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一、力量训练的基本原理⏹长期的运动训练实践证明,如果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要提高机能能力,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力量素质水平是获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前提和条件。
因此,合理地进行力量训练,掌握现代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的关键。
1.运动训练中的适应、负荷与应激原理1.1训练适应原理⏹“训练适应”是反映运动员机体在长期训练和外界环境(指自然环境与训练、比赛环境、其中主要是训练负荷)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生物学方面的“动态平衡”(指能量消耗与补充的动态平衡)。
这种适应能满足竞技比赛所需要的各种机能能力,并按照“刺激—反应—适应—再刺激—再反应—再适应”的规律变化。
⏹运动训练的任务就是通过合理的训练负荷,打破机体原有的生物适应与平衡,使机体在新的水平上产生新的生物适应与平衡。
1.1.1训练适应的构成因素⏹训练适应是指运动员通过长期训练所获得的能适应比赛需要的各种机体运动能力的生物适应性,即通常所说的竞技能力。
因此,训练适应的构成因素就是各种竞技能力的最佳生物适应性。
⏹它包括:呼吸循环与能量代谢系统的训练适应:⏹这种训练适应主要表现在心血管、呼吸及能量代谢方面的生物适应。
这种训练适应决定着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大强度比赛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安静与运动时机能出现节省化(如安静时心律减少,血压降低;定量负荷时心律、血压、心输出量相对较少,肺活量、最大肺通气量与最大吸氧量增加等)。
支撑运动器官的训练适应:⏹这种训练适应主要表现在肌肉、骨骼和关节结构上的生物适应性变化。
如肌肉收缩力量的提高,骨骼与关节结构上的生物适应性的变化。
例如,柔韧性和协调性提高,肌肉能源物质和肌红蛋白的增高,酶的活性提高等。
这种训练适应直接决定了力量、速度和支撑运动效果的提高。
神经、心理方面的训练适应:⏹主要指神经系统建立各种动作条件反射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训练与比赛环境的影响。
⏹这种训练适应是掌握复杂技术动作、提高机能、形成良好、稳定的竞技心理状态的基础。
健康训练适应:⏹这是指合理的生活制度、营养、饮食对运动训练产生的积极作用,使运动员的健康水平提高,伤病率下降。
⏹对保证训练进程和比赛至关重要,尤其对优秀运动员显得更加重要。
运动员的自我完善与比赛适应:⏹主要指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战术能力的完善,以及比赛中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
⏹这些都是提高专项能力、专项运动技术水平的基础,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提高。
1.1.2训练适应的生理机制:⏹训练适应过程主要是人的机体对外部刺激的一种生理适应过程。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训练适应的形成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刺激阶段。
机体被施加的刺激包括:⏹训练中的训练负荷、场地与器材等;⏹比赛中的比赛负荷、比赛环境与比赛条件等;⏹生活中的饮食、作息制度与时差等。
⏹这些刺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运动员进步与提高的速度与幅度。
第二阶段:对刺激产生直接的应答性反应阶段。
⏹运动员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其机体内外感受器产生兴奋,将兴奋传输到内脏和运动器官,使之尽快处于工作状态,对外来刺激做出运动必需的应答性反应。
第三阶段:对刺激产生局部或整体的适应阶段(短期适应)。
⏹机体器官与系统接受刺激之后,机能状况由开始的急剧上升逐渐趋于平衡,此时,机体的某项应答指标虽不再上升,但仍能承受得住同等的外界刺激,这就表明机体已对该刺激产生了适应。
第四阶段:结构与机能改造阶段(长期适应形成阶段)。
⏹在全面增加与系统重复各种外部训练刺激的基础上,使各相应的机能系统与组织器官产生明显的结构与机能的改造,第五阶段:训练适应的衰竭阶段。
⏹通常只要采用“维持性负荷”就可以保持已达到的训练适应水平。
完全停止训练或急剧地长时间的降低训练负荷会引起训练适应的消退,各种已获得的机能和结构的改造就会消失。
产生训练适应所用的时间越短,其消退地速度越快⏹例如,在两个月紧张的力量训练后完全停止训练,经过两周后,力量素质就会明显下降经过2—5个月后就降回到原来的水平。
⏹因此,一方面要避免适应的消退和再适应过程的反复出现,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用长时间高强度的刺激去盲目的追求更高的训练适应。
1.2训练负荷原理:⏹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最重要的控制与影响因素。
⏹了解和掌握负荷与应急的基本原理是进行科学训练的关键。
1.2.1.运动负荷的概念:⏹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在承受一定的外部刺激时,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应答反应的程度。
1.2.2.运动负荷的结构与分类:⏹运动负荷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构成的完整系统。
1.2.2.1.负荷强度与负荷量:⏹运动员的任何身体活动,都会引起人体产生解剖、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
练习量(负荷量),练习强度(负荷强度)及练习密度等负荷因素,都会对训练效果产生影响。
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考虑到以上各个方面,并根据专项比赛的机能和心理特点,形成符合运动员人体特点的训练计划。
因此教练员必须在赛前训练阶段正确地确定出应当强调哪些负荷因素,才能达到预定的成绩。
一般来说,以速度和力量为主的项目,应当强调训练(负荷)强度;而对于要求高难技术动作的项目则应当首先重视训练难度。
篮球运动是以全面的运动素质和完美的技巧相结合的集体配合项目,所以,即应该强调负荷强度,又应该重视训练难度。
1.2.2.1.1.负荷强度:⏹也称练习强度。
是指单位时间或单个动作中的所完成的训练量或所表现出的生理、心理负荷反应量。
在现代训练中负荷强度在比赛和训练安排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训练已由突出训练量而转向突出训练强度,这是因为比赛负荷的核心是负荷强度,运动成绩就是一种最主要的强度指标,竞技比赛主要是比“强度”而不是比“量”。
为此,现代运动训练对负荷强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为了提高或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负荷刺激强度必须达到或超过一定的阈值水平。
在力量训练中,低于运动员最大力量30%的强度是没有训练效果的。
能够使心肺功能的训练产生效果的最低心律阈值,应达到130次/分。
运动员应采用超过其最大能力60%的刺激强度进行训练才能获得提高运动成绩的训练效果。
⏹训练中采用较低训练强度训练,提高速度就会缓慢,但却可以保证机体的充分适应及运动成绩的稳步增长。
⏹与此相反,大强度负荷刺激的结果是成绩提高迅速,但机体所产生的适应不稳定,成绩的提高因没有扎实的基础而呈现起伏不定。
⏹因此,训练中应采用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交替增加的方法。
1.2.2.1.2.负荷量:⏹也称作练习量。
是指在持续、连贯的身体活动时,运动员机体在承受一定外部刺激总量时表现出来的内部负荷的程度。
负荷量是达到较高训练水平的前提。
负荷量主要包括训练量、比赛量、心理刺激量(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所承受的外部心理刺激的总量)、内部心理量(多次测得指标的总量,如反应时、注意力等)。
⏹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训练的负荷量将变得非常重要。
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在训练量方面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他们必须完成足够的训练量。
科学而有效地增加训练量,是现代训练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
大运动量训练无疑会带来生理上的适应,不断地增加训练量对于任何需要有氧代谢供能的运动项目都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同样,对于那些要求完美的技术、战术技能的运动项目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大量的重复练习,是高度完美、高质量动作的保证,也是提高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和动作可靠性的保证。
1.2.3.运动负荷的科学安排:⏹现代运动训练中科学地安排和调控运动负荷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根本性手段。
⏹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是运动训练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训练理论和教练艺术的体现。
⏹安排运动负荷首先应明确对运动员机体形成刺激的外部负荷的各种练习手段使用的定量要求,及所使用的练习手段对机体和训练效果将产生怎样的综合效应。
⏹同一水平的运动总负荷可以由不同地量和强度组合而成,也就是说,相同的运动负荷既可以通过突出强度、控制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突出量、控制强度来实现。
然而,负荷总量的组合方式不同,所产生的训练效果也不相同。
⏹突出训练负荷量对机体的刺激较缓和,所产生的训练适应程度较低,但相对较稳定,有利于延长超量恢复保持的时间,但超量恢复的程度低,出现时间也较晚。
⏹突出负荷强度,则对机体刺激较强烈,能较快的提高机体适应水平,而且超量恢复出现较早,水平较高,但保持时间较短,不太巩固,容易消退。
因此,必须根据运动负荷的目的和其它多方面的因素,全面的考虑和安排运动负荷,制定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最佳组合方案。
现代训练中运动负荷节奏的安排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2.3.1.波浪型节奏:⏹负荷变化呈逐渐上升和逐渐下降的趋势,变化较缓和,对机体刺激不太急剧,容易恢复,容易适应。
⏹这种节奏形式的安排在任何训练阶段均可使用,尤其适合于少年儿童训练。
1.2.3.2.斜线渐进型节奏:⏹这种节奏的安排使负荷量斜线上升。
⏹多在某一短期训练阶段运用(如准备期),少年儿童时期运用多,但上升斜律不能太大。
1.2.3.3.直线恒量型节奏:⏹在训练过程中,这样的安排使训练负荷基本保持稳定。
⏹这种负荷节奏主要适合于耐力或体操、技巧等项目。
1.2.3.4.阶梯型节奏:⏹这种节奏的安排使负荷的增加按阶段逐步上升—保持,不出现明显的下降,而且总有两次是相似的,其它两次一高一低。
⏹这种安排有多种组合形式,常用于中周期的负荷安排,尤其是比赛期的前期和准备期的第二阶段。
1.2.3.5.跳跃型节奏:⏹这是现代训练中的一种有效地大强度负荷安排形式。
主要按以下方式进行:⏹第一步:负荷剧烈增大(如从65%提高到90%)。
⏹目的是为了打破机体原有的训练适应的动态平衡;⏹第二步:负荷剧烈下降(如从90%下降到60%)。
⏹目的是使机体迅速恢复并产生明显的超量恢复;⏹第三步:逐步增加负荷到稍低于突然增加时的负荷水平(如从60%提高到80%)。
⏹其目的是使机体再一次接受逐步提高的负荷刺激;⏹第四步:保持一段稍低负荷水平,使机体对这一负荷产生适应;⏹第五步:负荷提高到略超过突然增大时的那个负荷水平(如从80%重新提高到90%或90%以上)。
⏹从而使机体承受负荷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跳跃式负荷节奏⏹多用于准备期的第二阶段(专门准备阶段)或比赛期(围绕重大比赛)。
⏹主要适合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少年儿童初期训练不宜采用。
训练中运动负荷安排的一般顺序:⏹先增加量,后增加强度。
无论是训练课的负荷安排,还是全年或多年训练安排,一般都是负荷量首先加大,之后逐步减量、同时增大强度;⏹先加一般训练负荷量,后加专项训练负荷量。
即在加量中先加一般训练负荷量,然后在减一般训练量的同时增加专项训练负荷量;⏹准备性训练阶段先加量,后加强度;比赛性训练阶段则先减量后减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