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摘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从写作情况看,学生的写作综合技能亟待提高。
针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图形背景理论,旨在以图形背景理论指导写作教学,为教师提供教法借鉴,给学生提供提高写作的方法,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81-02一、引言图形-背景(figure-ground theory)是认知语言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
“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已被许多语言研究者用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本文将从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力图探讨英语写作的认知机制,以期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所启示。
二、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是一种认知观。
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人的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
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我们通常总会把这个物体作为在知觉上突显的图形,而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
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即通常是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
图形和背景的关系是非对称的,图形常居于视觉的中心,是感知的焦点。
通常我们不能同时即能观察到图形又能观察到背景,总是在两者中做出认知的选择。
talmy最先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
他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也是语言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人们不能既看到图形又看到背景,图形是包含于背景之中但又突出于背景的成分,在认知中占优势,是最为明显的成分,成为注意的焦点。
在语言的组织过程中,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着眼点会产生不同的语言结构,通过这些不同的语言结构表达出作者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三、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一)ungerer和schmid(1996)通过研究句子“the book (图形) is on the desk (背景)”和“the balloon (图形) is flying over the roof(背景)”之后指出,图形和背景可以理解为一种位置关系,这种位置关系常常用来表述一些命题。
在表述位置关系式,单个介词的意象图式不仅可以被具1体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隐喻引申(metaphorical extensions),其引申意义可以用于表达抽象概念和范畴。
例如:1、the kite is flying over the house.2、who is over you in your new job?在用图形-背景理论对over的多重意义进行分析后,我们会发现over的所有用法都是来自over的中心图式所带来的意义。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1使用了over的本意,2则在其本意上被引申为管理和控制。
一个介词的多种意义都不可能脱离于该词的中心图式所带的意义,这些意义都是在此中心意义的基础上不断具体化或是引申而来的。
认知语言学这一发现大大减弱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对应的任意性,并且将描写具体事物的语言和隐喻语言放在了统一的理论框架之下。
(二)langcker(1987:144-146)认为英语句式的表达也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在一个简单的及物动词做谓语的句子中,主语即图形,宾语为背景,动词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选择不同的部分做图形,就是选择不同的主语,其结果是不同的句法结构。
认知语法认为图形-背景区分的认知原则可以系统的解释句法的多样化。
例如:3、the bike is near the house.4、the house is near the bike.两个例句虽然看起来描写的是同一客观情景,都表达的是a在b 附近这一场景,但在例3中“自行车”是图形,“房屋”是背景,“房屋”为“自行车”提供参照点,这符合图形背景理论的特征-较小的、可移动的作为图形,较大的、固定的作为背景,因此是正常的表达法。
“自行车”是相对于“房屋”这一参照点来定位和评述的,成为认知中的突显对象,而在例4中正好相反,显然不符合一般的认知模式。
talmy(2000) 也利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复合句进行分析,其主句和从句代表了时间、因果或其他类型的关系中的两个事件,分别充当图形和背景。
如在表示时间顺序的复合句中,人们总会遵循顺序的原则,从句的动作一般是较早发生的,通常被作为背景;而主句的动作一般是较晚发生的,通常被作为图形。
如在she departured after his arrival中,表示时间顺序的复合句中就同时也包含了其中的因果关系,在she departured because of his arrival中,到达发生在前所以为离开作参照点。
这样,较早发生的事件就会成为背景,而较晚发生的事件就会成为图形。
所以,在组织复合句时,要根据图形背景理论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图形和背景以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四、图形背景理论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一)图形背景理论下词语的运用通过over的中心图式可以看出,一个介词的多种意义都不可能脱离于该词的中心图式所带的意义,这些意义都是在此中心意义的基础上不断具体化或是引申而来的,通过隐喻引申,词语在中心图示的基础上突显出不同的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由图形-背景模式分析而得出的这一新发现,引导学生由某一介词的中心图式去想象它的具体和引申意义以便发现同一介词不同用法的相似之处,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这个介词的各种意义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同样该理论也可以指导其他词汇的学习。
词汇知识包括词汇广度知识和深度知识,不少学生的词汇学习观念主要停留于广度上,认为词汇学习主要是生词学习, 扩大词汇量。
但词的意义有不同的层面,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根据汉语意思使用英语词汇,但在英语中每个词的词义都是在一定语境空间的使用中得以突显的。
每个词的意义都有特定的范围框架,并且和相关词项构成特定的彼此联系的意义域,词的意义就是在域的范围内突显的。
在不同的背景域参照下,同一个词所突显的可能是不同的意义,如flesh与meat分别是生物活体和食物两种概念框架背景下的意义,所以要根据所要表达的不同的情景选择合适的词语。
(二)图形背景理论下句式的选择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最容易受汉语句式的影响。
学生写作时,往往是用先汉语想要表达的东西,然后再翻译成英语,所以很多学生的写作不可避免地写出中国式的英语。
同时他们用的句式比较单一,在表达某一观点时常用用 i think 或i also think之类的句子,因此整片文章都在简单的罗列一些观点,文章没有主语的变化和注意焦点的变化,因此显得很单调。
可以对比以下下面的表达:5、susan s skirt was very beautiful. the skirt was bought by his father. the skirt was expensive.6、susan s father bought her a beautiful skirt, which was expensive.通过对比可以看出5的主语没什么变化,因此表达上显得很单调;而6通过使用不同的句式使得表达更生动。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所有的句式中,主语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由情景需要突显的内容所决定的。
不同的人观察某一事物的角度、过程和注意力不同,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因此除了常规的主谓句以外,就产生了为突出某一句子成分而选择的非常规句,如:倒装句、被动句、感叹句、强调句型等等。
我们知道,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所传达的意义是不同的。
句式的变换可以式文章看起来有活力,同时也显示了写作者驾驭句式的能力。
从句法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不断变换当作图形或背景的对象,有助于使文章显得有文采,也容易让读者根据图形的变化来抓住文章的主题。
五、结语图形背景理论为英语写作的词汇的使用及句法的选择上给我们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如果在写作时,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根据不同的场景,适时地锁定或转换句型,那么所写的作文必定紧凑但不单调,内容丰富但不突兀,写作能力将会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1\]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2\]f.ungerer &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london:longman,1996.\[3\]talmy,leonard.toward a cognitivesemantics,vol.1,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00:315-316.\[4\]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 j\].外国语,2003,(4).\[5\]刘国辉.图形-背景空间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隐喻性表征\[j\].外语研究,2006,(2).\[6\]王丽敏.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j\].外语研究,2006,(4).\[7\]杨敏.“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9,(2).\[8\]周岩.图形—背景理论与介词用法、句法选择\[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