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别人帮助不是自己妄自尊大,而是使自己能充满自信地独立行走,即使开始时走得慢一些,蹒跚一些也应该坚持走下去,这样,一旦离开了亲友,也不会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就灰心丧气了。
拒绝他人的帮助,开始自己的人生乐施好善、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美德,也是青少年应当继承与发扬的民族精神。
但对于别人的也不能照单全收,如果某件事情在自己能力可以企及的范围内,要勇敢地学会拒绝别人的帮助。
因为适时拒绝帮助是督促自己上进的有效方法,是自己真正有生存智慧的体现。
毫无选择地接受帮助和适时拒绝帮助,哪一种更有利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呢?这个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往往表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智慧的高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也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卓越与平庸。
接受帮助和拒绝帮助,就一个个孤立的生活事件来说并不十分重要,但要是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存态度,并将它凝固成一种思维习惯,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人生道路的选择。
不难看出,对于处于人生黄金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如果给予太多的关怀、太多的爱护、太多的帮助,就会使我们变得软弱无力,变得目光短浅,变得毫无生气。
所以,一个人有能力适时拒绝帮助,会让自己坚强起来,从而真正地达到锤炼自立能力的目的。
话又说回来,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也不会一味地帮助你而让你失去自我行动的能力。
因为真正的帮助应该是一种鼓励、一种引导、一种推动,接受这种帮助于人生是有益的,但要是把别人代替做事视为帮助,那你就失去了自立生活的能力了。
永远让别人扶着走路,就永远没有独立走路的能力,虽然四肢健全但却成了精神意志上的残废人。
朋友、亲人帮助你是出于善意,这是无可非议的。
而你在还有能力完成什么的时候拒绝帮助并不是不领情,是你想自己一个人渡过难关,检验一下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自立能力。
当然,当你面临绝境时是不该拒绝帮助的,否则连生存的资本都失去了,还如何自立自强呢?拒绝别人帮助不是自己妄自尊大,而是使自己能充满自信地独立行走,即使开始时走得慢一些,蹒跚一些也应该坚持走下去,这样,一旦离开了亲友,也不会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就灰心丧气了。
在美国,拒绝帮助的青少年是较多的。
因为他们从小就有很强的自立意识,就想自己应该独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独立的前提是不依靠别人,自然就应该拒绝帮助了。
在他们的心目中,别人的帮助往被理解成“别人瞧不起你”。
因此,在美国,要想帮助朋友是件很费心的事,你只能引导他,只能帮他出主意,只能在后面推动他,这需要更大的耐心和做无名英雄的境界,有时这会更能体现出情感的分量。
在这种拒绝帮助的环境下生活的青少年都有很强的自立能力。
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任时,他的儿子因失业,宁可竟靠救济金生活也不想得到父亲的帮助,因为他认为作为一个已有能力养活自己的人再向父母伸手是非常耻辱的。
无独有偶,1994年11月23日晚,人民大会堂近万人为一位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的精彩演奏鼓红了手掌,这位音乐大师双腿因患小儿麻痹症而不能站立行走,可面对热情的观众,他竟拒绝旁人的搀扶,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自已拄双拐站了起来接受鲜花并向观众致意,这位音乐大师就是伊扎克·帕尔曼。
这位被全世界敬仰的音乐大师每场演出都是自己吃力地站起来向观众致谢的,他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成功来源于自己的“拒绝帮助”。
他说,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因此,他自己坚信自己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他不靠别人的帮助,拒绝别人的帮助,就像他在台上坚持自己站起来一样。
正是他的这种勇于拒绝别人帮助的精神,使他成了世界级音乐大师。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互相帮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帮助别人是被众人称颂的品德,于是在这种环境下也就产生了许多离开帮助就不知该如何生活的人,也产生了在种种帮助下“艰难度日”的人。
有许多人活了几十年靠父母靠朋友靠政府靠单位,就是从来没依靠过自己,他们过惯了这种“寄生虫”的生活,一旦离开帮助就不知如何生活下去了。
适时拒绝帮助,是一个人走向自己人生之路的必经关口,是一个人自主自立生活的前提,也是成就事业的必备条件。
当一个人有能力拒绝帮助时,他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我们应该有能力接受一种全新的又是被无数事实验证为正确的生存思维方法:适时拒绝帮助。
这也是一个人真正有生存智慧的体现。
有了这种生存观,人生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困难和挫折,生活也就永远与绝望无缘而与希望成为一体了,成功的光晕才会永远沐浴着你。
接受拒绝,就是赢得欢迎面对拒绝,正确的回答其实只需两个字—不怕。
不怕拒绝,意味着一种执著,一种坚韧,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毅。
偶然翻阅杂志,读到一位“推销大王”传奇的经历,在赞叹其非凡的业绩之余,更赞赏他面对别人询问自己成功的秘诀时,那耐人寻味的四字答案—不怕拒绝。
张震刚入学时,他的写作水平在中文系里,连中游都排不上。
大家预测了一大串将来有可能成为作家、诗人的才子才女,也没他的份儿。
可张震偏不服输,发誓非要成为作家不可。
于是,他便一次次地碰壁,一次次地接到退稿笺。
看到他苦心写成的稿子一回回得被编辑拒绝,好友便纷纷劝他,别在那条小路上挤了。
他却摇头道:“今天,我收到的是拒绝;明天,我收到的就会是欢迎。
”很多已发表过作品的同学,都因为受不了后来的一次次失败,打碎了当作家的梦幻,他却还在痴心不改地坚持着。
大学毕业五年后,他终于成了他们几届中文系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作家,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他现在是稿约不断,应接不暇。
张震的经历,正好验证了那位“推销大王”所言—不怕拒绝。
是啊,一生中,我们每个人不知要品尝多少次被人拒绝的滋味啊!当你带着热切的希望踏进考场,焦灼的等待之后,却是名落孙山,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下再去一试,依然是望着大学的校门兴叹;当你苦口婆心地反复宣传、推荐一项新产品时,人家只是冷冷地回一句“走吧,没人买的”;当你推敲了又推敲,终于写成了一篇自以为很不错的小说,投寄了一家又一家刊物,结果却从此杳无音信;当你揣着各种证件,满怀信心地走进那家其实招聘要求并不高的公司,在一番问答之后,对方只是甩过来冷淡的一句“你这样的人才,我们不需要”;当你对那个女孩暗恋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将那足以感动自己的情书呈上,接到的却是“请去找别的更好的女孩吧”之类的托词;当你在雨中将伞递给一位陌生的少女时,她却心怀疑虑地盯着你摇头,然后加快步伐,逃也似的躲开了哦,太多太多了,几乎我们每一天都能碰上不少这样或那样的拒绝,可以说,无数的拒绝,就围绕在我们身边。
面对拒绝,正确的回答其实只需两个字—不怕。
不怕拒绝,意味着一种执著、一种坚韧、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毅。
初遇拒绝或几经拒绝,便放弃了初衷,是很难成就大业的。
不怕拒绝,意味着持有一份坦然、一份从容、一份对自己最大的信任。
那是相信自己的目标、自己的选择、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方式,都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不怕拒绝,需要有大山一样的刚毅、大海一样的胸怀,需要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需要淡然相对“十年冷板凳”的孤独,需要“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豁达,需要能“把一百次失败看做是一百次成功”的聪颖,需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那才是真正的勇士—在拒绝中,发现不足,奋起直追;在拒绝中,磨炼意志,探寻出路;在拒绝中,充实自我,完善生命;在拒绝中,把爱演绎得那般美丽动人,把情表达得如此酣畅淋漓;在拒绝中,咀嚼生活的苦辣酸甜,品味岁月的风风雨雨那才是真正的人生—把拒绝当作一块磨石,情愿接受那份刻骨铭心的砥砺;把拒绝当成一本迷人的书,在一遍遍的熏陶中,终有一日会恍然大悟;把拒绝当成一个知心的朋友,甘心与其共度沧桑拒绝中有苦,也有乐;有迷茫,也有希望;有冷漠,也有温情;有失落,也有收获拒绝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无限丰富的神奇的大千世界,永远闪烁着迷人的诱惑。
不怕拒绝,是一种精神,亦是一种品性,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渴望辉煌的生命,就不该也无法回避那迎面而来的一个个拒绝。
有个性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任何东西,只有有了个性,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有一位叫罗斯恰尔斯的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开了一家名为“芬克斯”的酒吧,酒吧的面积不大,只有30平方米。
有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那人用十分委婉的口气和他商量:“我有10个随从,他们将和我一起前往你的酒吧,你能谢绝其他顾客吗?”罗斯恰尔斯毫不犹豫地说:“你们来,我非常欢迎,但要谢绝其他顾客,这没有可能。
”打电话的不是别人,是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
他是在出访中东的议程即将结束时,在别人的推荐下,才愿意到“芬克斯”酒吧的。
基辛格最后坦言告诉他:“我是出访中东的美国国务卿。
”罗斯恰尔斯还是不买账,礼貌地对他说:“先生,您能垂幸本店,我深感荣幸,但是,因您的缘故而将其他人拒之门外,我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基辛格博士听后,摔了手中的电话。
第二天傍晚,罗斯恰尔斯又接到了基辛格的电话,基辛格对他昨天的失礼表示道歉,说这次只带3个人,只订一桌,且不必谢绝其他客人。
罗斯恰尔斯说:“非常感谢您,但是我还是无法满足您的要求。
”基辛格很意外,问为什么。
“对不起,先生,明天是星期六,本店例休。
”“可是,后天我就回美国了,您能否破例一次呢?”罗斯恰尔斯很诚恳地说:“不行,我是犹太人,您应该知道,礼拜六是个神圣的日子,如果经营,那是对神的玷污。
”基辛格无言以对,他至今没能在中东享受这家小酒吧的服务。
就是这家小酒吧,曾被美国《新闻周刊》连续多年选人世界最佳酒吧前十五名。
一个只有30平方米的小酒吧竟被列人世界前十五名,其中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