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的多维解读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的多维解读

研究综述Y a n J iu Zo ng S hu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的多维解读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35岁以下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逐年增高,他们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

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高校青年教师不仅具有教师的一般特征和青年的普遍特征,而且还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群体特征。

多维度解读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既有助于澄清社会各界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模糊认识,同时也能为进一步改进高校师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实现青年教师与学校同步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特征青年是人生发展周期中生理性成熟与社会性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既是个体由少年向成年过渡的中介,也是人类社会传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而,青年期必然呈现出非稳定性状态[1]。

纵观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现实情况,其思想政治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与其他青年群体相比,高校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一定的热忱和忠诚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广大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立场理论观点和政治敏锐力、鉴别力。

他们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改革发展,对党的领导充满信心,对社会发展抱乐观态度,并能够将自身价值和国家需要密切结合起来。

同时,广大青年教师还具有一定的道德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注重通过学习和自律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这都是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和文化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可避免地涌入国门,猛烈冲击着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下形成的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等观念。

而社会上的一些失范,如贪污腐败、金钱交易、社会分配不公、知法犯法等,也对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青年教师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细微变化,集中表现为对奉献与索取的认识。

青年教师更兼顾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注重效益与利益,认为人的价值既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已从单一对社会贡献转移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重结合上[2],这种人生价值观是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一种显著特点应引起重视。

二、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文化知识特征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创造新的科学文化的使命,同时,还要以其专家、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凭借自己对科学、文化、经济及政治的远见卓识为社会服务。

这就对高校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提出了更严格的要□孔凡胜摘要:高校青年教师不仅具有教师的一般特征和青年的普遍特征,而且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群体特征。

剖析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特征、文化知识特征、职业生态特征和心理认知特征,既有助于澄清社会各界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模糊认识,同时也能为高校师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从而实现青年教师与学校同步发展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研究综述Y a n J iu Zo ng S hu求。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在经过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和专业训练之后,都具备完整扎实的知识体系,掌握最前沿的学科知识。

与中老年老师相比,青年教师的英语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够熟练开展双语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这也是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最显著的优势。

青年教师还有着更强烈的提高自我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学历层次的愿望动力,发展自我的意识强烈,善于接受新鲜知识,主动发现新问题,探索构建新理论、新知识体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竞争并在其中展示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但是,与社会的高期望和教师角色的高要求相对照,青年教师在文化知识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过剩、过专,基础学科知识过窄、科学人文素养不高。

部分青年教师还是书生型人才,缺乏对知识进行系统整体的揉和。

对知识缺乏全面、透彻的掌握,停留在零碎向整体,从小角度、单层次向系统性学习的过渡阶段[3]。

二是教育理论知识欠缺。

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或非教师教育专业,虽经历过系统、正规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但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学习,导致他们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只有感性认识还不能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还不具备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突发事件和学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职业生态特征高校教师是大多数知识分子所期盼的职业,一般来说,一个高校青年教师,从六七岁开始入学,要经历大约整整20年的寒窗苦读方可拿到学位,获得进入高等教育和学术界的资格。

在常人看来,达到这一步可以算是踏入了社会精英的行列了。

但在青年教师自己看来,他们中的很多人发现自己其实面临着比其他人更大的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教学与科研任务两肩挑,有的还兼任部分学生工作,或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

如此众多的角色职责,必然导致巨大的工作压力。

一方面,青年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许多青年教师连续几年都是每周上近20节课,一人讲授几门或一个学期同时讲授几门课。

另一方面,岗位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又迫使他们必须完成科研工作,由于高校论资排辈现象严重,青年教师往往申请不到科研项目,缺乏启动资金,又给青年教师上升和发展的空间蒙上了阴影[4]。

于是长时间、高强度的超负荷运转,给青年教师带来倦怠与抱怨,从而影响青年教师的工作状态。

相反的是,其工作待遇即经济收入却不高,呈现明显的脑体倒挂现象。

近几年来,高校教师收入虽然有了些改观,但其收入标准仍是社会中低收入标准,与当地其他行业同类型人员收入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不能完全体现其自身价值。

而且,青年教师一般教龄较短、职称较低、资历较浅,加之受学校政策和效益的影响,工资更为微薄。

但这时的青年教师大都面临着要成家的现实,要买房、结婚、养家糊口,赡养父母等很多生活现实问题,因此他们的经济需要比其他年龄段的教师更为迫切。

在经济困扰与生活压力面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青年教师的职业信念难免会受到冲击,一些青年教师不再将高校教师作为神圣的职业看待,只是将其看作生存的手段,未能把精力全部集中在教学、科研上,最多是凭着良心把教学科研维持在过得去的水平上[5]。

这势必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应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四、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心理认知特征高校青年教师一般年龄在30岁左右,正处于青年晚期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他们既具有知识青年共同的心理认知特征,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认知特征。

总的来看,青年教师的心理认知特征是趋于成熟,其心理活动也在广度和深度上比之前有较大的拓展。

他们能够从人与客观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对自己的心理和个性产生认识并做出评价。

他们一般自尊心和自信心都较为强烈,能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较好调节和控制,从而促进个性的全面和良好发展[6]。

他们大多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对自己身心状态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认识已达到较全面和深刻的程度,较多的集中在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人生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而在意志方面,青年教师的意志品质己经趋于成熟,具有较坚强的毅力。

有比较明确的人生目标,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较好地约束自己;能够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孜孜以求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但近年来大量有关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严重制约着青年教师研究综述Y a n J iu Zo ng S hu[1]于卫军.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特征探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08(11).[2]胡琦.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及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8).[3]郑敏.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困境及其原因分析[D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6.[4]郭平,杨越.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0(07).[5]郭丽君,周清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2011(01).[6]穆晓霞,徐白梅.高校青年教师的心态特点与重构之策[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1).参考文献:的健康成长。

如经济压力导致的自卑心理;学业压力导致的恐惧心理;科研压力导致的焦虑心理;情感压力导致的孤独心理;人际交往压力导致的抑郁心理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适度的心理压力可激发个体的工作热情,但过度的心理压力则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引发心身疾患,甚至精神崩溃。

如果高校青年教师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之下,而又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和应对,就可能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所以,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和身心健康,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疏导和消除其过大的身心压力,是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孔凡胜:西华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责任编辑/李华松4.心理健康援助中信息资源交流平台的完善要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系统,建构一个更加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力资源、教学资源、以及各种相关信息资源的交互平台。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将研究进展,实践和研究成果在已有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信息平台上加以体现。

使心理健康援助的信息资源交流平台更加充实和丰富。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援助系统的研究》的部分内容。

项目编号:AFA08043]刘立新: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责任编辑/李华松[1][奥]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历史与现状[J ].国外社会科学,1978(02).[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108.[3]刘立新,林永和.对高校心理健康援助工作的再认识[J ].教育与职业,2009(03).[4]刘立新,董竹娟,张宏宇.妨碍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原因探讨[J ].中国青年研究,2009(03).[5]崔景贵.专业化:国外学校心理教师发展的路径与目标[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8).[6]李芬,陈颖曼,张建新.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综述[J ].现代情报,2010(02).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