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孟子》(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孟子》(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洛莫一、教学目的:1.学习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学习运用对话方式进行说理或论辩;2.了解文言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的一些用法;3.了解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和“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述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2.《庄暴见孟子》作者通过具体事实的对比,说明“与民同乐”的重要性,是本文的重点;“与民同乐”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是本文的难点。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蹴cù(践踏)与yú(同欤)龠yuè(箫笛类)蹙cù(收紧)è(鼻梁)旄máo(古代有装饰的旗子)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

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以此游说齐、梁等国,为齐国客卿。

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不予采纳。

孟子退而讲学、著述。

其言论和行动均记载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性善论观点简介:中国古代关于性善、性恶的学说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

章太炎曾将儒家的有关学说归纳为五大派: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习”,即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们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荀子主张性恶(他认为人的善念与善行都是伪装的。

因为人生来就有名利之欲、饮食之欲、声色之欲,所以一切的辞让、忠信、礼义之理都不存在,表面上存在也都是装出来的);扬子(杨朱)主张善恶混有;漆雕开、世硕公孙、王充主张善恶因人而异,可分上、中、下三等。

鱼我所欲也解题:这是一个判断句。

“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构“所欲”的定语。

全句意为:鱼是我所喜欢的。

作者主要借《鱼我所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鱼,我所欲也,熊掌⑵,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如果)这两种东西可能并有(我就)可得:同义兼:同时得到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选取生命大义者也:语气词连用,相当于“也”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⑶也。

死亦我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做苟且取得(的事)死亡甚:超过,胜过甚于生者:名词性短语作宾语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⑷人之所欲厌恶的比死亡更可恶的东西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假使人们所喜爱有所:动词性结构之:助词,的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⑸?使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哪一种不能采用呢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用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⑹耳。

不仅贤人想法不丧失一箪⑺食,一豆⑻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⑼,行道之人弗筐饭碗菜汤有了它生存呼喝着给他(吃)过路尔:助词,着受;蹴⑽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⑾也。

用脚踢乞丐接受万钟⑿则不辨(以)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⒀焉!为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按礼义来分辨就接受它(有)什么益处不辨礼义:不以礼义辨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⑴欤?向为⑵身死了住宅的华丽侍奉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是为了义宁愿死了得通德:名作动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这种亦不可以已⑶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做法难道应该停止吗叫做丧失人的本性亦:加强语气之谓:动词性结构,只用作谓语,后要求带宾语,一般说“之谓”前面是解释性词语,后面的词语是被解释性的词语。

文章简析:一、本文结构:第一层(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鱼熊掌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论证生义舍生而取义┘第二层(“生亦我所欲”至第二段末)阐述“舍生取义”的道理。

1.正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东西比生命更可贵,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有东西比死更可恶,所以有时侯不避杀身之祸。

所欲甚于生者不为苟得┐├正反对比论证所恶甚于死者患不避┘2.用事实证明确实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义;确实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先用假设的方式阐明,如果认为没有什么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去苟且偷生;如果认为没有什么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寻找门路去临难苟免。

表面上是假设,实际上说确实有这样的人。

再语气一转,介绍另一种人:他们本来可以采用某种手段活下去,可以他们不肯采用这种手段;他们本来可以通过某种门路避免死,可是他们不愿那样做。

就是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

(对比两种生死观,批判苟且偷生、临难苟免的人;赞扬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又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人都有义重于生这种想法,但只有贤者能够保持,而一般人则容易丧失。

3.用类似“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阐明为人要辨别义和利,不应苟且偷生。

第三层(第3自然段)直斥王侯贵族和追求功名利禄的士人不义而贵。

孟子认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贫乏者得我”都是身外之物,和人的生命相比,实在不足道。

但这些人正是为了这些身外之物,竟不管是否合乎礼义的原则,接受了优厚的俸禄。

他们与那种宁可饿死,也不愿接受“嗟来之食”的人相比,该是多么可耻可鄙啊。

所以孟子质问他们“是亦不可以已乎?”最后指出这就叫失去了人的本性。

二、写作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排比。

比喻:有力阐明义重于生,突出主旨──鱼、熊掌,一箪食、一豆羹。

对比:对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赞扬,对苟且偷生、临难苟免的人斥责。

不受“嗟来之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排比:有助于逐层深入地阐明道理,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这一特点使本文充分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

三、对“舍生取义”的认识:本文阐明了“义”比“生”更为重要,更为可贵,如果“义”和“生”不可得兼,那就该舍生取义。

但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但在后世,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奉“舍生取义”为行为的准则,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为人称道。

这中间,人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已突破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

现在,我们把“义”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那么“舍生取义”就是十分高尚的一种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直至生命。

这就是辩证地认识“舍生取义”这一命题,我们要吸收古代文化中的精华。

第二课时庄暴见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⑸,王语暴以好乐⑹,暴未有以对⑺也。

”接见被告诉把回答王以好乐语暴有以:有什么可以用来曰:“好乐何如⑼?”孟子曰:“王之好乐甚⑽,则齐国其庶几乎⑾。

”怎么样如果非常该差不多了吧好乐甚:甚好乐其:表推测庶几:差不多他日⑿,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⒀以好乐,有诸⒁?”王变乎色⒂曰:另一天庄暴这件事吗了脸色诸:合音词,之乎乎:助词“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⒃也,直好世俗之乐耳⒄。

”曰:“王之好乐不古代圣王制作只时下流行之:取独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⑴。

”曰:“可得闻与⑵?”像一样(这道理)可以让我听到吗犹:像……一样与通欤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⑶?”曰:“不若与人(乐乐)⑷”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别人哪一种更快乐不如乐:名作动,欣赏音乐乐:形容词,快乐曰:“与少⑸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乐乐)。

”“臣请为请允许我给王言乐⑹。

今王鼓乐⑺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⑻,讲什么才是真正的欢乐(假如)奏乐你的钟、鼓、管、龠的声音举疾首蹙⑼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⑽!全都头痛皱眉头互相议论爱好怎么我们落到这样的地步啊蹙:收紧:鼻梁之:助词无义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⑾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不能流离失散打猎仪仗田通畋:打猎羽旄:装饰着羽毛的旗子⑿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日:‘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⒀,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没有别的原因一同欢乐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都兴高采烈面大概生病怎么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假如同乐,则王矣⑴。

”就可以统一天下了王:名作动:称王课文简析:第一段: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

齐国大臣庄暴对孟子说:齐宣王告诉庄暴,说他自己爱好音乐,庄暴大概跟当时一般人看法一样,认为齐宣王好乐是贪图享受,会妨碍政事,所以不知怎样回答。

他征询孟子的意见,孟子认为,如果齐宣王真的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不错了。

这个回答十分新颖,颇有吸引力。

君王爱好音乐,对治理国家怎么会有这样大的作用呢?这和一般人见解相反,正说明孟子见识不凡。

他不纠缠枝节问题,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把齐宣王的好乐和齐国的政治直接联系起来。

向齐宣王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就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孟子就齐宣王好乐这件事,很自然地、因势利导地说服齐宣王要关心人民,“与民同乐”,实行仁政。

1.写孟子与齐宣王谈论“好乐”的事,为孟子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建立前提。

齐宣王接见孟子,孟子抓住这个机会,单刀直入,询问齐宣王是否告诉庄暴说自己“好乐”,由于当时君王好乐,遭到社会非议,所以齐宣王面有愧色,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而孟子却不责难,却肯定和安慰齐宣王,使他从困境中解脱,而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孟子趁势提出两个问题,步步诱发,使齐宣王不得不承认“不若与人”“不若与众”。

“与众乐乐”只是一个比喻,孟子想用它来劝说齐宣王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2.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比说理,是孟子善辩的特点。

孟子为了宣扬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促使齐宣醒悟而对齐国施行仁政,用对比的技巧,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地描绘了两幅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画面,阐明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政治措施之下,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后果和反映。

板书如下:(略)写作特点:一、抽象事物形象化,抽象道理具体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