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高三化学复习课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关于高三化学复习课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关于高三化学复习课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刘英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教学关注的焦点,作为高三的复习课,在紧迫的时间里教学的有效性显得更加关键。

在近半学期的复习教学中,我在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本届高三我任教的班级是普通班,因而更多的感受和思考都来自于他们,在此也要先感谢学生给予的反思素材和空间。

一、关于教学内容有效性的思考
高三复习,“教师大量知识归纳+学生大量练习”,此为一种复习模式,自然也有反对方。

其实就其根本而言,也不外乎这两个环节,关键在于该重新呈现哪些知识、重点呈现哪些知识、如何呈现这些知识;选择哪些练习题、如何评讲这些练习题、练习中反应出的问题如何得以真正纠正和指导后面的复习,今就如何呈现知识的思考做一交流。

在我们重新拾起高一的内容时,如果沉浸在知识的重复与增减中,则多少有点重知识而轻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而我在教学中特别去思考或反思知识再现的方式、重温的角度,如何着重为学生搭建知识的框架结构,让学生感受和思考知识各要素间的关系与彼此的地位,甚至一起去思考考核这些知识的命题角度,并以尽量简洁的语言形成相应内容的思维模式。

如《氧化还原反应》专题中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对应练习为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我和学生一起归纳整理为一句话“还原剂将电子失给氧化剂”,一口诀“失升氧,得降还”,一前提“准确分析化合价变化”,然后在练习中多次强化相应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解题思维有序,而且准确,并逐渐变得敏捷。

再如有关溶解度问题,形成的思维模式为:寻找两杯溶液——一杯标准溶液(溶解度+100克水),一杯实际的饱和溶液,两杯溶液中各量之比对应相等,从而建立等式即
可解题,在练习中则多加训练关键:找实际那杯饱和溶液。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基础知识的落实,更有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和欣赏化学的思维模式,真正实现提高化学学习的能力。

这样做的收效需要过程,但高考重心毕竟为能力的考察,也是需要厚积薄发的。

正如马锐雄校长所说,我们要给学生“零件”、“工具”、“方法”。

我想,各种基础知识即为“零件”,知识的框架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则为“工具”,相应的思维模式为“方法”。

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我想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更多的思考应在揣摩“工具”,寻找最佳“方法”上,以及给予适当的“装配”练习上。

再有一点,在新课改以前的教材,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与原理、结构等理论是分阶段融为一体的,而新课改后,它们被分在不同的模块中学习的,复习的总体设计中虽然也是分开复习,但事实上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深入认识无法离开原理与结构知识的支撑。

只有有了原理与结构的知识,对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认识才能站得高,才能活起来。

因而如何在分块重点复习的基础上将本不能分的“理论与实践”有机渗透、整合,仍是复习内容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例如现在复习电解质时,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以及弱电解质的判定都必须渗透原理里的平衡知识才能认识到位。

二、关于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的思考
教学作为一种双边活动,若无学生的参与,永远为无效劳动。

面对学习基础、对学习的信心、学习习惯、学习品质都不理想的学生,“参与”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它对教师的教育耐心、教育智慧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能否将这样一个学习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是“内容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关键。

作为未来一员普通的公民,生活、工作中未必需要高智商,但要生活幸福、工作有成效却必须有高情商。

高情商从何而来?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那学校教育体现在哪些
环节?如若抛开课堂这块阵地,还有几许时间、空间和事件?人说,高中生活是打下人生观、世界观基础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高三则是三年中的精华段。

这一年,学生无可逃避的面临考试压力、学习困惑、成长烦恼…….,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这一年的成长将超过前两年的总和。

为此,我的课堂第一看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求一学就会,只求认真对待。

我告诉学生,你今天的学习态度将是你今后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的影子;今天我们顶着困难尝试一心一意去做一件该做的事,其间收获的各种感受、体验都是你明天的生活财富;今天学习的知识今后也许用不上,甚至可能十之八九会还给老师,但今天学知识所训练的思考问题的角度、能力却将伴你终生;今天你学习困难,但你不言放弃,其间锻炼的毅力、韧劲更是你今后生活所需的营养;只要认真对待,无论什么结果都无可厚非,现在放弃,无论怎样,都将受到谴责。

如此这般,经常见缝插针的渗透引导。

每次考试后,对待开始成绩的态度都是教育的好战场。

第二,我引导学生培养对知识的情感,通过自己的一些感悟让学生体会“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去感受知识的“生命与情感”,把学习知识变成去交往一个特殊的“朋友”。

当有了端正的态度,又能捧出自己的“心”去面对学习,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昂首阔步,朝气每一天!但就两点,却需要老师以坚韧的毅力和耐心去坚持和培养,绝非一日之功。

有效性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在复习内容的取舍、练习的选择、反馈信息的利用等领域都大有文章。

只要我们心系“有效性”,多关注、多反思、多总结、多交流,一定会逐渐形成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独特做法,做到有的放矢,教学一定有成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