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发达城市基层消防中队灭火与应急救援装备的现状及发展[摘要]:结合火灾与应急救援事故的特点,浅析了不发达城市基层消防中队灭火与应急救援装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在存在问题结合自身灭火与应急救援经验,对装备发展提出了一些浅显建议。
[关键词]:消防不发达城市救援装备引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公安消防部队所承担的职能由原来的防火灭火向社会救助、应急救援和处置特种灾害事故以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方向拓展,这给广大消防官兵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消防部队灭火与应急救援装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消防器材装备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战斗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是部队执行灭火战斗任务、保护自身安全的物质基础。
器材装备的完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战斗力的强弱。
要圆满完成灭火救援任务,必须有相应的装备和熟练操作装备的消防人员作保障[1]。
1不发达城市基层中队装备现状各地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辖区危险源种类和分布各异,所以火灾和灾害特点必然地呈现出明显的地区特点。
消防装备器材建设是不是着眼于辖区火灾和灾害特点,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能否发挥战斗效能。
1.1 消防车辆器材装备落后,不适应灭火应急救援需要不发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发达城市严重滞后,因此在消防经费投入上也存在不足,一些“高、精、尖”特种消防车辆器材装备在全区基层中队很少配发。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消防部队灭火应急救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一是装备的配置水平不高。
近几年,消防部队特勤装备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实战需要仍然还有较大的差距。
普通消防站器材装备条件虽有改善,但高科技装备水平提高不大,部分执勤车辆、个人防护装备和破拆救援工具仍停留在扑救一般火灾和对付一般灾害事故的水平上。
二是现有的部分特种器材装备尤其是进口的器材装备尚不能达到熟练操作。
其原因是缺乏类似器材的替代训练产品,反复使用会导致这些器材损坏,这就降低了装备在实战中的使用效益。
战斗力的提高是人和装备的最佳结合,而现今的应急救援工作以官兵发扬大无畏精神为主,这不但不能成功处置灾害事故,反而会损兵折将,带来严重后果。
三是没有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近年来,消防指挥中心受理业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展,消防部队面向社会的应急求助、抢险救援的任务日趋繁重。
而消防部队自身警力少,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专业技术装备数量少、技术含量低,适应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建立一种能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装备等资源为灭火、应急救援服务的联动协调机制已成为拓展消防部队职能的迫切需要[2]。
1.2 装备管理不规范一是重“购”轻“管”。
一些基层单位对消防装备管理在思想上重视力度不够,单方面地认为有了精良的装备,部队的战斗力就会自然提高,大量车辆器材装备到部队后,只注重使用,不重视日常维护保养,从而致使一些装备器材锈蚀、损坏、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火场上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严重的浪费;二是重“新”轻“旧”。
个别单位存在着“喜新厌旧”问题,尤其在车辆装备的使用管理上更为突出。
有的单位对旧车有点小毛病也不及时上报,应该修的不修,只是作为第二出动或是备勤车辆。
随车器材也是如此,为了方便、省心,只顾拣新的用,旧的器材装备也不及时保养,结果是使器材装备的合格率和利用率明显下降。
特别是易损耗器材更是如此,甚至有的水带破一个小洞就弃之不用;三是重“硬”轻“软”。
建设器材装备过硬的“硬件”,是促进“软件”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软件”是主导,“硬件”是从属,这个关系始终不可倒置。
有的单位却混淆了这一关系,主要精力和功夫不是用到“软件”上,而是花在“硬件”上。
“硬件”过硬了,但是对人员素质的提高,管理方法、制度和措施等“软件”建设上重视不够,抓得不力,结果使过硬的“硬件”不能发挥出过硬的作用;四是重“配备”轻“调研”。
有相当一部分装备,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技术装备,由于没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掌握装备的工作原理、使用功能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知识,致使高新技术装备配备部队后却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一些高新技术装备因操作不正确、维护不当,过度使用而报废,这不仅造成了大量浪费,部队战斗力更得不到实质提高。
1.3对高科技含量装备使用技能普遍掌握较差基层消防装备管理编制人员少,多数人员文化基础薄弱,又得不到专业系统培训,要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勤训练、灭火抢险救援队伍,除了人的因素,还不应忽视科学技术装备的作用。
事实证明,高科技含量装备对于增强部队战斗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高科技含量器材装备对官兵在日常执勤训练、灭火抢险救援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广大基层官兵的普遍欢迎。
但是,由于基层部队缺乏专业的维护保养人员,或者是以前经过使用、维护保养培训的人员退伍或调动,没有搞好工作交接,造成这些高科技含量器材装备长期使用不当,有的单位由于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这些高科技含量器材装备提前退役,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3]。
2不发达城市基层中队装备发展2.1 加强管理一是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宣传力度。
广泛开展管装爱装思想教育,把管装爱装教育贯穿于经常性思想教育之中,要大力宣扬先进人物,通过教育把管装爱装转化为官兵的自觉行动。
在开展装备教育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让官兵容易接受、记牢;二是挖掘潜力,发挥骨干作用。
基层中队驾驶员的配备基本上是一车一人,比较固定,而且基本上是士官。
他们一般都是从士兵中的优秀分子成长起来的,而且经过部队统一的正规驾驶培训,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是基层中队不可忽视的一支技术力量。
对于他们的管理和使用,不仅是“开好车”的问题,而且要提高到整个器材装备管理的高度上来,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再加上近年来,各基层中队都配备了一到两名装备技师,专门进行车辆装备器材的管理。
为了更好的体现装备技师的作用,中队需加强引导,深入挖掘装备技师的潜力,增强责任感,在部队管理、执勤备战和器材装备管理方面取得多赢的局面。
三是科学决策,贯彻高效管理。
各级领导要科学决策,安排合理的人力物力在合适的时间完成装备的管理与维护,最大限度的节省人力、财力、物力,使装备管理维护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确型管理转变[4]。
另外,要做好废旧物资的处理。
部分基层官兵认为,装备报废以后就是废品,没有考虑到装备零部件的通用性。
充分利用回收的废旧资源,能及时高效的解决装备损坏问题,不仅利于值勤备战,更能为部队节省大量的经费。
2.2 鼓励创新在器材管理使用过程中,要着眼器材装备的发展特点,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始终坚持把创新贯穿于器材管理的全过程。
一方面,要创新管理理念,各级装备管理人员应积极更新观念,努力探索适合新形势、新装备特点的管理机制,构筑科学、实用的器材装备理论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要勇于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陈规,推陈出新,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管理实践;另一方面要在灭火实战中不断摸索总结每件器材装备的优缺点,集思广义开展大讨论,充分发挥官兵的聪明才智,贴近实战积极开展一些小发明、小研发。
火场应用研究在我国消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灭火专家都为此奉献了聪明才智。
上海市消防局陈寒根副局长历经许多火场经验,用一个小针头发明了水幕水带,这就是火场研究的鲜明例证,如今水幕水带早已行销全国消防部队,成为火场救援战斗不可缺少的消防装备。
苏州捷达消防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明,从战斗员成长到苏州消防支队支队长,他退役后创办的苏州捷达消防车辆公司,历经数年发展,已经建成亚洲最大的消防车生产车间,进军中国消防30强。
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部队、企业一体化。
互为依拖,互为促进,不仅可以使公安消防部队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火灾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在衡阳“11.3”事件等一大批消防官兵赶赴火场后再也未曾归来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提高消防装备的火场实用性,开展火场应用研究,为我国公安消防救援队伍提供性能优良,实用性强的装备器材,我国的消防装备企业任重而道远。
2.3 按照城市特点改进一是城市火灾等级划分对装备的要求。
城市火灾等级划分是消防安全管理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城市火灾等级划分将火灾事故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火灾、抢险、救助、公务值勤几类;第二层则将火灾、抢险、救助、公务值勤等具体化,在此条件下,城市火灾等级划分中将消防装备作为扑救城市火灾和抢险救援能力的重要因素,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同时也对消防装备的配置提出了要求。
火灾救助能力和灾害处置能力反应了城市的现代化文明水平。
消防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优化组合水平集中体现了消防救援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二是兵力分配与顶端优势配备原则。
消防装备应按照优先顶端的原则,优先特勤中队、抢险救援班组,以充分发挥特勤消防力量在灭火救援战斗当中的尖刀作用。
由消防管理部门建议配置的地方企事业单位消防队和社会救援力量装配应按照一般配备原则。
三是消防装备地域分布与实战应用消防装备分配应力求特色化,以实现战时装备互补,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得以成功。
四是消防装备动态管理。
先进的装备要靠先进、科学的管理,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最佳效益。
3 小结车辆器材装备管理工作是部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需要部队上下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效,才能有效地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
所以,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车辆器材装备管理工作在部队工作中所占的重要性,将车辆器材装备管理工作摆上部队工作的重要日程,合理调配管理资源,努力促进车辆器材装备管理的正规化管理,为保证以防火灭火为中心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1] 陈家强.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队的突击队作用[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 ,24(5):614-617.[2] 秦立朋,张学魁.消防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j].china emergency rescue,2006,26-29.[3] 胡晔.消防员急救资质的思考[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 , 29 (6 ):522-524.[4] 郑进. 美国医疗救护员[ j] . 中国全科医学, 2007,10( 2) : 149- 150.简介:朱晨皓(1981-),男,安徽淮南人,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光电功能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