤据考证,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唐代画家韩滉(huànɡ)所绘《五牛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用宣纸作画的作品,距今已超过1200年,但画中的牛依然惟妙惟肖,可见宣纸的耐久性功不可没。
⑥“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
”宣纸特有的手工制作工艺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真不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1 . 宣纸显著的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 . 根据宣纸的特性,你认为下面这句话放在文章中字母(____)处最恰当。
“所以,文物工作者经常把薄薄的宣纸贴在凹凸不平的碑文、器皿表面,用沾了墨汁的扑子反复敲打,宣纸依然能够伸缩自如,裂而不断。
”
3 . “宣纸的寿命至少有1050年,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
”这句话中“至少”“大
约”两个词语能不能删去?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为什么宣纸的寿命会远远超过普通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蚂蚁的壮举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惊心动魄的事。
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
呼呼直蹿的烈火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
丘陵上无数的蚂蚁被逼得节节败退,它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
但是,就在此时,出人意料的事出现了,只见蚂蚁们迅速地聚拢,抱成一团,滚作一个黑色的“蚁球”冲进火海。
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劈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河水把蚁球卷向岸边,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
小蚂蚁在毁灭性的打击面前的这种壮举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它们临危不惧、团结一心,为了群体的利益牺牲个体的精神是否给予人们一些启示呢?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绝处逢生”的意思。
绝处逢生:________
【小题2】先选择文中的词语填横线上,再自己想一个填上。
________的草丛 ________的草丛
迅速地________ 迅速地________
【小题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分散——________ 缓慢——________
【小题4】话题对对碰。
蚂蚁的壮举指的是什么?把描写蚂蚁动作的词语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动物的“葬礼”(节选)
①在动物中,很多种类都会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倒隐之心”或“悼念之情”,并且为其举行各种各样的“葬礼”。
②生活在我国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的“葬礼”极为隆重,当一头象不幸遇难或染疾死亡后,象群会结队而行,在首领的领下死者送到山体深处,雄象们用象牙掘送地面的泥土,挖掘墓穴,将死者放入后,大家一起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者投去,很快将其掩埋。
然后,首领带着大家一起用脚踩土,将墓穴踩得严严实实。
最后,首领发出一声号叫,大家便绕着墓穴慢慢行走,以示哀悼。
③栖息在澳大利亚草原上的一种野山羊见到同类的尸骸便会伤心不已,它们愤怒地用头、角猛撞树干,使之发出阵阵轰响,颇似人类“鸣枪致哀”的场面。
生活在炎热非洲的种獾,常常采取“水葬”的方式处理死者。
一旦有同伴死去,群体就立即聚拢过来,小心翼翼地将同伴的尸体拖入江中,伴随着滚滚的江水,仰头呜咽不已,表示哀悼。
④猕猴的情感更为深沉。
老者断气以后,后代们就会围着它凄然泪下,然后一齐动手挖坑掩埋。
它们把死者的尾巴留在外边,然后静悄悄地观察动静。
如果吹来一阵风,把死者的尾巴吹动,它们就兴奋地把死者再挖出来,百般抚摸,以为它能够复活,只有见到死者毫无反应之后,才绝望地重新将其掩埋。
6 . 文章主要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动物的“葬礼”,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7 . 分析句子,再填空。
在动物中,很多种类都会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恻隐之心”或“悼念之情”,并且为其举行各种各样的“葬礼”。
(1)句中的加点词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动物以____________
(2)文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8 . 动物的“葬礼”有何特点?说法正确的打“√”,说法错误的打“×”。
(1)所有动物都会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恻隐之心”或“悼念之情”。
(___________)
(2)动物的“礼”形式各种各样。
(___________)
(3)动物的“葬礼”都采用土葬的方式。
(___________)
(4)文中这几种动物哀悼死去同伴的方式各不相同。
(___________)
9 . 现在,仍然有很多动物面临被捕杀的危险,读了本文后,你想对那些残害动物的人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
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10 . 联系课文,“从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 作者从两个方面把“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写得十分具体: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12 . 画线的句子中去掉一个“画呀”,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 文中写“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与他励志学画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 联系课文,徐悲鸿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徐悲鸿是个天才。
B.徐悲鸿为中国人争口气的决心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C.徐悲鸿受到法国画家达仰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