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熊猫

大熊猫

大熊猫王其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摘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

本文从大熊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栖息分布、人工养殖、疾病防治及等文化价值方面切入浅谈国宝大熊猫。

关键词:大熊猫国宝野生动物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珍贵子遗物种,已有数百万年的进化史,是从远古走来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观赏、科研和文化价值。

它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在中国经济、社会和对外文化交往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成为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的旗舰物种。

1 形态特征大熊猫体形肥胖,野生的一般重60~76千克,最重可达110千克。

圈养条件下,由于营养的关系,一般体重可达80~125千克。

大熊猫的唇形似兔唇,这有利于剥竹青。

吻鼻甚短,鼻垫似猫,黑色,鼻腔很大,这是对高山空气稀薄的适应。

整个面颊显得很圆,具有丰满的咀嚼肌肉,故它们咬断竹子不费吹灰之力。

眼睛很小,瞳孔似猫,为纵列状。

它们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夜幕降临后,在微弱的光线下也能照样正常活动。

耳朵圆,听觉较灵敏。

大熊猫的头大而沉重,故颈部较粗短,肌肉也很发达。

身体虽较肥胖,但全身关节却十分灵活,可以用嘴舔咬胯部和尾巴,高兴时翻筋斗十分灵巧。

大熊猫初生时尾几乎与后肢等长,随着个体发育而逐渐缩短,尾毛很蓬松,似帚。

大熊猫四肢粗壮,以支撑笨重的身体。

四肢向内撇,行走蹒跚,这样便于它们在竹丛中漫游、采食竹子。

前掌和手能采食、握竹进食。

前后掌都被有黑色粗毛,可在冰雪上行走而不打滑。

趾端有坚硬的爪,利于攀爬。

大熊猫体色基调为黑白色,这在茂密的森林里或雪地中,既能起到保护作用,也能对它们个体之间起到相识作用。

2 生活习性大熊猫性情温驯,在野外一般不攻击人,偶尔相遇,多迅速穿入竹林中。

繁殖育幼期间会主动攻击人以保护其幼体,见到人会追赶到约30米后停止,在返回育幼洞。

大熊猫喜爱漫步游荡,在较固定的家域中觅食和休息。

游荡式的采食不分昼夜,随地而息就地而便。

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减少了许多能量消耗,这与它们以低营养物质的竹类为生相适应。

大熊猫秉性孤僻,一般情况下,都过着独栖的生活。

由于家域中满山遍野都是竹,因此它们活动范围很小,但食竹量很大。

大熊猫嗜水,在野外只爱饮流动的水,爱饮山溪或源头水,若结了冰,会用前掌击破冰层,若水浅会挖成水坑饮泉水。

每天只饮一次水,每次必饮足量,有时饮量过大,会达到行走困难的程度,故乡民说它有“醉水”的习性。

饮水有利于它们对竹子的消化,使营养物质溶解在水中。

大熊猫的视觉很差,但嗅觉和听觉却很灵敏。

选择竹子和竹笋时,不是先看,而是先闻后再择食。

即使在夜间,对竹子的老幼、竹笋的大小,也能闻出差异而择食。

大熊猫惧怕酷热而不畏严寒,也从不冬眠。

由于它们以高山竹类为食,而它所食竹又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故它们也习惯于在温度较低、湿度达80%~90%的环境中生活。

由于它们的毛被厚密,即使大学纷飞、细雨濛濛仍可坚持采食,以填饱肚皮,维持能量摄入。

它们不仅会爬树和攀援石峰,以进行日光浴,也会涉水和游泳。

3 栖息分布大熊猫的栖息地总面积为2304991公顷,其中四川省为1774392公顷;陕西省为347864公顷;甘肃省为182735公顷。

自然栖息地现仅存于我国的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的六大山系:从北到南依次为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

各大山系中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不连续的,而是进一步成为一些更小的栖息地斑块。

其中,秦岭的大熊猫栖息地有东到西被分成6块,岷山的大熊猫栖息地分为3个区10个块,邛崃山、大小相岭及凉山的大熊猫栖息地也被割裂为许多小斑块。

4 人工饲养2000年后,随着大熊猫科研、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加快。

到2005年10月,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达188只,分散在全世界的34个大熊猫饲养单位。

4.1 饲养环境气候条件对大熊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很大。

野生大熊猫生活在海拔1100~3200米的中高山地带,这个地带的特点是气温低(年均气温8.5~9℃),年均温差较小,湿度较大(年均相对湿度70%~80%)。

大熊猫畏炎热,气温达到25℃以上时,就会出现呼吸加快(每分钟70次以上),当气温再度升高时,呼吸次数可达到每分钟100多次,从而引起活动量下降,食欲减少。

大熊猫冬季怕风却不怕严寒,在-10℃以下,食欲、精神及活动正常。

目前大熊猫饲养单位的饲养环境主要分3类。

第一类:饲养繁殖单位建设在大熊猫的原生栖息地内,是大熊猫饲养繁殖的最佳环境。

第二类:饲养繁殖单位建设在距大熊猫原生栖息地200千米范围内,自然环境条件较好,有部分天然林地、大小起伏的山丘、斜坡、平地及人工营造的仿生态自然环境。

第三类:饲养繁殖单位建设在大中城市,其饲养环境与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差异较大。

夏季炎热,需要使用空调调节大熊猫圈舍的温度。

大熊猫食用竹缺乏或单一,需要长途运输,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源。

4.2 饲养圈舍饲养场地是饲养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基础设施和管理工作的硬件基础。

笼舍面积的大小和设施对动物的饲养、繁殖、哺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大熊猫的饲养历程来看,随着对大熊猫科学研究和生物学知识了解的深入,大熊猫笼舍的设计和建造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兽舍面积较小的铁笼和房舍式的饲养,活动空间狭小,环境单一;第二阶段是传统饲养笼舍,实在饲养房舍周围连接一个露天活动场,扩大了活动空间和范围;第三阶段是半散放饲养笼舍,它将室内与露天相结合,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树木相结合,创造一个模拟自然的饲养环境,面积可达数千平方米。

半散放饲养笼舍更有利于大熊猫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健康,提高大熊猫的繁殖率和成活率。

4.3 营养大熊猫主食的竹种因其分布的不同山系而有所不同。

野外大熊猫在不同山系、不同的季节能够自由自在选择竹子的种类和部位为食。

不同季节、不同竹种的竹叶和竹秆营养物质含量略有差异。

一般来说,夏秋季竹叶和竹秆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好,春季次之,冬季最差。

在圈养条件下,大熊猫对竹子的选择非常有限。

因此大熊猫人工饲料需从饲料的品种和营养两个方面来全面考虑。

圈养大熊猫的食物大致可分为3类。

第一类是粗饲料类,包括竹子、竹粉或提供粗纤维的饲料,如豆荚等;第二类是精饲料类,包括流质食物和固体食物根据需要可制作成窝头、颗粒饲料、饼干或高纤维饼干等,可把大熊猫所需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添加剂等成分加在精饲料中;第三类是果蔬类,包括苹果、胡萝卜、红薯等。

饲喂方式采取先粗后精,少食多餐制,根据个体采食消化情况,制定食物结构的饲喂原则。

5 疾病及防治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的发病规律不完全相同。

按疾病发病率排序,野生大熊猫寄生虫病列第一位,消化道疾病第二,呼吸道疾病第三;圈养大熊猫则消化道疾病列第一位,呼吸道疾病第二,传染病第三,皮肤病及营养代谢性疾病第四。

此外,各年龄段圈养大熊猫的常见病也有所不同:幼年大熊猫易患肠炎、肺炎;亚成体和青年大熊猫多发营养不良综合症,特别是刚断奶后的幼仔,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出现顽固性肠胀气,反复发病,影响生长发育;青壮年大熊猫易发肠梗堵;老年大熊猫易发癫痫、肺炎、营养不良综合症、针对大熊猫的疾病,应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大熊猫发病率和死亡率。

由于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不易接近,给诊断与治疗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使得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病变理化规律等难以连续观测和记录。

在治疗中多采用口服给药方法,就要选择味道淡、用药量少而疗效高的药物,掺入水、奶、粥及各种大熊猫喜吃的食物中喂食,以免因拒服而影响治疗效果。

当动物食欲废绝时,必须采取静脉补液等方法投药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脱水和休克等发生。

6 大熊猫的文化价值大熊猫的文化价值首先表现为美学意义的可观赏性。

大熊猫外貌像熊,头和身躯都是白色,四肢和肩膀确实黑色,还有一对黑色的眼眶,相貌十分“卡通”。

大熊猫的行为也憨态可掬。

有诗为证:“年龄赛盘古,举止犹天真。

结庐在岷山,五洲慕憨容”。

大熊猫的第二大文化价值在于这一物种身上所体现的生态多样性的内涵。

世界自然基金会选择大熊猫作为其标志,正是大熊猫这一文化价值的最好体现。

作为一种特定地域独有的物种,大熊猫的文化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其自然资源方面。

大熊猫文化价值的第四个方面,体现在其独有性和濒危性上。

差异产生价值,独有就是文化。

这也为大熊猫的其他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游览价值等提供了基础。

作为一种濒危物种,大熊猫的第五大文化价值在于其野生性和自然性。

神秘性和矛盾性是大熊猫文化价值的另一方面,这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文化价值。

和不幸灭绝的恐龙一样,大熊猫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其丰富的象征性内涵。

对中国来说,大熊猫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对国际文化交流来说,大熊猫是友谊、和解乃至邦交正常化的象征;对自然保护事业来说,大熊猫是人类对地球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象征……参考文献:[1] 赵学敏.大熊猫: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7[2] 赵学敏.大熊猫研究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易同培,蒋学礼.大熊猫主食竹种及其生物多样性[J]四川林业科技,201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