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摘要: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流露着一种微妙的恋父情结。

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心经》等三部作品,结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婚姻选择,证实并把这种情结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张爱玲的创作有一个新的阅读视角。

关键词:张爱玲恋父情结文学创作童年经历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

她创作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并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传奇》。

张爱玲用大胆的语言毫无忌惮地表现着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对欲望的渴求。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心理上都有一种难以让人捉摸的情感,在恋情中难以摆脱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女性形象对于男性的态度是模糊的,带有“父亲式”的幻想,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让人一时难以分辨。

通过对其童年经历的了解,我们得知张爱玲是缺失父爱的,也恰恰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

所以在她的内心里,早已镌刻了莫名的恋父情结,对父亲想爱却不得,因而开始自我压抑,这种情感便通过笔下的作品流露出来,从而填补她内心的那片空白。

一、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写作中恋父情结的形成恋父情结,又名伊莱莎情结、爱列屈拉情结,也被称为伊拉克特拉情结。

其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爱列屈拉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的父亲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母亲是王后克吕涅斯特拉。

特洛伊战争期间,母亲克吕涅斯特拉在阿伽门农外出的时候有了外遇,为了不让丑事败露,于是先发制人与情夫共同设计杀害了阿伽门农。

爱列屈拉在得知真相后,即悲痛又气愤,便鼓舞弟弟俄瑞斯忒斯入宫复仇,最终她和弟弟的计划成功,成功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和情人,成功地为父报仇。

弗洛伊德借用这段弑母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提出恋父情结的概念,比喻一些女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亲所产生的异样情愫和微妙变化。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

一般来说,女孩子在3—5岁时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恋父倾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1]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具有恋父情结的人,其性格多半是内向的,并且多具有撒娇、任性、刁蛮等特点。

大多数人表现为:女儿始终缠着父亲,喜欢和父亲聊天谈心,喜欢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无法与父亲分离,甚至有的女孩子已经到了成年却还要求与父亲同床共枕,有的女孩子对大龄男子会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和安全感。

恋父情结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情绪,不仅会影响女孩子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也会使夫妻感情难以维持和升华,而且还会妨碍父母的感情与婚姻,甚至极有可能为此酿成家庭悲剧,弄的曲终人散。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心里发展时期进行积极、健康、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其心里发展变得健康、纯洁。

张爱玲童年的不幸,深深的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有一种孤独的冷漠,和寂静的苍凉。

她对父亲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矛盾的,想爱又不得爱,想恨又不能恨,一直到晚年她都没有摆脱失去父爱的痛苦。

她的童年是痛苦的,是缺乏父爱的,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

1920年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家世显赫的贵族大家庭里,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的曾孙女,朝廷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在津浦铁路局任英语秘书一职,属于遗少型的少爷。

母亲黄逸樊,是封建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时髦的新女性。

张爱玲3岁时随父母来到了天津生活,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从小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诗词创作。

可以说,张爱玲拥有一段十分短暂幸福快乐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张爱玲的父亲开始败坏家业,抽大烟,逛妓院,开始了荒淫的糜烂生活。

她的母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决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她比任何人更向往西方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这样,她与张爱玲父亲的婚姻彻底毁灭了,去了英国留学。

从此,张爱玲从一个快乐、幸福的孩子变得不幸……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时光是快乐的,是宝贵的,是幸福的。

父亲一个人的时候,是喜欢她的。

正如张爱玲曾说:“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

”[2]父亲鼓励她作诗、写作,张爱玲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碰见父亲满意的,就会对女儿大加赞扬,亲友来访时,也会拿给他们看,读给他们听,仿佛拥有这个优秀的女儿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骄傲似的。

“在与女儿谈诗论文的时候,张廷重还是有耐性的,与女儿有了些思想交流。

”[3]张爱玲像个受宠的小姐,呆在父亲的房里可以是一整天,听他讲些亲戚们的琐事,看他为自己批改作文,听他讲解古典诗词。

有时候,父亲带她去喝咖啡,买香肠,吃糕点。

多年后,当张爱玲在回忆这段父女相依为命的日子的时候依旧是幸福的,那时候他们是那么亲密,那么默契。

“幼年的生活是温暖朦胧的,橙红色的岁月。

”[4]她骨子里是爱他父亲的,就像那时候他父亲爱她一样,张爱玲喜欢那时候的生活,那时候虚渺的阳光,那时候纯净的天空……好景不长,她父亲很快地再娶,继母的到来让张爱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张爱玲深爱她的父亲,她绝不允许有人和她共同分享她的父亲。

“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

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5]由此可见,张爱玲是典型的“亲父反母”。

继母的到来打乱了家中原有的氛围,父亲不知道为什么竟神魂颠倒地迷上了她,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继母做主,父亲竟也不再插手过问。

慢慢的,父亲的性情更加变得与先前大相径庭,对儿女十分严厉、刻板,脾气也变得十分火爆。

继母每天同父亲一样,一道躺在烟塌上,吞云吐雾,消耗时间。

对于父亲的行为,张爱玲十分失望,很不愉快。

有一种剥夺感和失落感在她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故意装作不在乎父亲的感情,掩饰内心深处的那忧伤的失落。

张爱玲中学毕业那年,母亲黄逸樊回国,张爱玲来到她母亲那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与光明。

她被母亲所处环境的气质所感染,西方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她,于是她向父亲提出了出国留学的要求。

父亲的态度是坚决否定的,他对出国这件事心里有很深的芥蒂,花钱且不说,继母一定会百般阻挠。

张爱玲的母亲就是因为出国留学才和自己分道扬镳的,她的父亲又如何会同意?于是这件事情就搁浅了……不久沪战爆发,张爱玲为了应对考试要去母亲家住两个礼拜,待到张爱玲回来的时候,继母脾气大发,没想到与继母的一次口角竟惹来父亲的一顿拳打脚踢,可见父亲的暴怒是多么的不可理喻!从这以后,张爱玲就被关了起来,在父亲与继母的监管下开始了漫长而又黑暗的痛苦生活。

张爱玲绝没有想到和继母的一场口角,竟演变成了个人命运的颠覆。

直到后来,张爱玲在《大美晚报》上控诉父亲对她的软禁和暴力,并发表《what a life》来指责和报复父亲,张廷重看到后也只能欲罢不能了……对父亲是恨多一些?还是爱得太深?我们也无以考证了,但父亲对张爱玲来说,就像一件想得却得不到的东西,想爱却爱不成的回忆,恋父情结只能深深地烙印在心底……父亲对待张爱玲的态度其实是很复杂、很矛盾的,他未必那般的心狠手辣,他也疼爱有才华、十分出色的女儿,怪只怪张爱玲的性格太像她的母亲了。

于是父亲把对母亲的恨转嫁到了张爱玲的身上,父亲暴怒的一面,正是被伤害的投射,愈发的恨,就愈发的暴怒。

张爱玲又何尝不懂得这些,所以她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一部分归咎于母亲的离家出走,而对待自己的父亲,始终是抱有一丝丝的幻想的。

在张爱玲的心中,她始终没有离开父亲的旧家,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模样,不管是爱也好,恨也罢,总之恨由爱生!所以张爱玲就像《心经》里的许小寒一样,想依赖父亲,但无奈父亲娶了其他的女人,所以最后的结局注定了只能是离家出走!张爱玲童年的不幸,深深的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有一种孤独的冷漠,和寂静的苍凉。

一直到晚年她都没有摆脱失去父爱的痛苦。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同时表现在她的择偶上,前夫胡兰成比自己大14岁,第二任丈夫赖雅比自己大29岁,在当时的社会,这是多么难以理解的一件事,在背后要受到好多人的冷眼和指指点点。

而张爱玲,却从不在乎这些,大胆勇敢地秉承自己的为人处世风格。

张爱玲选择的到底是男女之间纯粹的真爱?还是对父爱的留恋和补偿?我想不管是什么,多多少少都是恋父情结在她心中的延续吧……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因而很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在她眼中年龄问题根本不是障碍。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6]这正是因为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导致的,因为对父亲的爱无处释放,所以在心底进行自我压抑,从而转化成对大龄男人的特殊感情……亲切感。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结合的确是一段“传奇”,一个被赞美,一个被唾弃,外界对这样的结合一直众说纷纭。

即便胡兰成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即便他与张爱玲的相知、相识、相恋是一场旷世才情的倾城之恋,但怪就怪在胡兰成给自己安了一个汉奸的名分,这也让张爱玲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但张爱玲依旧疯狂地迷恋他,甘愿放下一切,嫁为人妻。

即使知道胡兰成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在外面沾花惹草,另娶妻室,张爱玲也从没后悔过,付出了自己最纯粹的爱,爱得那样超凡脱俗。

而胡兰成的年龄大她那么多,我想这也是张爱玲深爱胡兰成的原因之一吧。

胡兰成一直在扮演着父亲、长者的形象,而张爱玲也在他的身上找到了父亲的影子。

张爱玲爱得如此痴迷疯狂、执迷不悟,归根结底就是“恋父”症结所在吧!终于,胡兰成的春心荡漾,四处留情,逐渐地消耗尽了与张爱玲之间的爱,伤害了张爱玲的心,沉重地击碎了那份最纯粹的爱情。

1947年,他们离婚了,从此诀别在两个世界,天各一方,胡兰成依旧风流,张爱玲出国定居。

直至1956年张爱玲遇到大她29岁的赖雅,俩人结为夫妻,开始了张爱玲的第二段婚姻。

张爱玲那时候36岁,而赖雅已经60多岁了……所以从张爱玲的婚姻选择上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张爱玲倾向于年龄大她许多的男人,并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就是张爱玲潜意识里的恋父情结所致的吧。

二、张爱玲作品中的恋父情结在张爱玲众多的小说中表现“恋父情结”最大胆、最直接、最露骨的非《心经》莫属了。

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孩子总习惯从异性家长那里得到满足:女儿会特别崇拜自己的父亲,内心充满了十分矛盾的情感及非常复杂的微妙心理变化,过分依赖自己的父亲,利用撒娇、任性、刁蛮等手段来得到父亲的爱,从而和母亲产生距离感。

《心经》中的小寒便是如此,她反感自己的亲生母亲,却恰恰爱上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许峰仪。

许小寒对待许峰仪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关爱”,她能在一片喧嚣中分辨出父亲回来的声音,焦急的,像等待恋人似的期盼父亲的归来,甚至在朋友面前大开自己与父亲暧昧的玩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