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解剖结构

神经解剖结构


脑神经
• 脑神经共12对,与脑相连,主要分布于 头面部,其中第10对迷走神经还分布到 胸、腹腔脏器。 • 感觉神经:第Ⅰ、Ⅱ、Ⅷ对神经; • 运动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神 经; • 混合神经:第Ⅴ、Ⅶ、Ⅸ、Ⅹ对神经。
• 12对脑神经记忆口诀:1.嗅、2.视、3.动眼、 4.滑、5.叉、6.外展、7.面、8.听、9.舌咽、 10.迷、11.副、12.舌下 • 12对脑神经出脑部位: • 端脑:嗅神经 • 中脑: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 脑桥: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 神经
脑屏障
• 分成三个部分:①血-脑屏障;②血-脑脊 液屏障;③脑脊液-脑屏障。
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 1运动区,位置: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 ( 包括4、6区)、额上回后部 • 2感觉区,位置: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 • 3视区:楔回、舌回,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 半视网膜传来的冲动,即一侧视区管理双眼对 侧半视野 • 4听区:颞横回,每侧听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 纤维 • 5内脏机能活动区:边缘叶
• 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是整个脑的中 点。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凡 是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动,均受中脑 的控制。 •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背侧和小脑之 间的室腔,顶端朝向小脑。
脑干的功能
• 传导 • 反射功能
• 脑干中央是由许多错综复杂的神经元集 合而成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主要功 能是控制觉醒,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 状态。
• 大脑分为四条沟(外侧沟、中央沟、顶 枕裂、矩状裂)五叶(额叶、顶叶、颞 叶、枕叶、岛叶)
• 脑半球由灰质和大白质构成,覆盖在大 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皮层的深面为白质,白质内还有灰质核, 这些核靠近脑底,称为基底核,基底核 中主要为纹状体。 • 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
• 白质(髓质):在大脑皮层的深面,由大量神 经纤维组成,其中包括大脑半球内的回与回之 间、叶与叶之间和两半球之间以及皮层与皮层 下各级脑之间的上、下联系的神经纤维。主要 的白质联系纤维有:1.胼胝体:在两半球间的 底部,是联系左右半球的大量横行连合纤维。 2.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 上下行纤维,其中有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 丘脑皮质束以及视觉、听觉传导束(即视放射 与听放射)等。
神经解剖结构
刘倩倩
2015.9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 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 感觉与运动信息。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 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据植物神 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 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 动。
• 延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 经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脊液、脑屏 障
•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 脑的被膜:脑外的三层膜分别称为硬脑膜、 蛛网膜和软网膜。他们具有保护和支持脑、 脊髓坚韧,可 保护脑、脊髓,并防止细菌的入侵。有 些部位的硬脑膜分成两层,形成含有静 脉血的血管,称为硬脑膜静脉窦,收集 脑的静脉血。
脑和脑神经
•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延髓、脑桥、中脑、 小脑、间脑和大脑(又称端脑)六部分。
• 脑干的下端在枕骨大孔处于脊髓相连, 上端与间脑相连。脑干由延髓、脑桥、 中脑三部分组成。 • 延髓位于脑的最下部,主要功能为控制 呼吸、心跳、消化等。
• 脑桥位于中脑和延髓之间,能协调身体 两侧肌肉的活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由 内到外有外展神经、面神经和位听神经 根。
.脊髓内部结构
• 灰质 • 白质 • 网状结构 • 中央管:上接第四脑室,下为盲端称终 室,充满脑脊液。
• 脊髓的灰质:脊髓灰质在横切面上呈 蝴 蝶型 或“H”形,分别向前、向后延伸为 一对前角和一对后角,前角较为宽大, 后角狭细。 • 脊髓白质: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被前、 后根分为三索。前根的腹侧为前索,后 根的背侧为后索。前、后根之间为侧索。
• 间脑位于中脑上方,两侧间脑之间为一 狭小的腔隙,称为第三脑室,第三脑室 下通中脑水管,其前上方两侧借室间孔 与左右大脑半球内的侧脑室相通。间脑 主要分为丘脑和下丘脑。 • 下丘脑的功能: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皮层 下高级中枢;通过与边缘系的联系,参 与情绪反应。 • 小脑位于延髓与脑桥背侧
大脑
• 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是中枢神 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半球表面凹凸不 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之间 的隆起称为脑回。大脑的三个面:背外 侧面、内侧面、底面。
脊髓和脊神经
• 脊髓的位置: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略扁的圆柱形 • 脊髓上端通过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逐渐变细,呈圆 锥状,称为脊髓圆锥,向下延伸为终丝连与尾骨。成人脊 髓圆锥下端终止于第一腰椎下缘。 • 脊髓上端有一颈膨大(C5-T1节段),下方有一腰膨大 (L2-S3节段)。腰膨大的下方有脊髓圆锥,延续为终丝。 终丝与脊神经根形成马尾。 •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相对应的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髓本身借每对脊神经根的出入范围分为5个部分,31个节 段,颈段C(8),胸段T(12),腰段L(5),骶段S (5)和尾段Co(1)。
脊髓的功能
• 传导机能(脑→脊髓→效应器、感受器 →脊髓→脑) • 反射机能(浅反射、深反射和内脏反射)
.脊神经
• 组成:脊髓﹛后根(感觉根)、前跟 (运动根)﹜在椎间孔处合成(混合性) • 数目(31对)﹛颈神经(8对)胸神经 (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 大多数脊神经组成三个主要的神经丛,即颈丛、 臂丛、腰骶丛。 • 颈丛:起源于C1-C4脊神经,其分支支配舌骨 的肌肉,以及颈部和头后部的肌肉。颈丛一个 中央的分支是支配横膈膜的膈神经,与呼吸的 调节有关。 • 臂丛:起源于C5-TI脊神经,支配上肢和肩部 肌肉。 • 腰丛:起源于L1-S4脊神经,支配低位肢体的 肌肉。
• 脊髓被膜:脊髓外的三层膜分别称为硬 脊膜、蛛网膜、软膜。 • 硬脊膜与椎管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外腔; 在蛛网膜与软网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 膜下腔。各腔内含有液体,尤其是蛛网 膜下腔含有大量透明的脑脊液。在脊髓 末端的蛛网膜下腔较为扩大,临床抽取 病人的脑脊液或向脑脊液内注入药物时, 常在此处做腰椎穿刺。
脑脊液及其循环
• 脑脊液(CSF)是充满于脑室系统、脊 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液 体,内含无机离子、葡萄糖和少量蛋白 质,细胞很少,主要为单核细胞和淋巴 细胞。
• 脑脊液的功能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巴, 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 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 用。
• 脑脊液总量在成人约150ml,它处于不断地产生、循 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其途径如下:脑脊液由侧脑室 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 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道,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 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 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使脑、脊髓和脑神经、 脊神经均被脑脊液浸泡。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 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 要是上矢状窦)内,会流入血液中。 • 如在脑脊液循环途径中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和颅 内压升高,进而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形成脑疝。
• 2、脑蛛网膜:薄而透明。无血管和神经, 与硬脑膜之间有硬膜下腔;与软脑膜有 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液和较大血管。 • 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互相交通。 • 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 形成许多“菜花状”突起,突入硬脑膜 窦内,称蛛网膜颗粒。脑脊液通过这些 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 3、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脑的表 面并深入其沟裂中,对脑的营养起重要 作用。 • 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 该部位脑室壁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 络组织。 • 在某些部位,脉络组织中的血管反复分 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 上皮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