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产业政策
的概念;掌握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和
政策
教学重点: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和 政策
我国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 (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1.新中国前30年,文化一直是意识形态的主 要部分。 行政体制上,党政双重管理(机构) 组织体制上,党的宣传部门。 经费上,政府财政拨款。 在文化消费上,不以赢利为目的,基本只 是维持成本而无利润。
这是为我国政府文化行政部门领导人首次 全面阐述对于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意见。
事实上,直到90年代后期,文化产业这一 概念才被普遍接受,“文化”也才真正被 作为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轨道。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运动三阶段
“有关文化产业”—战略模糊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战略 清晰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管理上政出多门,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 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2、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主要体现在投资主体单一,行业限制过多,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造成文化 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
3、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的文化产业比重较大, 现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
通过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快对内对 外开放步伐,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 体制和市场环境。
1.为所有居民提供参与社会的、政治的创意 活动。
2.促进文化认同。
3.承认和鼓励当代社会中的差异性。
4.不仅鼓励艺术领域的个人创造性,也鼓励 其他领域的个人创造性。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一)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目的和方针
基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 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 国力。
5.1991年,国务院批转了《文化部关于文化 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正式提 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
6.1992年,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 提到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 产业的决定》把“文化卫生事业”当作了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
7.1993年,中国文化报发表了当时文化部领 导的讲话:“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文化产业 政策”。
2.在管理上,与行政管理体制相对应,层层 建立专业文艺团体,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文化机构行政化、机关化,严重违背文化 事业发展规律。
3.在分配上,平均主义的“大锅饭”、“铁 饭碗”现象严重,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 个样,缺少竞争和激励机制,影响了集体 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三)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发展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的大发展 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战略自觉 和主动
(二)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目的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
2.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积极、消 极意义,通过这种生产方式生产的文化产 品的正面、负面作用。我国文化产业在性 质特点上强调要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价 值取向,根本目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 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文化需求。
基本方针:
(1)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 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调整 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内部 各行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协调 发展。
(2)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社会效益与经济 效益相结合。
文化产业既要坚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 社会主义服务,又要提高经济效益,力求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3.1987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 商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营业性舞 会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举办营 业性舞会的合法性质,文化经营活动正 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合法组 成部分。
4.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 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 知》,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出现了文化市 场的字样,而且对文化市场的范围、管 理原则和任务作出了界定。
从1981年开始,基层文化单位就开展了 “以文补文”的文化生产经营活动。
4.从1983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全国文化事业 单位中开始试行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要 形式的体制改革。
(二)旧文化体制的弊端
1.在所有制上,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全 部文化事业由国家直接经营,统包统揽, 排斥社会和个人兴办文化事业。
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尤其是对 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落后,不能适应人 们对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化的要求。
4、产业组织形式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文 化产业单位普遍缺乏活力。
(1)我国长期以来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认 识不到位。
(2)过于重视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而忽略了 其精神属性。
(四)西方社会认同的文化产业原则
1.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 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 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之中, 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性质。
2.1987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工商局联合颁 发了《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 的暂行办法》这是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换的 起点。事业化的管理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符合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必须改革旧的文化事业发展方式,走出一 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 产业发展道路。制定文化产业政策,要体 现鞭策后进,鼓励先进,奖勤罚懒,优胜 劣汰的竞争原则,要有利于培育充满生机 和活力的文化经营机制。
(4)把改革开放作为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政策 的动力。
2.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 了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中国文化产 业起步的标志。
为了给外宾提供休闲娱乐服务,从80年代 初便开始举办这样的流行歌曲演唱活动, 进入音乐茶座必须持有外国护照或港澳 通行证,不向内地同胞开放。音乐茶座 的门票要用外汇券购买。
3. 20世纪80年代,自发性的文化产业是随着 流通领域突破国营独营的经营管理体制开 始兴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