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文化心理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早在1862年冯特在其《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一书中,就已明确提出心理学可以分为两大领域,即实验的个体心理学与文化的民族心理学。

前者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研究,主要研究个体的低级心理现象,而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只能由后者通过民族文化的传统加以审视与研究。

冯特分别对两类心理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呕心沥血地进行研究,由于其民族心理学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以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华生认为,冯特的V olker Psychologie不应该译成F0lk Psychology即民族心理学,而应译成Culture Psychology即文化心理学。

1982年卡特最先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心理学”一词,他认为文化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卡特之后的几十年里,文化心理学便成为一个真正崛起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弥补主流心理学缺陷的主要研究取向。

文化心理学是新近出现的一种心理学取向。

由于它刚刚兴起,因此其内涵尚未十分清晰,存在一定的概念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和价值或作用的发挥。

目前,人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界定文化心理学的内涵:一是从研究对象和内容上,另一是从研究方法上。

纵观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有四种不同理论取向,其分别是符号理论取向、活动理论取向、个人主义理论取向和构建主义理论取向。

文化心理学不同理论取向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交叉,但是透过这种复杂关系,我们还是可以获得关于文化理学基本预设的统一信息。

关于文化心理学的理论预设,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文化是多元的,具有多样性,也就是说多元文化论是文化心理学的元理论或逻辑起点。

第二,文化与心理或行为存在联系。

第三,特殊文化环境下的群体或文化个体心理存在差异。

在论及文化心理学诞生的现实背景时,大都涉及到两点:主流心理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为文化心理学提供了兴起与发展的空间;非主流心理学的文化研究取向对文化心理学的启示。

我国心理学家曾有过这样一段表述:“在实验法无能为力的地方,幸而还有一种对心理学具有客观价值的辅助手段可资利用,这些辅助手段就是心理的集体生活的某些产物,属于这些产物的主要是语言、文化和风俗”。

文化作为弥补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在于它研究的是主流心理学无法触及或是不愿触及的领域,因为文化心理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探讨文化背景下的心理活动,即文化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以及心理在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它所研究的内容是用客观方法不便研究或是不好着手的研究,只能通过对人类历史积淀下来的能够表现出人的心理和行为或制约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语言、神话、风俗习惯、理论公设等。

文化的研究往往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利用内隐研究方法,将文化的蕴意和人们的内隐的生活方式、习惯以及信仰等进行揭示和研究,以为心理学在这个区域的空白添砖加瓦,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构建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文化心理学兴起的时间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是学术界的研究
热情十分高涨。

目前,文化心理学的前沿伺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与自我的研究;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研究;文化与归因的研究。

研究文化心理学的方法主要有:解释学方法——解释重在理解和解释,认为人类是一种“自我解释的存在”,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了社会文化世界,并使之打上人的心理烙印。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又通过社会文化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心理和行为。

即,社会文化与个体心理和行为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解释学方法强调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和动态性,支持了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取向;民族志方法——民族志方法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的、动态的、情境化描绘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要求研究者长期地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

研究者通过访谈资料、观察日记、录音、录象、照片、实物等来收集素材,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主要有整体民族志方法和交流民族志方法;现象学方法——现象学方法就是对经验如实地、不加任何修饰地描述,在此基础上通过现象还原,发现意识经验的先验结构,达到本质直观。

它有着重视研究问题的传统,以问题为中心,讲究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现象学方法趋向是多元开放的,提倡质化分析和个案研究,但在质的描述基础上,也重视量的计算分析,因而它并不排斥实证方法;主位研究法——主位研究在客位研究统治心理学界多年之后重新为心理学研究者所发现。

文化心理学中的主位研究是一种研究文化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其站在文化内部的立场上,
以研究对象的视角和方位观察、分析问题,以研究对象的概念和标准处理和解决问题。

在国内,汪凤炎等提出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定义,他们认为为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就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为底蕴,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方法上采取内容相似论证法、基本问题论证法。

具体的方法为:语义分析法;深度比较法;实证检验法。

另外,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心理学主要以应用心理学的人文主义视角研究为主,而非科学主义研究。

研究时要遵守三条基本原则:( 1 )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

( 2 )求同与求异相结合。

( 3 )古为今用。

尽管文化心理学在理论上对主流心理学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其
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或不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心理学过分强调了心理学的人文科学性而否定了其自然科
学性;2)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比较松散,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和形式,在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很强,难以控制许多因素和研究进程; 3)文化心理学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共性及其基本规律
的存在,否定了建构具有普遍性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可能性,这使得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判和改造的形式。

虽说其发展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各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但近些年来其研究方式与研究成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显示出了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1)实现内部各种研究取向的整合与统一。

2)加强同跨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的交流和联系。

3)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

虽然文化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多局限性,但我个人认为其有很大的前景,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研究文化心理学,是以文化为背景底蕴的,在其研究过程中,会不断的接触了解各国各地域不同的文化历史,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见识,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受用无穷。

《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具有改变思维方式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道家的“无为”和“自然”思想对于矫正人的认知方式有着积极地作用;禅宗有关人心本体和现象的认识对于人类心灵的净化得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根据。

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可在现代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的心理学发展一向以来靠引进国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迫切需要建立一门根植于传统文化下的中国文化心理学或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是必要的。

不同历史区域、地理区域、文化区域、生态区域生活的民众在文化社会心理方面形成了很大差异,在其研究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文化社会中,感受不同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生活准则、价值体系、行为方式、民俗习惯、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以及语言特点,就像在阅读一本内容巨丰的百科全书,能更好的认知世界,认
知自己,提取不同文化中的有益的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修身养性。

研究文化心理学虽然会存在诸多困难,但也会受益多多,其魅力使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