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粉煤灰、矿粉

粉煤灰、矿粉


c.微集料效应:增密作用,研究表明粉煤灰 粒度分布合理,总体粒度为0.5~300μm, 其中玻璃微珠为0.5~100μm,大部分<5μm, 其含量约占50%~70%,是粉煤灰中的主 体,还有一部分漂珠>45μm及少量粗粒的 海绵颗粒10~300μm,大部分>45μm,可见 自身颗粒级配良好,其中比水泥颗粒细的粒 子则可填充水泥空隙,增加密实度,细化孔 径,改善均匀性。
2.4、结果计算: 45μm方孔筛筛余%等于筛余的质量除以称
取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
F (G1 / G) *100
式中: F—45μm方孔筛筛余,单位为百分数(%); G1—筛余物的质量,单位为克(g); G—称取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计算至0.1%。
2.5、结果评定:根据GB/T1596粉煤灰技术 指标评定。
d.稳定效应:益化作用,通过上述的火山灰 效反应,大量消耗掉自由态的Ca(OH)2,使 之变成结合态,大大降低液相的碱度,从而 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另外还可减水放热、 收缩和徐变,提高体积稳定性和抗裂性,有 利于耐久性,但却降低了抗碳化的能力。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1596-2005) 本标准适用于拌制混凝土和砂浆时作 为掺合料的粉煤灰及水泥生产中作为 活性混合材料的粉煤灰. 粉煤灰- 电厂煤粉炉烟道气体中收集的 粉末称为粉煤灰. 根据GB/T1596粉煤灰技术指标
项目
需水量比不大于% 细度(45μm方孔筛筛 余),不大于%
烧失量不大于%
含水量不大于%
三氧化硫,不大于%
游离氧化钙,不大于% 安定性雷氏夹沸煮后增加
距离,不大于mm
F类粉煤灰 C类粉煤灰 F类粉煤灰
C类粉煤灰
F类粉煤灰 C类粉煤灰 F类粉煤灰 C类粉煤灰 F类粉煤灰 C类粉煤灰 F类粉煤灰 C类粉煤灰
(cm3) 结果计算至小数第三位,且取整数到0.01
g/cm3,试验结果取两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 值,两次测定结果之差不得超过0.02 g/cm3。
2、矿粉的比表面积按照水泥比表面积测定 方法(勃氏法)GB/8074-2008
3、矿渣粉活性指数及流动度比的测定
3.1、方法原理
3.1.1 测定试验样品为对比样品的抗压强度,采用两 种样品同龄期的抗压强度之比评价矿渣粉活性指数。
1.4.测定步骤: ①将无水煤油注入李氏瓶中至0到
1mL刻度线后(以弯月面下部为准), 盖上瓶塞放入恒温水槽内,使刻度部分 浸入水中(水温应控制在李氏瓶刻度时 的温度),恒温30min,记下初始(第 一次)读数。 ②从恒温水槽中取出李氏瓶,用滤纸将 李氏瓶细长颈内没有煤油的部分仔细擦 干净。 ③水泥试样应预先通过0.9㎜方孔筛,在 110±5℃温度下干燥1h,并在干燥器内冷 却至室温。称取水泥60g,称准至0.01g。
1.3、材料: ①水泥:GB 14-1510强度检验用水泥
标准样品。 ②标准砂:符合GB/T 17671—1999规
定的0.5mm一1.0 mm的中级砂。 ③水:洁净的饮用水。 1.4、仪器设备: ①天平:量程不小于1000 g ,最小分度
值不大于1g。 ②搅拌机:符合GB/Tl7671一1999规定
③ 搅拌后的试验胶砂按GB/T 2419水泥胶砂流动 度测定方法
测定流动度,当流动度在130mm~140 mm范围内, 记录此时的加水量;当流动度小于130 mm或大于 140 mm时,重新调整加水量,直至流动度达到 130mm~140 mm为止。
1.6、结果计算: 需水量比按下式计算:
式中:
二、混凝土掺合料矿粉
粒化高炉矿渣粉 以粒化高炉矿渣
项目 密度(g/cm3)不小于
级别
S105
S95
S75
2.8
为主要原料,可 掺加少量石膏磨 制成一定细度的
比表面积(m2/kg)不小于
350
活性指数
7d
(%)
不小于
28d
95
75
55
105
95
75
流动度比(%)不小于
85
90
95
粉体,称矿渣粉。 含水量(%)不大于
粉煤灰、矿粉讲义
2010年3月8日
一、粉煤灰
粉煤灰:是一种火山灰质矿物外加剂,是 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排除的烟道灰。粉煤 灰是由结晶体、玻璃体以及少量未燃尽的 碳粒所组成。
粉煤用于混凝土中有四种功效 a.火山灰效应:强度效应(活性效应),粉
煤灰中的活性成分与水泥水化生成的Ca (OH)2 反应。 b.形态效应:减水效应,粉煤灰多是圆珠形 颗粒,表面光滑,微珠光滑,且有吸附分 散作用的,对水泥浆起解絮增塑作用,若 保持流动性不变即可起到减水作用。
X (L1 /125) 100
X—需水量比,单位为百分数(%);
L1—试验胶砂流动度达到130 mm~140 mm时的加 水量,单位为毫升(mL);
125—对比胶砂的加水量, 单位为毫升(mL)。
计算至1%。
1.7、结果评定:根据GB/T1596粉煤灰技术指标评 定。
2、粉煤灰细度试验方法
4.4、烧失量的质量分数按下式计算:
LOI
m1 m2 m1
100
式中:
WLOI—烧失量的质量分数,%; m1—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m2—灼烧后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4.5、结果评定:根据GB/T1596粉煤灰技术指标评定。
4.5游离Ca0含量
4.5.1方法原理 在加热搅拌下,使是试样中的游离氧化钙与乙二
④用小匙将水泥样品一点点的装入李氏瓶中, 反复摇动,至没有气泡排出,再次将李氏瓶静 置于恒温水槽中,恒温30min,记下第二次读数。
⑤第一次读数和第二次读数时,恒温水槽的温 度差不大于0.2℃。
1.5.结果计算: ① 水泥体积应为第二次读数减去第一次读数,
即水泥所排开的无水煤油的体积(mL)。 ② 水泥密度ρ(g/cm3)按下式计算: 水泥密度ρ=水泥质量(g)/ 排开的体积
3.2.2 试验样品 由对比水泥和矿渣粉按质量比1∶1组成。 试验方法及计算 3.3砂浆配比 对比胶砂和试验胶砂配比如下表所示:
胶砂种 类
对比水水泥/g
矿渣粉 /g
中国ISO标准砂 /g
水 /mL
对比胶

450

1350
225
试验胶

225
1.3.仪器: ①李氏瓶: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外形
尺寸应严格遵守关于公差、符号、长度、 间距以及均匀刻度的要求;最高刻度标 记与磨口玻璃塞最低点之间的间距至少 为10㎜。李氏瓶的结构材料是优质玻璃, 透明无条纹,具有抗化学侵蚀性且热滞 后性小,要有较好的耐裂性。瓶颈刻度 由0~24mL和 18~24mL应以0.1mL刻度,任何标明的 容量误差都不大于0.05mL。 ②无水煤油:符合GB 253的要求。 ③恒温水槽
1
三氧化硫(%)不大于
4
氯离子(%)不大于
0.02
技术要求
烧失量(%)不大于
3
1、密度 按GB/T208—94水泥密度测定方法 1.1.定义: 水泥密度:表示水泥单位体积的质量,
水泥密度的单位g/cm3。 1.2.方法原理: 将水泥倒入装有一定量液体介质的李氏
瓶内,并使液体介质充分地浸透水泥颗 粒。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水泥的体积等 于它所排开的液体体积,从而算出水泥 单位体积的质量即为密度,为使测定的 水泥不产生水化反应,液体介质采用无 水煤油。
的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 ③流动度跳桌:符合GB/T 2419规定
1.5、试验步骤:
① 胶砂配比按下表所示:
水泥/g 粉煤灰/g 标准砂/g
对比胶砂 250
750
试验胶砂 l75 75
750
加水量/mL
l25 按流动度达到 130mm~140mm调整
② 试验胶砂按GB/T 17671规定进行搅拌。
2.3、试验步骤: A..将检测粉煤灰.样品在105-110℃烘箱烘至恒
重,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B.称取试样10 g准确至0.01 g到入45微米方孔
筛上,将筛子置于筛座上盖上筛盖。 C.接通电源定时3min开始筛析。 D.观察负压表负压稳定在4000-6000 若负压
小于4000因停机。清理收尘器中的积灰后再进 行筛析。 E..在筛析过程中,可用轻质木棒或硬橡胶棒轻 轻敲打筛盖.以防吸附. F. 3min 后筛析自动停止,观察筛余物,如果颗 粒成球粘筛或有细颗粒沉积在筛框边缘,用毛 刷轻轻刷开,再筛析1-3min直至筛分彻底为止. 将筛网内的筛余物收集并称量,准确至0.01 g.
C类粉煤灰
技术要求



95
105
115
12
25
45
5
8
15
1
3
1 4 5
1、粉煤灰需水量比 1.1、试验目的: 粉煤灰的需水量比对混凝土影响很大
除了强度外,还影响流动性和早期收 缩,因此做好需水量比为混凝土试配 提供依据。
1.2、原理: 按GB/T2419测定试验胶砂和对比胶砂
的流动度,以二者流动度达到130 mm 一140 mm时的加水量之比确定粉煤灰 的需水量比。
3.1.2 测定试验样品和对比样品的流动度,两者流动 度之比评价矿渣粉流动度比。
3.2.样品
3.2.1 对比样品
符合GB 175规定的强度等级为42.5的硅酸盐水泥或 普通硅酸盐水泥,且7d抗压强度35MPa~45 MPa,28 抗压强度50MPa~60 MPa,比表面积300 m2/kg~ 400 m2/kg,SO3含量(质量分数)2.3%~2.8%, 碱含量(Na2O+0.658K2O)(质量分数)0.5%~ 0.9%。
氧化碳和水分,同时将存在的易氧化的元素氧化。通常矿渣 硅酸盐水泥应对由硫化物的氧化引起的烧失量的误差进行校 正,而其他元素的氧化引起的误差一般可忽略不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