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传播学效果分析1

10传播学效果分析1


效果研究的转折

这一时期的效果研究的转折性发展表现在: 研究的注意力转向对长期效果的研究,而不 只是对认知、态度、感情的研究;转向对环 境、倾向和动机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转向 对集体现象的研究,如意见的趋势、信念的 结构、意识形态、文化模式和媒介规范的研 究。另外,效果研究也与传播内容的加工制 作研究相得益彰。
指的是促进遵守已经建立的秩序或行为模式 的效果,一般通过意识形态和宣传的方式支 持现存权威的合法性。 南方周末开天窗事件:


不是每 一期都 有独家 专访, 但是每 一周都 可以在 这里读 懂中国

不是每 个人都 可以成 为大人 物,但 每个人 都可以 从这里 读懂中 国!

南天门"--南方周末天窗门。天窗是旧中国新 闻出版物上,因审查制度被抽走稿件后,编 辑不予填充,而出现空白,以示抗议的现象。 奥巴马专访被和谐,南方周末出现天窗
(一)传播效果的含义及类型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轨迹

(一)传播效果的含义及类型
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3、戈尔丁的大众传播的效果类型

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 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 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 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 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 在的还是潜在的。



①短期的预期效果。 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③长期的预期效果。 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体集中宣传报 道活动的反应”两种。前者指特定信息在个 人身上引起的认知、态度和行动的变化。后 者指的是一家或多家媒介为达成特定目标而 开展的说服性宣传活动。

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 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 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或反社会的。后 者主要指社会上许多人在同一信息的刺激和 影响下发生的集合现象。

在这一阶段,对于媒介到底是具有强大的力量还是 无效果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媒介无效果 的观点一旦被肯定,受众就会对媒介报道的所有内 容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媒介经营者也不愿放弃 认为媒介实际上有着重要的社会效果并且是实践社 会和政治权力的工具的观点,因此对有限效果论提 出了质疑。 “魔弹论”也好,“有限效果论”也好,都有 失偏颇,这是许多因素的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一 个原因就是*:过度地关注于一个有限范围的效果, 特别是对于个人短期效果(如在战争或选举期间), 而不是关注于更广阔的社会范围的效果。

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 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是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 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二)效果研究的发展轨迹
1、传播效果研究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 出现的原因。 2、效果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1、传播效果研究在20世纪20-30年代 的美国出现的原因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
1、考察层面。 2、传播效果发生的类型 。 3、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1、考察层面


认知层面:关注、记忆、知识 态度层面:认识、观念、爱憎、立场 行为层面:支持、反对、行动 这三个层面是一个逐步深化、层层累积的社会过程,它既适 用于具体的微观层面,也适用于宏观的社会层面。传播效果 的类型可以按短期的、长期的和预期的、非预期的划分为若 干种类。如有学者的研究认为预期的短期效果可能被认为是 "偏见",非预期的短期效果会被认为是"无心的偏见";预期 的长期效果表示"政策";而非预期的长期效果是"意识形态" 等。

除此之外,欧洲国家的广告客户、内战时期的独裁 国家以及俄国新革命制度对媒介的利用都证实了媒 介万能这样一种观点。人们已经倾向于认为媒介具 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同时期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 会学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媒介万能的说法。 实际上,这种效果观是很片面的,是“不分时间和 地点,不讲环境条件和对象,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和 神化的错误观点…”

欧巴马大谈媒体自由 【联合报╱特派记者赖锦宏/西安─北京报导】 2009.11.19 06:43 am 美国总统欧巴马昨天下午接受大陆《南方周末》独家专访。据了解, 他在专访里谈及人权和自由媒体,报导内容将在今天刊出。 《南方周末》是大陆南方报业集团下的报纸,读者群属大陆中高阶 知识分子,过去曾独家报导多项重大消息,甚至涉及当局不快或敏感的 政治话题,遭多次整肃,被誉为“最有良心的报纸”、“中国知识分子 的报纸”。 欧巴马在密集的访中行程里,未选择大陆影响力最大的中央电视台、 新华社,或香港的凤凰卫视,而选择《南方周末》,有人认为,这是欧 巴马希望大陆开放信息自由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有人认为,这是欧巴马 间接抨击大陆严控媒体,管制言论自由。

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 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 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 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 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 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 的人际影响等等。

这些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传播主体的制约。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制约。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媒介自身条件制约。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媒介环境的制约。
2、三个发展阶段*:


一、媒介万能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二、有限效果论40-50年代 三、重新认识媒介的力量 60年代末到80年代
媒介万能论

在这个阶段,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普及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媒介本身被认为 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 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 导人们的行为。这一时期的代表理论是“魔弹论” 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心理战的效果研究则 进一步促成了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媒介是万能的, 可以随心所欲地影响受众,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 果。

新研究阶段的起源是多种多样的,与过去的研究有 很深的渊源。这种新的思想也与早期的强效果理论 非常有相似的方面,包括诸如意识形态理论、培养 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这些效果研究有两个主 要的信念:第一,媒介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通过构 造现实的图像来构造社会信息和历史本身,第二, 受众通过与媒介提供的象征性的建构进行相互作用 来为自己建构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自己的定位。这 种方式使媒介的权力和受众的权力在不断进行相互 选择。

传闻事情起因是这样,历来以敢言而著称,近年来 又锐气渐失的《南方周末》因采访美帝国主义头目 欧巴马同志的稿件未获中宣部批准,或者是经过删 减之后面目全非,编辑们一怒之下居然开了个“天 窗”——在头版和第二版的最下端占1/3版面的地方 留了空白,编辑们意犹未尽,还加上一句改编自原 来的口号——“不是每一期都有独家专访,但是每一 周都可以在这里读懂中国”,——好一个读懂中国, 佛祖如来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对我们东土众生来说,能读懂无字的经比有字经更 重要。
2、传播效果发生的类型
个人效果 新闻认知效果 集体效果 发展中的创新扩散效果 社会控制效果 现实的解释和意义的建构 文化变化效果


个人对媒介刺激的反应。个人的变化或抵抗 变化的过程,受到传播而影响态度、知识或 行为。包括强烈的情感反应,对其他活动的 取代,样式或时尚的模仿,对明星或英雄的 认同,性的唤起、恐惧或焦急的产生。

在大众媒介新闻影响下的短期认知效果,可 通过对受众的回忆、认识和理解的测试进行 检验。

指某些个人反应效果被许多处于同一情况或环境的 人所体验,导致共同的行动,而且通常是意料之外 或非组织的类型。恐惧,焦急和愤怒是最有代表性 的表现形式,能导致民众的恐慌和动乱。 媒介运动效果:大众媒介中使用一种有组织的方式 对选择的对象进行说服或宣传。最普遍的例子是在 政治、广告、筹集资金和关于安全的公共宣传中。 这些运动的特征有:有明确的和公开的目标和一个 有限的时间跨度以及关于有效性的公开评价;他们 有官方的赞助,他们的目的倾向于与舆论价值相一 致,与政府机构的目标相一致;他们的目标人群通 常是广阔的和分散的。

为了长期发展(通常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创新有计 划地扩散,使用一系列的运动和其他有影响的方式, 特别是社区、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网络和权威的结构。 最普遍的是在一个特定的人口中技术革新的过程, 这通常是建立在广告或宣传的基础上。这个扩散过 程通常伴随着独特的S曲线型的模式,这个模式拥 有可预测性,早期和晚期革新者也显示出不同的特 征。

到现在为止,许多研究都在这个框架内运作,注意 力主要集中在媒介如何与社会中重大的活动相互作 用。当然这种建构不能取代所有的以前对媒介效果 的阐述,例如,注意力的获得、对个人行为或情感 反应的直接的刺激。它的方法和研究要求更深、更 广阔和更加定性类型的论据,特别是关于建构形成 期间关键事件的背景。尽管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形式 上有很大不同,但并不是与早期的理论完全不相符。 传播效果的调查必须在一个社会背景中,而且效果 最终是在复杂的社会事件中许多参加者的大量行为 和认知的结果。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许多假定的环 境影响因素,特别是关于舆论、社会态度、政治选三个阶段中对媒介拥有 强大的效果这一观点有所发展。研究者认为 媒介是通过建构意义并把这一建构以一种系 统的方式提供给受众,这个过程通常受到一 些社会利益群体的参与和受众的社会背景的 强烈影响。这种研究的突破也表现在方法论 的转移,尤其是脱离了定量分析的窠臼。


宏观效果论时期* ①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 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 的社会效果; ②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 响的有力性; ③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 切结合在一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