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 艺术风格.

第十五章 艺术风格.

第十五章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第一节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风格是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

风格既包括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也包括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等。

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艺术家的创作见解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艺术家在全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基本特色和创作个性。

风格,并非每个艺术家都能具有,它的形成,是一个艺术家创作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对于风格类别的理解可以有多种,比如作品的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的风格、艺术家的风格等等。

其中,最受重视的是艺术家的风格和作品的风格。

通过对艺术风格的研究,可以识别和把握不同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及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艺术的差异,从而有助于认识艺术的规律,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

艺术风格是由艺术家的创作个性所制约的,它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显示出来,并贯穿于艺术家较长时间的创作过程之中,是其经常显现的、相对稳定的艺术特色。

艺术家的风格是艺术家本人精神风貌、思想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法国18世纪评论家布封曾在他的《论风格》一文中提到“风格即人”的著名论点,马克思对此十分赞赏,并阐述过类似的见解。

在许多评论家看来,艺术风格不是别的,正是创作主体思想、审美意识的表现方式,是艺术家本人的印记和标志。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个人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只有那些有着较高的才智、有着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并孜孜不倦、锐意创新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一味陈陈相因、缺乏独创性、且才智平平的艺术家,是很难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

艺术风格是欣赏者认识艺术家的重要依据。

一般说来,风格往往会通过主题意念的开掘、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工具材料的运用、艺术语言的提炼等方面体现出来。

鲜明、独具的艺术特色会给欣赏者带来特有的魅力,召唤欣赏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渐熟悉艺术家的特点,从而加深对他的理解和认识。

一些优秀的艺术家正是以自己特有的风格来赢得广大欣赏者的仰慕与赞佩的。

艺术风格还是美学理论、艺术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

由于风格的存在与发展深刻地体现了艺术的内在规律,因而它很早就成为艺术理论家关注的重要方面。

风格最早是指人的风度与品格,后来才移入艺术。

在我国艺术理论的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形成比较系统的风格理论。

诸如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气”和“体”,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体性”、“风骨”、“风貌”,钟嵘《诗品》中的“味”,以及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都是对风格的分析与阐释。

近代以来,国内外的艺术理论界更是注重对风格的研究,把它作为分析、认识艺术现状与规律的主要渠道之一。

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原因,它受到艺术家自身各种条件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制约与影响。

总括起来,可以把这些因素归纳为主观的与客观的两个方面:一、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亦即内部因素,是形成艺术风格的首要原因。

它主要是指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自身条件,正是这些条件和因素,决定了艺术家把握生活、表现生活的独特性,使之在创作中体现出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特色。

第一,心理功能。

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自身的心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家的心理功能,主要是指他的情感、气质及其他心理特质。

作为情感,是人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对象与自身关系的一种主观性的心理反应。

艺术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更多地是一种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由于审美主体的心理差异,便使审美情感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点,因而产生的审美感受以及风格也就不一样。

同时,情感和其他心理要素一样,都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积淀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容,具有一种社会的普遍性,因而艺术家的情感及其风格能够与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气质,是人的心理特性之一,主要表现在人的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等方面。

气质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之下形成的,并受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的制约。

气质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但不能决定个性特征的内容。

艺术家在自身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中,自然要受到气质因素的影响,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各种类型(如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以及巴甫洛夫提出的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都会在艺术活动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更由于人的气质大都是以混合类型出现的,这就愈加使艺术家的创作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意趣和风格。

第二,生活经历。

艺术家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对他的创作风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我们承认人的先天的“才”和“气”对风格的制约力,但后天的因素更不容忽视。

在很大的程度上,后天的生活经历和实践会使人的“气”受到影响,使之发生变异。

个人的出身、教养,以及生活境况或是由顺利转为坎坷,或是由艰困走向坦途;个人的情感历程,或是由纯静变为沉郁,或是由压抑转而亢奋等等,都会对自己创作风格的形成或转变产生程度不同的制约作用。

特别是生活中那些刻骨铭心的、决定人生命运的重大事变,更能对艺术家风格的奠定或变异发生重大的影响。

许多成果卓著的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形成过程,均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思想修养。

即世界观因素。

在形成艺术风格的各种主观因素中,这一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艺术家在哲学、政治、道德、美学等方面的修养和观点,无不渗透于作品之中。

作品总要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精神风貌,没有思想内蕴的作品是难以想象的。

艺术家从题材的选择、表现角度及结构的确定,到艺术家渗透于作品之中的社会政治评价、伦理评价等等,都不能离开世界观直接或间接的指导。

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并未意识到世界观或思想观念的制约力,但实际上它仍在起着作用,只不过是以更加潜隐的形式发挥影响。

当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接受了各种思想的影响,会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形成积淀或思维定势。

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论创作主体意识到与否,它都会像一根若隐若现的丝线,牵引着、驾驭着主体的意识和潜意识,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第四,艺术修养。

艺术家的多方面的艺术素养,如艺术的鉴赏力和艺术地感受生活的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等,也对风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与他的师承和所依附的思潮流派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个人在他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所直接受到的教育和熏陶,对他一生创作风格的形成,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优秀的艺术家善于对前人作批判的继承,对各种艺术精华兼收并蓄,加之他的师承不同,都会影响到各自风格的形成。

当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有了较厚重的积累,就会促动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在艺术上超越自己的师承以及思潮、流派的局限,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以实现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

以上各种主观因素,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

它们在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可以有作用大小、先后层次的交替,但不可能孤立地发挥影响,其综合作用是影响风格形成的核心性因素。

二、客观因素风格并不是艺术家的主观随意性的表现,而是在艺术家的主观特性与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相结合中表现出来的。

因此风格的形成还必然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第一,时代及社会因素。

艺术家生活的外部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会对他们风格的形成和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不管一个人的个性如何独特,也会深深地留下一定历史时代和社会生活变革的印记。

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的风尚,都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倾向和风格。

正如中国古人所说“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立国之音哀以思”(《诗大序》),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时代社会因素在艺术创作中的必然影响和表现。

中国历史上称为“汉魏风骨”、“建安风力”的建安诗歌,以及与此相关的绘画、书法等艺术,正是那时特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影响、渗入和作用的结果;而盛唐时期灿烂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艺术,也无不浸染着当时宏伟、博大、开放、雄阔的时代风貌。

第二,民族因素。

艺术家从属于一定的民族,在一定的民族区域中生活,那些民族特定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心理素质、精神状态、风土人情、审美要求就会反映到创作中来。

这种民族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在不由艺术家自主的情况下渗透于他们的创作之中。

许多艺术家不仅着眼于对民族的社会生活、风景画、风俗画的描绘和体现着民族性格的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且更注重对民族语言、民族体裁、民族传统的结构方法、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我们从世界各个民族艺术家的创作中,均可清晰地看到每个艺术家所受到的自身所属的那个民族的深刻影响和强大的作用力。

这种来自于本民族的巨大的观念和精神的制约,常常是由艺术家不自觉地体现出来的,它表现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劲的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审美思维的惯性。

瑞士学者容格的“集体无意识”的著名论点,可以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问题。

在今天,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各个民族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观念与精神在趋于融合,但即使这样,民族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仍会起到巨大的作用,这种内在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第三,文化因素。

这种文化因素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环境中的文化状况、文化氛围及艺术的形式因素等等,它与上述两种因素相关,但又不完全等同。

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和变异与特定的文化状况、文化氛围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

人们的审美需求状况、文化消费的倾向、社会文化的基本水准、社会文化心理等等,都时时影响着、作用于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变化,促使艺术家在题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探求等方面,作出自己的选择,使作品能够适应处在动态中的文化环境的需要,以及欣赏者不断更新的审美观念的需要。

形成风格的诸种因素,会在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综合地发挥作用,以促使其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风格。

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作用而忽略其它,都会失之偏颇。

艺术风格有几个方面的基本特性,集中体现了风格的丰富内涵。

其一,独创性艺术风格是艺术主体创造性及聪明才智的体现,因而人们可以从艺术家的风格中看到其不同于常人及其他艺术家的突出特征,可以窥见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与见解。

风格具有很强的独创性,无论是艺术家或者作品的风格,还是民族、时代、地域或流派的风格,均是对前人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弘扬,同时也必然凝结着人们的创造精神和独具的个性意识。

在艺术创作中,对一定风格的追求是艺术家的主动行为,他们将对风格的追求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把富有特色的风格的显现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之一。

风格从来都是具有继承性的,无论何人都不能无视前人艺术成就的客观存在,都要在对本民族或其它民族已经形成的某些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

风格的继承性,还在于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往往会与前人某些与自己特别接近的艺术趣味与风格相吻合,从而获得强烈的共鸣,相互渗透与交融,试图吸取和借鉴前人艺术特色中与自己相近的因素,并不断完善、丰富和光大,以求形成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