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中关键位置的产业发展策略。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 发展道路的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 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 展的水平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 • (1)性别构成
• 总人口性别比: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表示方 法
•①以男性与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②以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即以女 性人口数为100,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
•影响因 素
•出生婴儿性比例 •男女分龄死亡率 •人口迁移和社会生产部门对性别的选择性
•增长类型分 析
•人口增长惯 性分析
•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超过20 %。
• 年轻型: 出生率显著地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大 提高,人口总量迅速增多,年龄构成趋于年轻。
• 成年型。死亡率大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出生 率比过去有了明显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年 龄构成由年轻化向老年化演变。
•分 析
• 对区域人口机械变动的分析,不但要对迁出或迁入的 人口数量及其素质与构成进行分析,而且还要分析对迁出 或迁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三、区域人口质量分析
•1.概念
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 和思想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指人的体质 和智力。 文化技术素质:是指人口受文化科技教育与训练的程 度。 思想素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传统习惯等。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表2-1 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比重/%
•0~14岁 •15~49岁
•>50岁
•增长型
•40 •50 •10
•稳定型
•26.5 •50
•23.5
•减少型
•20 •50 •30
•表2-2 人口统计中年龄构成的划分
•少年儿童比重/ •>%40
•30~40
•<30
• 衰老型。由于人口的老化,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 生率继续下降,终于跌到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 负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人口惯性是指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 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2)人口机械增长分析
•概 念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通常用机械增 长率表示。 •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 口的比例。 机械增长率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 为正则说明为净迁入。
1. 收入水平主要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2. 消费观念则受社会、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
道德风尚、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信仰、偏好等,它 们综合成一个区域的社会性软环境。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三)市场化水平
1.市场导向作用: 市场反映商品的需求,对经济活动具有 明显的导向作用
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4.市场环境 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它指标:新出生人口性别比、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比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 (2)年龄构成
•概念与表 •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用

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
•年龄组的 划分与表示
•1、逐龄分组:0岁组(不足1岁),1岁组,2岁组……; •5岁一档分组:女00~4岁,5~9岁,10~14岁,……; •10岁一档分组:如0~9岁,10~19岁,20~29 岁,……; •2、国际划分法:划分为三组,即0~14岁为少年儿童组, 15~64岁为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3、我国划分法:划分为六组,即0~6岁为学龄前儿童 组,7~12岁适龄小学组,13~15岁为适龄初中组, 16~18岁为适龄高中组,男16~59、女16~54为适龄 劳动人口组,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组。
•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战争、饥荒、瘟疫等
•对区域发 展的影响
•1.对人口本身再生产的影响:①瑞典人口学家桑德 巴的人口再生产的类型(表2—1)。②在人口统计 学中,按年龄构成和中位年龄所做的类似划分(表 2—2)。这两种划分方法都反映了人口年龄构成与 人口再生产的关系。
•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劳动适龄人口同被抚养人 口的比例关系上。②其次,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的人口对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影响和要求。
2. 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 3. 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演变,判断其对当前及 未来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条件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 三、区域人口质量分析 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 五、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2 人口增长分析
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
•是一般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 既要分析当前及历史时期区域人口自然 增长的特征,也要预测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
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
•增长率分 析
•主要指标是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等。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
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
•作为生产 者
•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生产规模、居民收入 水平和投资累积水平;
•2、区域人口的素质——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 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区域生产的布局。
2020/12/7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
o (一)分析方法
o 一般方法:区域历史的横剖面方法。即通过一系列横剖面的复 原,来恢复某一区域景观要素的变化过程,从而为现代区域景 观的特点做出发生学的解释。
o 通过横剖面方法进行静态分析,通过多组横剖面的对比进行比 较静态分析。
•老年人口比重/
•%<4
•4~7
•>7
•中位年龄/岁 •<20
•20~30 •>30
•类 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 (3)职业构成
•概念
•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 例,亦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 数的比例。
•影响因 素
➢ 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方式特点 ➢ 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 ➢ 科技发展、 物质消费 ➢ 劳务交换水平、 经济政策 ➢ 历史地理因素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有关概念:劳动力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
o 劳动力人口:总人口中具备从事社会劳动能 力的人口。
o 劳动适龄人口:在劳动年龄上限和下限之间 的人口。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如何分析社会基础设施呢?
•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分析的主要内容: •1· 区域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现状评价 •2. 区域社会基础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 •3. 区域社会基础设施需求预测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区域文化研究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领 域,但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持续、全方 位的影响。 o 问题:什么是区域文化?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 2.分 析
•人口身 体素质分 析
•应着重分析因营养和地方病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人口 素质问题。
•分析的指标主要是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平均身 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地方病发病率等。
•人口文 化技术素 质
•文化人口比重——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岁
以上总人口的比重;
o 地理学采用历史地理的研究分析方法:把区域发展的历史事件、 历史因素放在一定的地理背景中,认识它们对区域地理环境和 区域发展的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它 们的变化。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二)分析内容
1. 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
——行政建制及隶属总体的变化,政治、经济地位 和联系
•文化程度构成——不同等级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重;
•教育普及程度——各级学校的就学率及高等教育、职
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普及率。
•人口思 想素质分 析
•通常可通过对一个区域的社会风气的评价来判断人 口的思想素质。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
•(一)区域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分析 绝对量指标:劳动力人口、劳动适龄人口 相对量指标: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资源利 用率 劳动年龄的划分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四)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o 基础设施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 o 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包括狭义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两部
分。
1. 狭义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给排水设施、能源电力 设施、电信通讯设施、防洪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等。
2. 社会设施:包括文化、卫生、教育、体育设施等。
•作为消费 者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 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 生产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