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课程(新版)资源制作规范及技术标准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二OO七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3)第1章网络教学资源的定位 (3)1.1 网络教学资源的定位 (3)1.2 术语定义 (4)1.2.1 媒体素材 (4)1.2.2 题库 (4)1.2.3 案例 (4)1.2.4 课件与网络课件 (4)1.2.5 网络课程 (4)1.3 国内其他高校和机构的标准 (5)1.4 国外研究资源建设标准的现状 (5)第2章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6)2.1 基本要求 (6)2.2 课程导学 (7)2.3 课程学习 (7)2.4 教学活动设计 (6)2.5 基本教学环境设计(网络平台) (6)2.6课程素材库 (8)2.7 纸质材料 (8)2.8 课程实验 (8)2.9 题库 (8)2.9.1 理论模型 (8)2.9.2 试题组织 (8)2.9.3 试题的分布结构 (9)2.9.4 试题质量要求 (9)2.10 案例库 (9)2.10.1 编写要求 (9)2.10.2 案例组成 (9)2.11 文献资料库 (10)第3章网络教学资源的制作流程及规范 (10)3.1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流程 (10)3.2 课程录制 (11)3.2.1 PPT电子演示文稿 (11)3.2.2 课程录制的要求 (12)3.2.3 课程设计方案和制作计划的编写 (12)3.3 网络教学资源素材制作的具体规范 (13)3.3.1 总则 (13)3.3.2 文本素材 (13)3.3.3 图形(图像)素材 (13)3.3.4 音频素材 (14)3.3.5 视频素材 (14)3.3.6 动画素材 (14)3.3.7 移动教学素材 (14)第4章评审指标 (15)4.1 评审指标说明 (15)4.2 评审指标内涵 (16)前言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充分利用和优化我国教育资源,普及与提高全民素质,降低教育成本与让全民享有充分受教育权利的重大工程。

远程教育工程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适合远程传输和交互式学习的教育软件为载体,在政府的启动和支持下,逐步建立起公益性和产业性相结合、最终实现自主滚动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产业的管理新模式。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

由于教学资源和学习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教学资源的组织、设计、制作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为加快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发展与改革的步伐,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建设的弊端,更有效地建设好我校教学资源库,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效能,避免重复建设工作,保障我校远程教育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制订一个网络教育的资源制作内容要求、流程及技术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第1章网络教学资源的定位1.1 网络教学资源的定位网络教学资源应根据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特点,兼顾“基本、普通、提高”三类基本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利用多种媒体、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让不同条件的学习者都能公平使用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由能体现西南科技大学在相应学科领域水平的研发团队承担,团队研发人员原则上不少于5人。

团队中:专业教师不少于2名,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申报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项目负责人应具有正高职称),且在课程中承担不低于30%的工作任务。

建设团队应体现我校教师队伍水平,应当体现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课程建设团队中还应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美工、审校等人员,以确保课程质量和技术水平。

1.2 术语定义1.2.1 媒体素材媒体素材: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

1.2.2 题库题库(ITEM BANK)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教育测量工具。

1.2.3 案例案例(CASE)是指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

1.2.4 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辅助教学软件,根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单机运行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运行,以上均泛称网络课件。

1.2.5 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1.3 国内其他高校和机构的标准教育部于 2000 年成立了隶属于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力求在跟踪国际相关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远程教育标准。

同时,科技司正式启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简称 DLTS ( Distance 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项目。

DLTS 标委会由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大、湖南大学、上海交大、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八所重点高校的国内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专家组成。

通过分析国际上关于教育信息技术标准的研究线索,特别是参照 IEEE 1848 的框架,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标准体系。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研制工作以国际国内现代远程教育的大发展与大竞争为背景,以促进和保护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实现资源共享、支持系统互操作性、保障远程教育服务质量为目标,通过跟踪国际标准研究工作和引进相关国际标准,根据我国教育实际情况修订与创建各项标准,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

1.4 国外研究资源建设标准的现状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标准化(学术)组织都正在致力于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标准化的研究,并起草了一些相应规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IMS的Learning Resource Metadata(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EEE LTSC(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的LOM(Learning Object 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OCLE(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Dublin Core 的Dublin Core元数据标准,等等。

关于学习资源的元数据规范,国外起步于1997年,并正在研究之中,并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

由于这些规范和标准都正在制订之中,并没有形成正式的标准发布,其中相对完备的是IEEE的LOM模型,它规定了在WEB页面中呈献学习资源时,所应提供的一些基本元素,但并没有规定这些元数据的实现,如它们的体系结构、编辑语言、数据存取方法等。

因此,目前主流的商品化软件对它们的支持力度不够。

大多数商品化软件并不支持这些草稿规范。

第2章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2.1 基本要求网络教学资源的基本栏目包括:学习指南(课程介绍、考试大纲、课程地图、课程帮助);课程学习(课程概要、课程导学、理论学习、阶段小结、章节测试):案例或实验分析(综合案例分析或实验分析);在线测试;学习支持(常见问题、资源列表、其他助学方式、制作团队);学习参考(参考资料、学术动态)六大功能板块。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应力求丰富(避免成为一般教材的电子版本),网络课程尽量通过精要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精讲和简要说明等多种形式呈现,让学生在交互性较强的网络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和应用技能。

2.2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核心内容,在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中,至少需要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探索式解决问题等。

教学活动的安排,根据课程内容确定。

2.3 基本教学环境设计基本教学环境包括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练习题、答疑系统、课程学习讨论系统和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主要指在统一的教学支持平台下的教学内容设计,而不是教学系统的设计网络课程应有丰富、完整的题库内容,用于学后练习、自测和评价。

练习题:题型一般有是非题、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形式。

也可以建立课程的练习题库,题库应包括试题所属的模块、题型、试题正文、答案(客观题给出标准答案,主观题给出参考答案)等字段。

答疑系统:每门网络课程应配备丰富、完整的答疑资料库内容。

并提供答疑网页界面,并能够对问题与解答进行网页发布。

课程学习讨论系统:提供基于Web的讨论组内容浏览、提交、管理等功能。

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提供作业提交、教师批改作业与反馈、作业统计与管理等功能。

2.4 课程导学选择一种适合该课程的课程导学(5-15分钟),让学生对课程有基本了解并产生学习兴趣。

可参考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实例性导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结合考试大纲进行导学,提高学生学习任务的明确性;三是提示性导学,提高学生面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为深度学习指明方向。

采用的方式,如:传统的章节串讲方式、问题或案例导入式、任务导入式等。

2.5 课程学习合理的课程学习内容展现方式:运用不同的导航方式,把丰富的课程资源,按照不同的整合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该课程的学习方式,如:传统的章节式学习、按具体知识点归类的拓展性学习、任务引导式学习等。

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分层次划分(也可按模块化分级划分),如:一级知识元级,二级知识元级,三级知识元级甚至更低级。

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每一级别的知识元级可以向下展开。

建议每一个二级知识点的学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三级知识点的学习时间不超过10分钟。

课程精讲:课程精讲的内容,按照课程的需要(概览、重点、难点、经典点拨等)分模块(节)录制,总学时数不低于课程学时数的20%,不高于课程学时数的50%,基本模块包括以下两种类型:(1)、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通论式讲解(课程负责人,课程介绍或导学中),精讲内容可采用音频、音视频混合等方式,原则上不超过20分钟;(2)、关键知识点或较难知识点的讲解(课程负责人或团队中的优秀教师),对具体的一个三级知识点的讲解原则上控制在5—10分钟以内(可根据课程情况分层、分讲)。

2.6课程素材库课程素材库包括: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源、案例库、词汇库、问题解答库等。

2.7 纸质材料学习指导书、习题集、实验指导书、5套试题及试题评分标准(以word文档形式上交,具体要求详见模版)。

2.8 课程实验根据课程性质,有实验要求或有必要进行实验的课程应当具备模拟实验的相关资料,没有实验要求的课程也应适当插入实践环节的模拟资料(例如:课程实验录像、实验模拟动画)。

2.9 题库2.9.1 理论模型所有学科的网络题库,都应遵循经典测量理论的指导,要严格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数学模型开发题库管理系统、组织试题;2.9.2 试题组织试题的组织与编写必须以学科的知识点结构为依据,建设题库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学科的知识点结构,在按学科知识点结构组织试题时,还需注意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例如文史类等学科,整个学科知识点之间逻辑性不强,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包括很多的知识点,而理工类等学科则不同,知识点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且一个知识点往往代表某章或某节的内容,不会被包函在其它章节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