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1999-05-15 〔作者简介〕易木(1942-),男,河北玉田人,研究员、文学硕士,主要从事鲁迅研究。
*此文是笔者撰写的《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第四部分,第一、二部分已在《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3、4期发表,题中“外国”指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美国。
【学术史论】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易 木1 姜英东2(1.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2.辽阳市文化局,辽宁辽阳111001) 〔关键词〕鲁迅;比较研究;文化 〔摘 要〕近十年来,学术界对鲁迅与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美国诸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重心由以往的与俄苏比较向与英、德比较转移,由与古典比较向与英、德比较转移,由与古典作家的比较向与现代作家的比较转移,由具体文本比较向作家整体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比较转移,研究主体则由中老年学者向中青年学者转移。
〔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0)01-0123-071 近十年鲁迅与法国文化的比较研究,较之鲁迅与英国文化的比较研究,明显薄弱,且仍主要局限于鲁迅与波德莱尔的研究。
张挺的《波特莱尔及其〈恶之花〉与鲁迅及其〈野草〉之比较观》 较有特点:将两位作家的生平遭遇、情感历程亦引入文中进行比较,清晰地揭示出两作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触及了比较研究更高层次的命题——文学发展规律的问题。
李铁军的《惨白与忧郁:在废弛的地狱边沿——〈野草〉与〈巴黎的忧郁〉比较研究》 提出,鲁迅与波德莱尔在相同的“艺术感应期”内,有着相同的创作倾向,但却显示出不同的艺术个性:一个从废弛的地狱边沿走出,一个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对于具体作品的比较分析亦较细致。
黄乔生的《鲁迅、波德莱尔及世纪病》通过鲁迅收藏的波德莱尔著作(日、德文版)与鲁迅作品的比较,考察了鲁迅所受波氏之影响,认为两者都并不只是考虑个人,更关心全体,探究病因及治疗之法,只要还有人受着痛苦的折磨,他们心里也就不可能不感受着“人间苦”。
此文是较为标准的影响研究论文:重史料的勾稽探寻,以明影响发生的轨迹,又重视作品内容的“类似再现”。
马为民《罗曼・罗兰与〈阿Q 正传〉及其他》!披露了罗曼・罗兰写给《欧洲》负责人建议发表《阿Q 正传》法文译文的信的全文,介绍了这封信的发现经过,以及法国鲁迅研究的情况。
文中说,法国鲁迅研究专家米歇尔・鲁阿夫人领导的鲁迅研究小组同我国复旦大学合作,拟用十年时间出齐法文版《鲁迅全集》。
—123—2 鲁迅与德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堪称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的重头戏,至少是重头戏之一。
成果数量较繁,并有许多新的开辟,且不乏力作。
袁荻涌的《鲁迅与德国文学》∀介绍了鲁迅对德国文学的涉猎评介,认为从整体看来,鲁迅对德国文学不太重视:批判精神较弱,贵族化倾向较明显,思辨精神太强,作家多屈服于压力。
除尼采外,鲁迅未受德国文学更大影响。
鲁迅确实受有尼采深刻影响,关于鲁迅与尼采的研究,同以前一样,依然是鲁迅与德国文化比较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刘福勤多年来致力于鲁迅思想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曾写有鲁迅与赫胥黎的比较研究论文多篇。
近年,他又发表了长篇论文《尼采的反基督对鲁迅伦理观的影响》#和《尼采的反基督对鲁迅的影响及鲁迅有关的特殊性》∃,两文系上、下篇。
在上篇中,作者从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与尼采《快乐的科学》一书中的狂人的比较入手,指出鲁迅与尼采在感觉、情绪、追求、思路诸方面的一致性,进而论述了两人都以生命哲学批判传统伦理道德,反虚伪,尊崇自主、向上、创造、健全的原则的一致性及差异所在。
认为鲁迅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从尼采所用的思想武器和批判方法中拿来了一些,但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下篇更深一层考察了两人关于文化史的思路和对所处时代、地域的文化的看法的异同及其与道德批判的关系,并从中透视鲁迅所受尼采的某些影响和他的某些独立性。
文章认为有人以“托尼学说”评鲁迅,其实“托”的方面甚弱,而“尼”的方面强固。
“狂人”式的精神战斗,《阿Q正传》等对精神文化现状的剖露,《孤独者》等作品中的心理映相,杂文的伦理道德批判以至整个“文明批评”,都浸染着尼采的强力冲创、“抗拒战斗”,激响“超越”、解放个性、解放思想、发内曜张灵明的精神,并且有着新的创造性的发挥。
鲁迅与尼采的道德伦理批判及整个“文明批评”都围绕着精神文化更新这一中心。
从精神文化角度来看,鲁迅接受并创造性发挥和重铸的精神,所从事的批判和文化“建设”的努力,无论和哪些政治派别、经济方略一致或相抵或参差,我们都不应忽视。
鲁迅凭着改造了的尼采哲学和他得益于此而形成的“鲁迅精神”,在伦理道德及整个精神文化方面所进行的针砭和建设,不仅在当时是最敏锐而大有意义的,现在亦需深长思之。
刘福勤这组文章的最大特点:他的鲁迅与尼采的比较研究,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试图援引中外文化史之实例,匡正现在的“经济偏至”。
这样,也就赋予了鲁迅及鲁迅学以极强的现实意义。
两文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深入进行学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以前鲁迅研究界对鲁迅非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误评予以反驳,认为鲁迅这一主张的实质无非是呼唤精神文化的革新,强调个性的解放与发展。
许多人对鲁迅的主张有所误解,夸大了其局限性。
第三,两文从文化史观切入,对鲁迅与尼采进行比较研究,无论是从鲁迅与尼采这一专题而言,还是对鲁迅与外国其他文化名人进行比较研究而言,都是一个新的开辟;同时,这不独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外文化碰撞中的鲁迅,亦能更好地揭示鲁迅本人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程致中也撰有多篇关于鲁迅与尼采的论文。
《论鲁迅与尼采》%认为鲁迅早期将尼采学说既作为社会改革之武器,又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构成其“立人”主张的最有分量的理论基础,同时又与尼采作为一个孤独者的“悲怆之情”产生共鸣;中期则吸取了尼采的反对偶像崇拜说和两种道德—124—(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的根本对立)说,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利器;后期也未彻底弃绝尼采,如“为思想而战”的战斗精神,对平庸性格的厌弃,对强韧性格的赞美,反对宽容,主张向敌人报复等,仍与尼采有精神上的联系。
《鲁迅前期小说中的尼采影响》&可谓前文主要观点在鲁迅前期小说中的探迹寻踪。
文中关于《补天》《铸剑》中的女娲和黑色人与查拉斯图拉形象相似的论断,使人尤感新鲜。
只是未能予以更为周详的比较论析。
《鲁迅的“立人”思想和尼采学说》 认为,在鲁迅整个思想体系中,“立人”思想是一个中心。
正是在人的问题上,鲁迅与尼采产生了共鸣。
整体看来,程致中的系列论文清晰地勾勒了鲁迅与尼采关系的演变轨迹,对两位哲人的共鸣点的捕捉也是较准确的。
闵抗生有专著《鲁迅的创作与尼采的箴言》 问世。
《尼采与〈野草・题辞〉》 !认为尼采关于生命是毁灭与生成的“永久循环”的思想,他的为新的生命的诞生和旧有生命的死亡与腐朽而欢呼的情感态度,均被鲁迅所吸收和改造,变成了对新的革命高潮的欢呼。
《〈求乞者〉与尼采的道德箴言》 ∀则以为尼采哲学上没有“同情”,鲁迅对上等人给下等人的“恩惠”的虚伪本质也多有批判。
“同情”会“熏陶”出奴隶道德。
《求乞者》正是在这点上接受了尼采的影响。
《裸体者与假扮“神圣”者》 #考察了尼采箴言在《补天》、《复仇》两作中的印痕。
写有关于鲁迅与尼采的系列论文的还有李克、张钊贻等。
李克的《鲁迅・尼采・狂人》 ∃认为鲁迅笔下有多个狂人,这与尼采相同,而其狂又都为“宣讲真理者”。
此种狂人即为鲁迅早期所鼓吹之“摩罗”;同时他又是与愚众对立的孤独者。
而这也正是鲁迅和尼采本人的侧影。
他的另一文《前期鲁迅的“寂寞”与尼采的“孤独”》 %提出,鲁迅与尼采对所反对的绝不宽容,对敌人绝不饶恕,具有愤世嫉俗的精神,必然使他们寂寞与孤独,但又有根本不同:尼采凌驾大众,鲁迅深爱大众,由于爱之深,才恨之切。
张钊贻《鲁迅与尼采反“现代性”的契合》 &认为鲁迅与尼采思想方面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根源,反“现代性”就是其中之一——从“文化现代性”的立场对“实用现代性”进行批判,这种批判在政治层面上得到了契合:在尼采那里是“文化与国家的对立”,在鲁迅那里则是“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这种见地相当深刻。
他的《早期鲁迅的尼采考》 ∋探索早期鲁迅的尼采的来源。
早期鲁迅的尼采,本质上属于温和的一派,主要以反现代性和文化批判为基础。
此文考证甚为细密。
较为重要的鲁迅与尼采比较研究论文还有:李莘的《同途殊归的鲁迅与尼采》 (,此文主要探析鲁迅接受和扬弃尼采的原因。
文章认为鲁迅与尼采所处文化背景相似,使两者必然发生联系;而他们又同样具有人类社会必然向前发展的信念,都对人类精神进化高度重视,这拉近了两者的距离。
两人最后不同归宿的原因则在于:二人所处历史时代条件不同,决定了他们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的不同;他们在精神、性格、气质等各方面主观条件的差异,也决定了他们最后的不同抉择。
汪毅夫《鲁迅与尼采个人主义的保全和规范》) 指出,出于中国社会实际的需要,青年鲁迅将个人主义同进化论结合起来,又小心翼翼地将尼采的个人主义同“极端个人主义”区别开来,用“立人”和“立国”这一对范畴来保全和规范尼采个人主义的基本观点。
王晓华《鲁迅对尼采思想的吸收》)从两人都是勇敢的探路人,旧轨道的破坏者,制造、进取的歌颂者三个方面考察了鲁迅对尼采思想的过滤、消化、改造、选择、吸收和容纳。
还有学者将鲁迅与尼采同其他世界文—125—化名人一起展开了更加错综复杂的比较研究。
高旭东的《鲁迅、尼采与孔子、耶稣》)!有如下几个层面的比较:耶稣对尼采、孔子对鲁迅的影响,这是在中西文化系统内部的比较;尼采对鲁迅的影响(两人都反传统),这是中西文化之间的比较;孔子与耶稣的同异,鲁迅、尼采与孔子、耶稣两组人物的同异。
这是一种多层面的循环比较。
冒键的《站在时代巅峰的精神巨子:怪杰・疯子・狂人——叔本华、尼采、鲁迅精神风貌比较谈》)∀认为三位哲人有如下共同的精神风貌:个性之怪癖,心灵之孤独,思维之深邃,立论之峥嵘,剖析之尖锐,意志之坚韧,力量之强大,影响之深远,他们都是艺术型的思想家,都为世界提供了异常宝贵的思想财富。
关于鲁迅与德国文化的比较研究,既在集中中突破(与尼采),又在扩展中突破。
十年前很少有人涉及的其他德国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与鲁迅的比较,近十年都有人写出了专文,且多有相当深度。
汪晖的《施蒂纳与鲁迅前期思想》)#就是一篇力作。
此文探讨了鲁迅与施蒂纳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理论的关系,作者深入到施蒂纳学说的内核及两重性,精湛地论述了鲁迅对它的接受与改塑,清晰地阐释了众说纷纭的关于鲁迅前期思想中“个人无治主义”与“人道主义”两者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了鲁迅在20世纪中国思想革命史上乃至整个中国革命史上的卓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