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探讨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探讨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探讨摘要:在习语翻译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文化矛盾现象,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不仅会影响到对原语的理解,而且会影响原语所载文化信息的传递。

本文从英汉习语的差异为切入点,运用实例对英汉习语翻译应遵循的几种常用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习语;喻义;喻体;直译;意译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语言的产生、变异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每个民族的语言(尤其是习语)均体现了该民族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

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沟通,这种沟通自然离不开翻译。

从这个角度来讲,翻译,与其说它涉及两种语言,不如说它涉及的是两种文化。

在习语翻译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文化矛盾现象,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不仅会影响到对原语的理解,而且会影响原语所载文化信息的传递。

本文将探讨英汉习语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处理对策。

这里所说的习语(idiom)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说:“An idiom is a current and frequently used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 common meanings of its constituent words.”(习语的翻译,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民族特色、修辞手法等。

)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翻译有时很难做到完全对等。

所以,习语的翻译是译者的难题,也是翻译理论者关注的话题。

笔者经总结,认为习语的翻译一般可以遵循以下方法:一、英汉习语喻体相同、喻义相似时可采用直译法由于人类生活的世界、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有共通之处,因此,各种文化和语言也表现出一定的相融性和共同点。

英语和汉语中的成语有些在语言形式和比喻形象方面十分相似,按其字面翻译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且喻体新颖、喻义明确,同时也无碍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那么就可直译。

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

二、英汉习语喻体不同、喻义相似时可采用替代法(或称套用法)有些英汉习语虽然意思相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使用的比喻形象却有差别,在翻译时,可以互相套用同义或近义习语,将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喻体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喻体。

这种译法不但可以保留原语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色彩,又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习惯,体现目标语的文化特色。

例如:Rob peter to pay paul (拆东墙补西墙);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鸡头,勿做凤尾);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众人拾柴火焰高);Many families have skeletons in the closet.或Every family has its own source of shame.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Careless talk leads to trouble.或The less said the better.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等。

这些习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目的语的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它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翻译时可“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译为形象近似的目的语习语,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表达习惯。

这样可以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表达出所要强调的意思。

三、英汉动物词与颜色词的不同内涵英汉习语中都有很多动物词和颜色词,由于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动物词汇和颜色词汇往往有着不同的内涵。

如中国人认为“猪”既丑又笨又懒,可是英语中认为pig脏而贪但不笨,甚至有as clever as a pig 的说法;红色在中国象征“吉祥、顺利、美丽、甚至革命”,相比之下,白色是西方文化的崇尚色,英语中“white” 往往具有“吉利、纯真、公平”以及“无恶意”的内涵,而汉语中“白”往往有“哀悼、错误、徒劳、可恶、甚至反动”的文化内涵,如“红白喜事”“白手起家”“白军”或“白匪”“白色恐怖”等。

翻译此类习语一定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心理。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蝴蝶是美丽爱情的象征,可是英美人眼中的butterfly却是“轻浮”“不安分于工作”的典型;“cock”一词在英美国家经常喻指男人性器官,如将中国的“金鸡”“雄鸡”直接译成“cock”,一定会让英美大跌眼镜的。

在翻译此类习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或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达是不够的,译者须多注意习语字面以外的语言内涵色彩及褒贬色彩,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原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四、无对等喻体——意译法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经常会发现各种语言都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法,有时原语中的文化概念在目的语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部分成语源于各自的寓言或历史典故,包含特定的人名和地名。

这类成语如果按照字面直译,译语读者通常无法理解。

如将“He was now as happy as a cow.”直译为“他现在像母牛一样快乐。

”的确很“忠实”于原文,但中国人看不懂。

意译为“这时候他快活极了/甭提他有多高兴。

”能让中国人理解,但又丧失了原语的比喻的文化色彩;再如,“Achilles heel”译作“阿基里斯的脚后跟”中国人自然不懂,译作“致命的弱点”又不能使中国读者體味到原语的文化内涵,但如果加上解释“传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基里斯除脚踵外全身刀枪不入”,则又失去了成语的精练特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此类情况已成为翻译中的瓶颈。

笔者认为,当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完全相对应的词语时,译者可不拘泥于原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根据译语的表达习惯,用跨文化的“对等”词尽量表达出原语的修辞色彩和文化信息。

当由于文化和民族差异直译会导致读者不理解甚至误解时,或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时,可采用以下方法:1. 割舍喻体,只译喻义此法适用于以传达主题思想为主的翻译中,如将“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纸包不住火” 译为“Truth will come to light sooner or later”;“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译为“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红得发紫”译为“ At the height of popularity”;“思想激进”译为“one’s ideas are very red”;“毛遂自荐”译为“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初出茅庐”译为“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 ;“东施效颦”译为“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将“His reputation stands on slippery grounds.” 译为“他的声誉一落千丈。

”;将“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译为“她出生在富贵之家。

”;将“You’re talking through your head agains.” 译为“你又在胡说八道了。

”等。

2. 保留原语修辞色彩及语言风格此法适用于以传达写作风格为主的翻译中,如“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按字面可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

”就没有充分体现原句的对比的修辞色彩,如译作“老牛不饮水,不能强按头”就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文采;再如,“Air to us is like water to fish”,照字面直译成“空气对于我们就像水对于鱼”,就不如意译为“(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我们离不开空气”;同样,将“A womanwithout a man is like a fish without a bicycle” 译作“没有男人的女人就像没有自行车的鱼”虽然完全忠实于原文,却无法让人理解,不如译为:“(就像)鱼儿不需要/用不着自行车,女人也不(见得)需要/用得着男人。

”;将“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 译为“上帝只帮助那些自己能帮助自己的人”不如译为“天佑自救者”或“自助者天助之”。

3. 完全转译此法适用于习俗差异极大的情况。

有时,译语同原语从字面上看甚至可以“风马牛不相及”,例如,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见面语常说“Lovely weather, isn’t it?” 汉译成“你好啊”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译为中国人常用的招呼语“吃过了吗? ”中国人分别时的常用语“请慢走”绝不可以译作“Go slowly.”。

转译为“Good bye!” 或“See you!” 才能让英语读者接受。

五、音译加注法和直译加注法汉语中的某些概念化的人名、地名等名称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译法,可以直接音译过来再添加解释性文字,也可以通过恰当文字说明译文,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

对于读者比较熟悉的译语典故,可以直译,但如果多数人不知道,最好是意译或音译,然后加注释。

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

若译成“星期五到了,他们很快出去喝酒”,会让中国读者误解为“星期五是周末了,所以有空出去喝酒”。

其实星期五是英国的发薪日。

此句可译为“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会出去喝得大醉”,“发薪日”即是加注。

有些习语的起源非常复杂,不宜用太长的译文对其详加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借助脚注或文后总注释说明其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如“He met his Waterloo”。

句中“meet one’s Waterloo” 是成语典故,由拿破仑在Waterloo遇到惨败而来,可以先意译为“他遭遇了生命中的滑铁卢,吃了个大败仗”,然后再通过加注解释该典故。

有的句子除了直译加注外,还要再加文后注释,如“...words that make the world blossom for me, ‘like Aaron’s rod, with flowers’”可先译为“……就像《圣经》中所说的‘亚伦的手杖开了花’一样”,“像《圣经》中所说的”是加注的文字,在脚注或文后总注释中还要说明“亚伦的手杖开了花”这一典故的来龙去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