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学简答题1、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是什么关系?答: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对于新闻采访写作来说,采访是了解事实,写作是反映事实,两者都是第二性的。
然而在具体过程中,采访决定写作。
这是因为:第一,新闻采访先于新闻写作。
只有通过新闻采访才能获得新闻材料,也只有掌握了新闻村料才会有新闻写作。
第二,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结果和归宿。
新闻写作,不能凭主观意志去“合理想象”,把没有采访到的东西写进新闻作品之中,而应如实地将采访到的事实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出来。
第三,从采访到写作,是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记者采访时要考虑到写作,这不仅可以使采访更有目的地深入进行,而具也能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写作是采访中调查研究的继续,是采访的深化和最后完成阶段。
所以,任何“重写不重采”或“重采不重写”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对的。
只有正确地看待采访和写作的关系,记者才有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2、新闻采访活动的性质是什么?采访过程是怎样的?答:新采访活动的性质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从认识角度讲,它是记者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特的一种活动。
从具体的工作业务角度讲,它是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完成了从实际中来,并为到实际中去作好准备的工作过程。
从新闻学的角度讲,它是一种适应新闻工作要求的特殊的调查研究。
它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去认识和采集重要的新闻材料。
采访活动的这种性质,对采访活动起着支配的作用,并使采访活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从实践看,新闻采访活动的一般过程是:记者依据一定的新闻线索,有所准备地深入实际和群众,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和使用某种手段,从现实中发现新闻材料、挖掘新闻的意义,并迅速、及时地加以搜集和核实,从材料、观点、角度先进方面,为从事某种新闻体裁的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然,这里说的是一般的过程。
由于采访的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宣传报道的任务和写作体裁要求不同,新闻采访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会相应地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和表现。
3、新闻线索从何而来?答:新闻线索的来路概括起来有三条:*一是来自上面的,二是来自下面的,三是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和挖掘的。
第一条来路是指有关领导机关或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
这类线索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因为它从客观实际中来,又经过有关领导机关或编辑部初步衡量与审核。
记者应当认真对待这种新闻经索但不能把这种线索当作固定不变的框框。
记者应当主动与有关领导机关和编辑部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得可供采访的新闻线索,不能当“老等”,否则工作就会陷于被动局面。
*第二条来路是依靠广大通讯员和读者提供新闻线索。
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来路。
首先,记者从上头得到的线索总是不多的;其次,一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有限,记者的活动面和时间、精力有限,全靠记者自己去发现新闻线索,就可能有不少“新鲜的活鱼”漏网。
为此,记者应当设法使这条来路畅通,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广交朋友,建立通讯网,使自己成为一个小小的社会情报的中心,新闻线索会源源而来。
*第三条来路是记者通过种渠道去挖掘新闻线索。
挖掘新闻线索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一是认真研究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领导人的讲话和编辑部的报道计划,明确采访方向和报道意图。
二是记者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活动,处处当“有心人”,从直接观察和“每事问”中获得新闻线索。
三是记者通过对情况的积累,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和变化,从中获得新闻线萦。
四是通过参加各种会议,或翻阅来自各方面的书面材料,从中寻找和发现新闻线索。
五是对已发的新闻,进行追踪采访,从中发现新的线索。
六是从大量的群众来信来访中发现新闻线索。
*记者在以上三个方面所下的功夫越多,他所获得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便会越多。
特别是从第三条来路得到的新闻线索,记者的感受一般都比较深,采访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因而较有把握取得好的采访成果。
4、采访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答:根据中外记者的经验,采访前要做好两种准备工作:一种是经常性准备工作,一种是临时性准备式作。
经常性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政策上的准备。
你是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就要熟悉经济理论和党的经济政策;你是搞文教报道的记者,就要熟悉文教理论和党的文教政策;你要到特区采访,就要熟悉党的特区政策;你要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就要熟悉党的民族政策,等等。
这种准备要靠经常的学习和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秦效的。
二是资料上的准备。
你是搞哪一方面报道的记者,就要有哪一方面的资料积累。
这样,一旦有了新闻线索,就能够迅速判断这一线索的新闻价值如何;同时在稿件中将你掌握的资料作为背景材料写进去,以提高稿件的可读性。
有了资料积累,还可避免报道失实。
临时性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实报道目的;二是设计报道方案,包括选择采访对象、确定采访方式、方法,拟定向采访对象提出的问题等等;三是做好一些技术性的准备工作。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准备工作做得好,可以提高采访效率,提高稿件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缺乏采访准备,盲目进行采访,就会事倍功半,或者需要“返工”,甚至采写的稿件被“枪毙”。
5、采访前怎样搜集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有关材料?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采访对象的简况。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职务、家庭情况、主要社会关系、基本的政治态度等等。
二是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等。
三是采访对象的特点,包括性格好、爱好、目前的心理状态、是否健谈、对接受采访是否习惯、有何忌讳等等。
此外,还要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是否愿意回答问题,会不会隐瞒事实真相等。
*采访前尽力熟悉采访的对象,这是取得采访成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但是,这项准备工作条目那样多,怎样才能做得好呢?主要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既要考虑不同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某项采访的实际需要,还要考虑做这项准备工作的客观可能性。
比如我们的采访仅是为了弄清某个人的某个问题,那么着重环绕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方面做准备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的采访是为了弄清某个人的全貌,自然就应尽可能搜集和研究这个人的各方面的材料。
6、怎样确定采访目的?答:首先要掌握采访对象的必要材料,这是确定采访目的的基础。
其次,要对掌握的材料从它的社会属性和新闻属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看看在这两个方面有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这是确立采访目的的关键。
*迅速而准确地确定明确的采访目的,是一个称职的记者具有的特殊素质。
这种素质同新闻敏感一样,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
因此,一个记者如果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如果不了解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愿望,就不知道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强调什么,回避什么;同样,如果一个记者不懂得新闻工作的原理、特点、方法及其活动规律,就无法从新闻的角度去确定该采访什么、不采访什么,该抓什么问题,不抓什么问题,也就不可能确定正确的采访目的。
由此看来,确定明确的采访目的,不是脱离实际、胡思乱想所能办到的。
7、怎样进行电话采访?答:电话采访是新闻采访活动的一种简便方式,它一般用于采访比较简单的事情,更多的则用于对某次采访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核对事实。
电话访问的最大特色,是以报道被采访者的话为主的,因而记者问、听、记的能力要特别强。
由于这种采访是通过电话来进行的,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无法见面,因此记者提问前要有充分的准备,问题要明确,语言要简洁,层次要分明。
在听对方的回答时,要善于抓住被访者最重要、最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话,还要听出对方说话的神态、内在的感情和真正的意思(是正面的话还是反面的、幽默的或是讽刺性的话)。
记录要快、要准确、还要记下对方的语调与感情。
电话采访的优点是省时、经济、怀念速。
它的缺点是:第一,没有保障。
如果在访问过程中电路突然中断,或者对方不乐意接受采访而借口不在,或者记者问到要害问题时避而不答,都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
第二,只能听声音,见不到人,记者不能观颜察色,缺乏现场感。
第三,采访难以深入,所采访复杂的事情不宜使用。
8、怎样采访突发性事件?答:采访突发性事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记者一定要闻风而动,利用可能利用的最快的交通工具迅速赶赴现场进实地突击采访。
然后用最快的通讯工具电话、对讲机、无线电报话器等将消息传回编辑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刊登(播放)出来,如果记者出发前报纸即将付印,要跟编辑部打招呼,预先留出版面或撤换别的稿件。
尤其是多家新闻单位同时采访同一突发事件时,更要讲求速度,抢先发表新闻,决不能慢慢腾腾,落于人后。
*二、一般发生突然事件的现场总是乱烘烘的,记者进入采访现场后,要保持头脑冷静,不受七嘴八舌的干扰。
要及时找到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了解事件的主要精况,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对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说法,记者要根据现场观察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决不能人云亦云。
*三、要根据突发性事件的不同性质,决定是进行公开报道,还是写内部材料。
有些不宜公开报道的、或不宜马上公开报道的,就不要公报道或马上报道。
要尊重主管部门的意见,不要为了抢新闻而不一切地报道,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四、对有些突发性事件,记者在发出第一篇报道后,要继续深入进行采访,进一步弄清事件的起因、性质、后果、发展情况、处理结果和经验教训等,进行连续报道。
9、采访记录的内容主要有哪几项?采访记录的内容主要有七项:第一,记要点。
即把重要事实、情节和密切相关的背景材料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记易忘点。
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名、数字、有特点的人的人物语言及各类业务专用术语等。
第三,记疑问点。
把采访对象讲得不清楚、或与记者已掌握材料有矛盾的情况、事实和说法记录下来,供重点提问或进一步核实之用。
第四,记思想。
把采访对象对所提供的事实和情况的认识、见解记录下来,供记者分析采访材料时参考之用。
第五,记有价值的原话。
采访对象在回管问题时,要能说出一些能反映个性特征、或能揭示事件本质的精炼语言,记者要注意把它准确地照原话记录下来,以供写作引用之用。
第六,记眼见的材料。
即把新闻现场所见到的有特点的场景和被访者的服饰衣着、神情举止等记录下来,用于写作,可作新闻立体化。
第七,记感受。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对被采访者所提供的材料会有某种分析和判断,比如某个材料典型,能说明什么,可供什么用等等,把它记录在有关村料的旁边,这利于材料整理和写作。
10、简述新闻采访的基本路线及其要点?答:从新闻采访业务的工作规律看,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事物,全面而准确地认识、搜集客观存在的新闻材料,这是做好新闻采访工作的根本路线。
我国强调记者的采访,要依靠党委,深入实际和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探求客观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