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大典型案例诠释丽江辉煌30年

十大典型案例诠释丽江辉煌30年

十大典型案例诠释丽江辉煌30年四川省旅游信息中心改革开放30年来,丽江广大干部和群众思想观念的大解放、精神面貌的大变化带来了丽江经济社会大发展。

通过大胆实践,丽江走出了一条自然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旅游产业建设与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相结合、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丽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旅游品牌、全国主要的旅游热区和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并逐步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投资创业环境最好、人居环境最佳、民营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丽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旅游品牌、全国主要的旅游热区和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并逐步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投资创业环境最好、人居环境最佳、民营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一、震后精神不倒三项世界遗产申报成功1997年12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正式批准,丽江古城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我国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古城镇。

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2003年8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第6次评审会上,经评委审议表决,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建国后,丽江地方党委、政府作出“保留古城,另辟新城”的城建发展方略,特别是丽江地震恢复重建过程中,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丽江地、县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实施了《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大研古城保护工程,使丽江古城建筑风貌和文化特色得以完好保存。

二、东大街的拆迁——丽江古城“修旧如旧”的开端进入20世纪80年代,受当时外地“拆旧城、建新城”之风的影响,丽江古城一度出现了一些新式建筑,1986年7月,云南工学院建工系教授的朱良文给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同志写了一封题为“紧急呼吁”的信,信中说:丽江古城目前遭到极大的威胁,新街像一把尖刀已经插入古城之中……这些都破坏了古城的和谐与协调,威胁着古城的存亡,建议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与保护,千万不要搞建设性的破坏。

否则,丽江这样一座解放后30多年来在我国难得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古城将在我们这一代领导者手中遭到毁灭。

”和志强省长收到信后,立即批示丽江地委、行署和丽江县委、县政府:“较完整的保留丽江古城很有必要,这不仅是为了研究颇具特色的纳西族民居建筑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开放和旅游所必须。

国内外专家多次呼吁,请你们认真研究,务必做到保留丽江古城。

”1994年10月,云南省政府滇西北旅游规划会召开,在会上,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宣布了省政府作出的12项重大决定,其中就包括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古城保护“五四三二一”工程的决定。

以省政府滇西北旅游规划会的召开为里程碑,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全方位、系统性的古城保护工作逐步推进。

其中,在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实施的古城东大街拆迁项目中,共搬迁了丽江县农行等17家单位,拆除钢混建筑及各类不协调建筑共16000多平方米,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古城“修旧如旧”的开端。

三、新城建设的突破点——香格里拉大道(雪山中路)建设香格里拉大道(雪山中路)是丽江新城的中轴线,它具有城市主干线和过境线双重功能。

香格里拉大道(雪山中路)全长4.3公里,路基宽40米,总投资7000万元,于1995年11月6日动工,1997年1月1日竣工,这是丽江交通最繁忙的道路,两旁矗立着幢幢高楼,最早来丽江投资的企业大都在这条路两旁扎根落户。

这条路是云南省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后,在丽江启动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当时的目标是建成代表云南省内道路建设最高水准的“云南第一路”。

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突破传统,提出了在当时来看十分超前和大胆的计划,即:在每建设50米道路的同时,两侧各征用80米宽的规划建设用地,用来招商引资,再将这些土地的收益投入到道路的建设中去。

这在当时是一次创造性的实践,也是带有丽江特色的招商引资做法。

四、木府重建——中国使用世行贷款的典范木府是纳西人的精神栖息地之一,在地震中全部被夷为平地。

在木府的重建设过程中,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在为封建王朝“树碑立传”。

我们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争议,筹资5860多万元(其中向世界银行贷款3360万元),完成了木府的重建,并将其作为“丽江古城博物院”对外开放。

这一举措是丽江市委、政府采用公共财政手段培育民族文化产业的破冰之笔。

10年之后,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专程到丽江考察后认为“这一项目是中国使用世界银行贷款的示范项目”,增强了世界银行投资中国文化项目的信心。

这一成功举动,为丽江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如今,木府成了丽江古城的灵魂建筑之一,成为对明朝以来纳西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这一历史事实进行展示的重要场所。

江泽民、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丽江考察时,都曾给予木府重建项目极高的评价,说它树立的是民族团结的精神。

五、灾后建成官房大酒店——云南省第一个五星级酒店1995年10月31日,丽江官房项目用地仪式在昆明举行,时隔三个月就发生了“2•3”地震。

尽管如此,丽江官房大酒店于1996年4月18日如期开工,标志着丽江震后招商引资的重新开始。

当时,企业负责人提出3个不变,即:投资信心不变、投资额度不变、投资项目不变。

丽江人把这次非同寻常的开工典礼称之为铸造新丽江的奠基礼。

这场奠基礼鼓舞了丽江人重建家园的信心,也吸引了国内外的客商和投资者,在雪山中路周围,短时间内投资项目达到了数十亿元,掀起了丽江震后酒店建设的高潮。

1996年底,全市仅有13家旅游涉外饭店,标准床位1200个。

截至2007年底,全市星级饭店发展到194家,其中五星级4家,4星级13家,三星级48家,标准床位达5万多个。

六、丽江吹响第一家全国地级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文化就是财富”。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劲牵引力。

丽江地处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地区,是羌藏文化圈、汉文化圈和濮越文化圈的重要交汇区。

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蜚声中外的纳西古乐和东巴绘画以及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等,是丽江东巴文化鲜活的因子。

2003年8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东巴古籍文献就是丽江东巴文化的代表。

泸沽湖“女儿国”摩梭人风情,因其婚姻家庭仍保存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为人类母系社会婚姻形态的最后领地,被称为“人类母系文化最后一片净土”。

通过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真正把丽江这块土地上古老的东巴文化、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茶马古道等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下来,真正使丽江成为国内外地质学界、植物学界、文化人类学界、历史学界、音乐学界、宗教学界众多学者开展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术研究的聚焦地是丽江发展的源泉。

丽江的文化离不开旅游,丽江的旅游离不开文化,丽江改变把文化装进“象牙塔”里存放起来、把文化和经济割裂开来的陈旧观念,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把文化产业放在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来抓。

丽江文化体制改革的报春花是1986年,纳西族的宣科先生用现代商业手段运作的纳西古乐会。

乐会以老人演奏者(平均年龄近80岁)、老曲子(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的中原曲子)、老乐器(基本均为市场上失传的古老器乐)“三老”而闻名于世,从而使纳西古乐成为世界知名的丽江民族文化品牌,乐队多次应邀到美国、英国、法国、香港、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乐会从成立至今已演出7820场,110万名中外游客直接聆听了乐会的演奏。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丽江纳西古乐队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169个国家大使及其夫人举办了专场演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1998年,“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把东巴乐舞和纳西族歌舞推向市场。

2001年12月,通过市委、政府牵线搭桥,“丽江地区民族歌舞团”与“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合作组建“雪山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近800万元编排上演了大型民族服饰、民族舞蹈诗画《丽水金沙》,累计演出1000多场,观众达300多万人。

2003年5月,中央领导同志考察丽江时,充分肯定了丽江在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破格将丽江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唯一的一家地级市。

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之一,近年来,丽江市委、政府营造了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制定了《关于全面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丽江市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政策。

全面完成了全市24家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把有竞争力的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已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增长点,“纳西古乐”、“东巴乐舞”、“丽水金沙”等文化品牌成功进入市场,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民族文化亮点。

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策划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去年接待旅游客14.4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450万元,今年仅“十一黄金周”就接待游客2.07万人,实现销售收入226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束河古镇被列为全国影视拍摄基地,《一米阳光》、《千里走单骑》、《大东巴的女儿》等一批影视力作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2.3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3%;实现利税由2001年的2900万元增至2007年的8800多万元,增长近3倍。

七、一千万带动十个亿——招商引资开发玉龙雪山景区丽江选准旅游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后,就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一心一意把旅游产业办成精品,做大做强。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并实施各有侧重又一脉相承的发展战略:“八五”期间“抓观念、打基础”,“九五”期间“抓机遇、促发展”,“十五”期间“抓质量、增效益”,“十一五”期间“旅游强市”。

我们按照省政府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提出的“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带动迪庆,启动怒江”的思想,乘势而上,确定并实施了丽江古城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开始玉龙雪山景区开发建设,推动丽江旅游业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

2003年,丽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远学巴厘岛、近学九寨沟,加快丽江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步伐”的发展思路。

我们提出并实施了旅游“二次创业”,推动旅游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思路,使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进入“十一五”,我们提出了以加强区域合作、开发旅游精品、加大旅游市场开拓力度、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带动与旅游业相关联的各类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的战略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