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
1.欧美文学发展史:
①二希文学(古希腊、古希伯来)这是欧美文学的源头
②古罗马文学,深受古希腊文学的影响
③中世纪文学,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思想烙印
④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它的文化精神核心是对人类的关注,反对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本
⑤17世纪文学,主要的文学思潮是古典主义文学,此外还有巴洛克文学和清教徒文学
⑥18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仍有一定的地位,但独领风骚的是启蒙文学。
本世纪中后期又出现了伤感主义文学
⑦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其繁荣阶段
⑧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这是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又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⑨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是现实主义的余波,此外还有唯美主义文学和前期象征主义文学
⑩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这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走向新的繁荣的时代,存在以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主流,其中又以现代主义的影响最大
2.古希腊神话的特点及其影响(结合作品):
特点:1.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
2.希腊神话的内容是一个广阔浩繁的系统,支脉派系庞杂,传说故事众多,并不完全一致。
但它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包孕着一条血缘的纽带,存在着一个基本脉络,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3.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这就是“神、人同形同性说”。
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
4.想象力极强,故事性极强,哲理性极强。
影响:①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
②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世的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古希腊神话知识形成一股潮流而得到普遍重视,直至现当代,都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创造了流传千古的许多杰作。
3.谈谈《堂吉诃德》对现代小说发展的贡献:
①塞万提斯对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与虚构、创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当时看来全新的观念,对现代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叙述者、原书的作者、译者、地方传说和地方文献之间的关系多层次化了,文学的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了。
读者便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作者精心设计下的迷宫。
②创作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几乎被彻底抹杀了,作者以全新的观念看待文学创作,并初步提出了阅读即作品创作的延伸的看法。
对当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③塞万提斯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全面地揭示不确定性,不仅通过他的作品让人们注意观察外部世界,而且也提醒人们不要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眼光,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谈谈《哈姆莱特》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①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接收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怀抱乐观的理想,然而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②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即使这一形象显得复杂而深刻,又使之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哈姆莱特对人的这种认识是偏激的和乐观的,但却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社会罪恶。
犹豫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时产生的矛盾的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是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观,同时也是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象征性表述。
5.分析《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①于连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则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②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
表面文弱,但内里坚忍,外表和内心强烈反差。
③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对贵族的趾高气扬怀着深深的抵触情绪。
不过,个人野心支配着他的一切行动。
知道他发现贵族阶级对平民存在根本的敌视以后,又恢复了反抗精神,宁死也不肯妥协。
于连的多变反映的是复辟王朝时期谋求个人奋斗的平民青年的特点。
④于连的个人奋斗往往被看作是一个野心家的行为。
一方面,他要向上爬:另一方面,他是没有什么政治准则的。
⑤总之,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和双重精神的人物:他既有反抗精神,又很容易屈服;热衷于向上爬,又愤然选择了死亡,不肯向卑污的现实让步。
这种双重性格构成了于连性格和思想的复杂性,标志着斯丹达尔的小说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6《罪与罚》的艺术特点:
①人物性格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由外入内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意识由内向外的表述。
②人格化的内心独白和多侧面的潜意识描写。
③多声部的“复调”特征。
④深刻的思想内涵
⑤有强烈的戏剧性
⑥作者是将冲突激烈的主人公的两重人格构成的“心理对位体”作为小说的结构中心,以此来制约小说的总体布局。
7.《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点:
①小说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点。
除了对人物一生的心理运动过程的描述以外,还有许多对人物瞬间心理变化过程的描述。
这类描写往往准确、深刻地披露了特定情境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②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一个笑言,一个眼神和动作,
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
③小说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描写的内心话语则常常表现出不规则、间断跳跃和随机的特点,使所揭示的内心内容更真实、自然和深刻。
④小说结构是拱石型结构,探索两条主线平行独立地发展,缺乏内在联系,但事实上它们是巧妙地联结在一起的,这是托翁在小说结构艺术上的独白。
8.卡夫卡《变形记》《诉讼》开头的艺术特点:
《变形记》:用一种平静得近乎冷漠的态度叙述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所采用的语调是客观而冷冰冰的,但作者的叙述却是那样漫不经心,无动于衷。
人变成甲虫的事似乎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
正是通过这种超然的语调和简短明了的句子,是平庸变得可怕,又使可怕变得平常,从而极发读者去思考人的生存现状的问题。
《诉讼》:的开头前后有两个判断,构成了清晰严谨的因果逻辑关系,前一个判断是结果,后一个判断是原因。
然而,事实上后一个判断并不是前一个的原因。
因此后一个判断在深层次上非但没有支持前一个判断,反而否定和颠覆了它。
使所谓的定然变得可以起来,这体现了典型的卡夫卡小说式的叙事特点。
每个措词都会取消之前所有句子。
限定和修正不停的夹杂其间,刚说过的话马上就会被否定,然后又被重复,如此等等。
9.《尤利西斯》的艺术特点:
①神话的形式,秩序与反讽(三个层面的模仿;主题、追寻、漂泊、回归;结构,情节和场景)。
②变化多端的文本。
③所种意识流技巧的运用。
1.(间接)内心独白——人物在没有听众的情况下的自由联想(莫莉最后一章那奔腾、喷涌、翻腾向前的自由联想)。
2.蒙太奇手法。
④小说语言:隐喻与转喻。
隐喻与转喻:我们想描述一件事物是,不直接说出这件事物本身,而是用另外的东西来描述这件事物的方式;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表达的替换方式,不直接表述一件事物,而是替换成别的事物。
10.《源氏物语》的主题:
①《源氏物语》的主题是“物哀”。
概括地讲,贯穿于整篇物语的基本主题是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与幽情。
所谓的“物哀”也是日本文学特有的一种审美情感,在《源氏物语》中蔚为大观。
这是历来影响最大、被引用最多的一种说法。
②从人的精神史的角度来描写贵族社会的矛盾及其没落的历史。
③主题实为通常所言的“情色”。
这也是发达的宫廷文学常见的一个主题取向。
探究紫式部写作的旨趣,似乎不在于写出有政治寓意或预示历史走向的社会小说,而是强调在“有心”,描绘爱欲本身的矛盾善恶与诸神现世形象。
④人身虚无和宿命论:小说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书中几乎所有人物都相信因果报应。
人们无力改变命运。
相面、占卜、托梦等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