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关于李白优秀精选作文5篇李白酒后吟诗已是习以为常,人们常常为诗仙李白所吟的诗感到感叹。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李白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学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诗仙李白晨风微熙,忽有一人踏风而来,云雾缭绕中只见他双目炯炯有神,气质飘逸非凡,竟似贬谪人世的谪仙,他便是李白。
李白的一生与仙是密不可分的,谪仙人,诗仙,酒仙全部加注在了这位周身弥漫着神秘气息的“仙人”身上。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他生于豪富之家,是一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神童,却又一生坎坷多难。
二十岁时他游历四海,希望结交朋友,去实现政治抱负,可是,十年漫游。
一事无成,待到他四十二岁时才终于被玄宗赏识,十年之后却又被流放夜溪,六十二岁时他又踏风而去,只留给后人一团解不开的迷雾。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之人便真如那朵青色莲花,任凭周身的黑暗与肮脏,却依旧清如莲,青莲花语之意便是热闹与荣华剥离后的淡泊与洒脱,李白以青莲自号,便是时刻自警,不为名利,权贵所缚,只取一瓢淡泊自饮,虽有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殊荣,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他仰天大笑出门去,留下青莲余香袅袅不绝。
李白爱酒,故得酒中仙之名,他爱酒嗜酒已到了不可一日无酒,不可一日不饮的境界,而他的诗便常常是酒后随性所作,“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此时的李白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单落寞之意油然而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无尽惆怅环在李白身边。
除了酒之外,月也是李白的最爱,“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秋风渡江来,江落山上月”。
李白诗之洒脱,飘逸,前无古人能及,故杜甫赞他“落笔惊风雨,诗成位鬼神”“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大笑着随风而去。
李白《送友人》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
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
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
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
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
“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
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
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象,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李白《古风(其三)》古风(其三)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
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
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
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
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
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
“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
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
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
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
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
“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
“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
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
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过秦论》的开篇,直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
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
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
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
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
此即“采不死药”事。
“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
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注坡。
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
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
据史载徐市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
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
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
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
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
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
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
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
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
”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
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
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