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评优
伴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浪潮,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关注的热点。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的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
为进一步激发各学科教师的教育智慧,调动广大教师创作微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师微课制作水平,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优质资源,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特设立“微课评优”赛项。
一、指导思想
微课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与技能。
微课的核心是教学设计,它是基于网络技术、视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之上的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
微课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整合(富媒体),教学形式多样化,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引人入胜等特征。
微课是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的良好载体。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微课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大家都在探索实践中。
设立“微课评优”赛项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家
提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二、竞赛内容
以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科的重点核心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易错点进行基于学科逻辑的分析与重组,制作学习微课。
一节微课只讲解一个教学知识点、技能点,或具体的问题、题目,面向学生自主学习,优化选题,遴选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流程,重视通性通法,注重有效解决问题。
三、参赛范围
1.参赛学科:面向教育部规定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职教育和高等院校的所有学科。
2.参赛组别:小学组(含幼儿园)、初中组、高中组(含中职)、高校组。
3.参赛人数:1~2人/团队。
4.每人限参加1个赛项、1支队伍,每人、每个团队限提交1件作品。
四、作品要求
1.作品包括:
(1)微课设计说明。
(2)微课的文学脚本。
(3)微课的分镜头脚本。
(4)微课的思维导图(微课的结构与流程)。
(5)微课。
(6)与微课相关的各种素材(一节微课中所有用到的图片、文字、视频的源文件打包压缩后提交)
2.“微课设计说明”模板:
3.微课技术规范要求:
五、作品提交
1.网站报送:选手须通过NOC网站()竞赛平台在线提交作品。
(有地方组委会的地区,按照地方组委会文件要求提交)
2.提交内容:电子报名表(通过NOC网站下载)、微课设计说明、微课的文学脚本及分镜头脚本、微课的思维导图、微课、微课相关
素材。
3.截止日期:作品提交至全国组委会的截止日期为2019年6月15日。
提交作品须同时提交作品评审费,评审费标准详见NOC网站。
六、竞赛流程
(一)报名:参赛选手须通过NOC网站竞赛平台在线报名和提交作品。
(有地方组委会的地区,由当地组委会统一组织报名)(二)初评:由地方组委会负责组织,确定地方奖项后报送全国组委会。
(无地方组委会的地区,作品由全国组委会负责评审)(三)复评:由全国组委会负责组织,对地方报送的初评获奖作品进行评审,确定全国决赛入围作品。
(四)全国决赛:入围选手现场决赛,确定一、二、三等奖,入围但未能到达决赛现场参赛的选手,视为弃权,不予评奖。
决赛形式如下:
1.入围作品展示与陈述答辩:15分钟/团队,其中作品展示5分钟,陈述5分钟,答辩5分钟。
2.注意事项:
(1)参赛选手自带竞赛用笔记本电脑及匹配的视频转接线(VGA、HDMI等)和入围作品,并保证比赛时笔记本电脑电量充足(可自备移动充电设备)。
(2)团队成员均须参加现场展示与陈述答辩,不得委托他人代表参赛。
(3)全国决赛入围名单公布后不允许更改电子报名表中的各项内容;不得替换入围作品。
(4)已在全国其他比赛中获奖的作品不得参赛。
(5)外语作品统一用普通话陈述与答辩。
(教学必要环节除外)七、评审标准
八、相关说明
1.参赛作品必须为参赛选手原创,选手在上传作品前须确认拥有
该作品的著作权。
作品内容要健康向上,不触犯国家法律法规。
不得剽窃、抄袭他人作品,如因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其法律责任由参赛选手本人承担,并取消选手的参赛资格和获奖资格。
2.所有作品一经参赛,即视为参赛选手同意全国组委会拥有对其作品的使用权,同意组委会以任何形式对参赛作品进行展示和传播。
3.本赛项全国决赛各组别一等奖按规定比例产生“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可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