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一、地理位置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
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
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
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荆州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
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
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
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
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
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社会经济状况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
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
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
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
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
国家级商品市场蓝星商贸城是湖北省最大的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洪城商港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品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量贩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生态不断涌现,荆州已成为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重要商品流通中心。
同时,荆州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涉及精细化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建有高校9所,在校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达10万余人,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幅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
三、气候特征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 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 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
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
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四、地形地貌特征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
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50— 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河流交错、湖泊密布。
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
荆州湖泊众多,全市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5万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
五、水资源情况荆州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有千亩以上湖泊30余个,总面积8万公顷。
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万多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
荆州水资源极其丰富,开发利用程度高,并且水质较好。
全市可养水面达到125.22千公顷,占水域面积的35.42%。
江河过境客水4680亿,境内地表径流,丰水年91.6亿,枯水年4 8.5亿。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丘陵区平均为12.84%,平原区平均为13.22%;水质达到一级饮用水标准的占80%以上,符合地面水质二级标准的达90%以上,符合农业灌溉三级标准的占98%以上。
六、生物资源荆州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等特点。
全市栽培作物品种千余种,还有不少地方良种,浮游生物、维管束植物和鱼类资源是全市的一大优势。
中国4大家渔种质资源库设在监利县老江河。
据统计,全市生物资源3300多种,其中农作物品种1169个,畜禽品种33个,水生生物385种(鱼类82种),森林植物620余种,药用生物956种,害虫天敌233种。
丰富的生物种类和品种资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的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基础。
市有林地面积206.67千公顷;各类草场面积277.58千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9.7%;森林覆盖率达14.7%,活立木蓄积630万立方米。
七、土壤分布情况荆州市土地总面积折合140.93万公顷,属人多地少的地区。
据第一次在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为72.7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1.6%,在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中,耕地占 82.3%,人均占有1.41亩.养殖水面8.0%,林地占8.1%,园地占1.6%。
全市土场由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新生代第四纪粘土沉积物形成,以水稻土、潮土、黄棕壤为主体,土层深厚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近年来,全市依法加强了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确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全市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共有7个土类,14个亚类,43个土属,200个土种。
土类总面积563.58千公顷(量算面积,下同),其中水稻土281.43千公顷;潮土186.82千公顷;石炭岩土26.41千公顷;红壤25.5千公顷;黄棕壤32.27千公重。
夏季江苏、浙江、安徽、湖广等地大雨连绵,洪水百年不遇。
苏南34个厅州县无处不灾。
苏州大水入城,江宁省城也为大水浸泡,就连两江总督署衙门也积水一二尺。
湘、鄂两省灾情也十分严重,江汉平原汪洋一片,河湖不分。
185 0年水灾虽不象前两年那么严重,但江、浙、皖、湘、鄂仍然有大片地区被淹。
江苏受灾地区达65厅州县,浙江受台风暴潮袭击、加上海塘决口,共有50州县受灾。
安徽霍山、望江等地山洪爆发,房屋地亩尽数被冲。
湖北江汉河湖并涨,低洼地区变成泽国。
湖南洞庭湖附近十余县也遭水淹。
连续三年的洪灾导致中国经济最富庶的东南八省元气大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一些省份还瘟疫流行。
一时间,数以千万计的灾民无家可归,造成社会急剧动荡。
此后,1860年(清咸丰十年)、1870年(清同治九年), 长江上中游又发生了两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
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下游又发生两次特大水灾。
1931年发生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灾情遍及川、鄂、湘、赣、皖、苏6省,淹没农田4620万亩,死亡14. 5万人。
1935年汉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水系的澧水下游同时发生水灾,受灾农田2 264万亩。
灾民1000万人,死亡14.2万人。
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也发生了多起特大水灾。
1954年夏季长江、淮河出现百年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
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决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决口无数,湖南洞庭湖区900多处圩垸,溃决70%。
受灾农田共4755万亩,灾民1888万人,灾后疾病流行,死亡3.5万人。
此外,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
由于洪涝地区积水时间太久,造成房屋大量倒坍,庄稼大部分绝收,灾后数年方得以恢复。
1991年长江中下游洪涝,仅安徽、江苏两省,就有受灾耕地1.5亿亩,死亡1163人,直接经济损失484亿元。
1998年夏、秋季中国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
这场洪水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
据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已由50年代的21.9万元/平方公里上升到80年代的12 1.2万元/平方公里。
值得指出的是,那些经济发达地区,其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值。
如1991年太湖地区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乡镇企业占了80%。
因此,发达地区企业在快速发展、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企业防灾、减灾也是这些企业领导人不能忽视的工作。
2、水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对水资源优势的认识不足,城市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造和水景观建设都比较滞后,已逐渐成为制约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突出问题,困扰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据环保局调查,城市周边主要水库、湖泊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境内现有千亩以上湖泊30余个,其中,最大的湖泊:洪湖和长湖,由于周边污染和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比较严重,只能达到V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两个湖泊均有富营养化趋势。
荆州城区(城郊)的内河中,太湖港渠水质达到Ⅲ类,符合功能区划要求,豉湖渠、西干渠、荆沙河、护城河、便河水质污染严重,均超过V类。
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污染类型。
城区公园水体受餐饮业影响,水质急剧变坏、污染严重,“三国公园”尤盛。
护城河治污进展不快,疏浚清洁护城河已成为市民的一项迫切要求。
良好的水生态与水环境是开发水资源的前提。
伴随着荆州经济的发展,境内湖泊、河流的水质下降,水生态遭到破坏,水污染加剧,城区及周边尤为严峻,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阻碍了荆州的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的恶化还直接到影响城市形象,不利于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实施人水和谐战略,开展水生态、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实现境内水生态的修复保育和水环境质量的提高,既是再造城市形象,优化招商环境,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的需要,又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实现荆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所在。
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应该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来加强:1.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加快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建立气象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移动气象台和灾害性天气现场直播系统,提高移动应急保障能力。
2.在现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政府主导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灾害防御规划工作。
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确定荆州气象灾害防御设防标准和基础建设标准,为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和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灾害性天气强度和灾害等级预评估工作,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区划和评估,严格城市建设规划、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