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情绪、压力与健康
• 20世纪 年代末,普拉切克(R.Plutchik,1970 )以情绪的强度、 世纪60年代末 普拉切克( 以情绪的强度、 世纪 年代末, , 相似性和两极性三个维度, 所示的情绪三维模型。 相似性和两极性三个维度,把情绪划分为如图 所示的情绪三维模型。
• •
罗素( 罗素(Russel,1980)采用情绪词评价和归类方法,把情绪划分为两个维 , )采用情绪词评价和归类方法, 愉快度和高强度。 度:愉快度和高强度。 在愉快度维度上可分为愉快和不愉快, 在愉快度维度上可分为愉快和不愉快,在强度维度上可分为中等强度和高强 度,根据两个维度可组合为四种基本情绪类型:高兴:愉快—高强度;轻松: 根据两个维度可组合为四种基本情绪类型:高兴:愉快 高强度;轻松: 高强度 愉快—中等强度 厌烦:不愉快—中等强度 惊恐:不愉快—高强 中等强度; 中等强度; 高强。 愉快 中等强度;厌烦:不愉快 中等强度;惊恐:不愉快 高强。
心理健康的定义
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 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 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 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 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 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 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 •
表
情
(一)面部表情 • 面部表情是通过眼睛、额眉、鼻颊、口 面部表情是通过眼睛、额眉、鼻颊、 唇等肌肉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体验。 唇等肌肉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体验。
(二)身段表情 • 身段表情是指除面部之外的身体其他部 分表达的情绪动作。 分表达的情绪动作。身段表情分为身体 表情和手势表情。 表情和手势表情。 (三)言语表情 • 言语表情是个体通过言语的声调、速度、 言语表情是个体通过言语的声调、速度、 节奏等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节奏等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言语表情 中的语调表情又称为副语言。 中的语调表情又称为副语言。
心理健康的标准
• • • • • • • • 1、了解自己,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于与他人相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第二节 情绪与健康
• 一、情绪 • 定义: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 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 情绪是以需要为中介。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作出适当的评价。 2、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3、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4、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 5、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6、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7、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8、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9、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情绪分类 20世纪50年代 施洛伯格(Schloberg,1954)提出情绪是由愉快—不 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Schloberg,1954)提出情绪是由愉快 不 愉快、注意—拒绝 睡眠---紧张三个维度组成, 拒绝、 ---紧张三个维度组成 愉快、 注意 拒绝 、睡眠 --- 紧张三个维度组成, 并提出了由倒锥体情 绪三维模式图。 绪三维模式图。
情绪状态 • 情绪状态是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 , 人在一定 情绪状态是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 时间内产生的情绪, 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 激 时间内产生的情绪 , 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 、 情和应激。 情和应激。 (一)心境 • 心境是一种较微弱、平静而持续的带有渲染作用 心境是一种较微弱、 的情绪状态 (二)激情 •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三)应激 • 应激是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非 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 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表现在出乎意料之外的 紧张状况下引起的情绪体验。 紧张状况下引起的情绪体验。 •
2、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 心理卫生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 腊时代。但是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却兴起于20 世纪初。它的发起人和倡导者是曾患精神病的 美国人比尔斯(C.Beers),比尔斯根据自己住 院期间和出院后的亲身遭遇,特别是精神病治 疗机构对病人的冷漠和虐待,以及公众对于精 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于1908年,出版了著 名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灵》,引起了心理学 家和社会大众的大力支持和强烈反响,由此开 始了一场由美国发动,最后遍及全世界的心理 卫生运动。
心理健康
• 什么叫心理健康? •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 此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 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 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 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 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 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21世纪健康的新概念 21世纪健康的新概念
•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健康 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 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 安好的状态。 • 由此可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 适应等几方面。
健康的结构
• 生理健康 • 心理健康 • 社会健康
刺激情境
生理变化
情绪体验
过去知识经验
二 、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表现为两重性: 表现为两重性:
–愉快的情绪积极的作用 愉快的情绪积极的作用 –不良的情绪的消极作用 不良的情绪的消极作用
三、青少年常见的情绪性问题
• • • • • 焦虑 恐惧 抑郁 冷漠 愤怒
第三节 压力与健康
• • • • 一、压力 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外压) 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内压) 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
基本情绪 • 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情绪是快乐 、 愤怒 、 悲哀 、 恐惧等四种 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情绪是快乐、愤怒、 悲哀、 基本形式,它们与基本需要相关联,具有很高的紧张性。 基本形式,它们与基本需要相关联,具有很高的紧张性。 (一)快乐 • 快乐是达到所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产生的舒适感受和 体验。 体验。 (二)愤怒 • 当个体在遭受攻击、威胁、羞辱等强烈刺激下,感到自己 当个体在遭受攻击、威胁、羞辱等强烈刺激下, 的愿望受到压抑、行动受到挫折、 的愿望受到压抑、行动受到挫折、尊严受到伤害时表现的 极端情绪体验。 极端情绪体验。 (三)悲哀 • 悲哀是个体失去某种他所盼望的或追求的事物时产生的主 观体验。 观体验。 (四)恐惧 • 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刺激或预期有害刺激时产 恐惧是企图摆脱、 生的强烈情绪感受与体验。 生的强烈情绪感受与体验。
• 第九章 情绪、压力与健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健 康 概 述
• 一、什么是健康? 什么是健康?
• 1、大多数人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 • 2、有人把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 、 功能正常,体格健壮, 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 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 3、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 、
• 测慌过程实际是运用了联想原理。测谎 测慌过程实际是运用了联想原理。 过程中, 过程中,个体的相关部位和电极连接在 测慌仪上, 测慌仪上,主试向个体首先呈现一系列 与案情毫无关系的“中性”问题,并记 与案情毫无关系的“中性”问题, 录由此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反应作为测谎 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基线, 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基线,即用此基线比 较说谎时情绪状态的生理反应。 较说谎时情绪状态的生理反应。 • 测谎仪的功能以及由此测得的生理反应 仍有相当限制, 仍有相当限制,因为引起个体生理变化 的原因有时并不是由于说谎的缘故, 的原因有时并不是由于说谎的缘故,可 能是个体的紧张或对某些问题或关键词 的理解有误而导致情绪状态上的反应。 的理解有误而导致情绪状态上的反应。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 • • • (1) 情绪稳定性: (2) 人际关系和谐性: (3) 对现实感知的充分性: (4) 焦虑性: (5) 心理适应性:
(六)成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 • • • • 世界卫生联合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和; (2)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 力,过着有效的生活。
测慌的原理和机制 • 测谎是通过测谎仪来测量个体在被检测时是否 出现某些生理反应而判断他是否说谎的过程。 出现某些生理反应而判断他是否说谎的过程。 • 测慌仪是一种多道心理测试技术来检测受测者 是否说谎的仪器,是利用受测者因说谎产生的 是否说谎的仪器, 某些生理反应的原理而设计制成的生理记录仪。 某些生理反应的原理而设计制成的生理记录仪。 • 主要是根据个体的情绪状态与生理反应之间的 关系的生理反应指标来综合判定, 关系的生理反应指标来综合判定,它可以同步 记录各项生理指标,如心率、血管容积、呼吸、 记录各项生理指标,如心率、血管容积、呼吸、 皮肤电反应与脑电波等。 皮肤电反应与脑电波等。
•
•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 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 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 功能状态。
心理卫生
• • 1、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呢?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于生理卫 生而言的,原意是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 理和行为问题与疾病。它除了指一门学科和一项 服务工作外,还专指人的心理健康及状态,简言 之,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同义。维护和增进人的 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心理卫生是达 到心理健康的手段,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探讨如 何维护、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措施及各种活动。 所以说,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实质是同一问题的 不同表述。
(二) 斯柯特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