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潮流中的中国元素【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风在国际时尚舞台上一直很强劲,众多大牌设计师不停歇的发掘各种中国元素,从最开始的丝绸、旗袍到青花瓷、中国结再到泼墨山水画、中国红。
他们对运用中国元素乐此不疲。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让西方设计者对中国风尚有一种崇拜,他们乐忠于对神秘东方国度的探索,把汲取到的中国元素与西方设计师与生俱来的创意性结合起来,让中国元素成为历久弥新的永恒话题。
【关键词】中国元素服饰美学文化差异一、时尚和中国元素的概念时尚这个词似乎不知不觉的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它无处不在,却又让人难以给他们定义。
身着一件有最新设计元素的服装是服饰时尚,品尝一种最新流行的料理是一种饮食时尚。
其实,在西方,时尚产业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相对于此他们也对时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定义,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尝试、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
简单地说,顾名思义,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
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
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消费、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
然而,只要细心的关注一下近几年的国际时尚舞台,特别是时装方面,我们不难感受到许多时尚作品都有意无意的透露着一种我们熟悉的中国味,更不发现这些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那么中国元素的定义又是什么呢?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中国元素是指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的物质和非物质。
“物质和非物质”是很重要的一点,中国元素的是一个很广泛的定义,中国结、陶瓷、故宫、长城这些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理所当然的是中国元素,而春节、儒家思想、舞蹈艺术、这些精神层面的非物质化的东西同样能够表达中国特色,因此也是一种中国元素。
二、中国元素一直是时尚界的宠儿中国元素一直在国际时尚舞台上展现着特有的风采和吸引力,成为众多设计师追崇的元素和风格。
从二十世纪初,俄国芭蕾舞团身着色彩浓艳、面料轻透充满东方风情的服装在巴黎公演到1957年Christian Dior推出一系列中国味十足的礼服,整个面料都采用厚重的象牙白山东绸,被当季的《Vogue》杂志评论为“象牙塔般的诱惑”,再到2009年Dior再度推出以青花瓷为灵感的礼服再度掀起中国风的高潮。
中国元素一起独有的、神秘的美感和特色吸引着西方乃至全球的一代代设计师,让他们为之痴狂。
实际上,在历史上西方对中国服饰元素的认知和汲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首先,从丝绸的西运开始,大量印有富有中国特色和东方神秘色彩图案的丝织品被输出到西方国家,14世纪意大利丝绸纺织中心卢卡出产的丝绸图案,已经有了明显的中国风格,到了15世纪末,意大利纺织作坊里,模仿中国图案已经成为风尚,在意大利制造的丝绸上,出现了中国的飞禽、荷花、水鸟、假山石等图案。
①大量的中国艺术品,其中包括绘画、雕塑、瓷器、家具、金银器等,由商船运入欧洲,因为价格昂贵,欧洲王室成为中国艺术的主要收藏者,到了17世纪,中国的青花瓷器在欧洲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之后更是代替银具成为皇室成规的餐具。
18-19世纪,大量的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更是对西方加强了对中国的全方位报道,他们对中国不同时期服饰装扮的流行风尚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并且传向欧洲,使欧洲开始更加细致的了解中国服饰的特色和特点,1515年,葡萄牙人皮斯根据他在马六甲时收集到的情报,编出《东方诸国记》一书呈献给国王,书中这样说道:“中国人绝大多数身穿黑色的棉布衣裳……布裙分为5片,并带有三角形的布条,然后蹬上一双高及膝盖做工考究的长筒靴子……他们头戴圆形的丝织网帽”,“中国妇女穿百褶裙,系裙带,上罩一件略为宽松的外衣,他们将头发以一种十分雅致的式样盘绕在头顶,再插上许多金发卡,有的还编缀宝石......她们穿着丝织或者锦缎制作的尖头鞋,手里总是握着扇子,有的人眼睛较小,有的人眉清目秀……”②纽霍夫在《中国出使记》中介绍的光头肥脑、袒胸露乳、笑口大开的布袋和尚,成为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偶像——快乐之神,另外飞翔于空中的龙和风以及宝塔、帆船,都极富有梦幻色彩和想象成分。
通过传教士对中国民间衣着装饰风尚的细致描绘,让欧洲人对神秘的东方国度有了一个更加具象的了解,使他们开始对中国元素有一种不自主的追逐和崇尚。
直到1908年之后,设计师保罗.波列推出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并命名孔子,并大受欢迎,中国元素开始成功的被运用到西方设计师的笔头下面,并且慢慢成为一种风尚,最后变成一种独有的设计元素,而不再是被作为一种被偶像化的艺术对象陈列起来。
三、设计师钟爱的具象中国元素和抽象中国元素进入二十一世纪,时尚界的中国风更加强劲,也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富有创意。
西方设计师运用中国元素进行设计的手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选取一种或者几样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中常用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具象元素融入设计之中,另一种便是对中国独有的中国韵味进行加工和融合。
国际时尚设计师利用具象中国元素进行设计的灵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服饰本身寻找设计元素,例如旗袍、刺绣、立领、花朵、印染等中国特色的裁减方法或图案纹样,实际上这是外国设计师最常用也是最容易使用的方法。
其二便是富有创造性的从中国的建筑、绘画、甚至日常生活方面找到能体现中国味道的中国元素融入到服饰的设计中去。
旗袍、丝绸所体现出的中国风是不言而喻的,也成为自始自终设计师们热衷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许多设计师不再拘泥于传统中国旗袍的那种贴身立体的剪裁,反而更愿意去追溯旗袍更加古老和本真的形态。
回归到清朝旗人旗袍的繁琐花纹,宽松阔大的袖口,明亮高雅的色彩,似乎都仿佛诉说着那个年代独有的分韵。
从这一设计又可以引伸出——广大设计师不再愿意受到改良旗袍本身的束缚,而是开始从旗袍本身去发掘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细节,然后取一点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上。
最典型的要数中国旗袍的立领和斜肩了,在许多大品牌的时装发布会上,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设计师用高高的立领代替了西方传统的西服领和圆领,带来一种东方的含蓄和神秘,而在肩膀的设计上,西方设计师不在以宽阔平直的肩线为唯一标准,他们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斜肩的婉约和内敛,并且开始用斜肩来表达女性的柔美和温婉。
然而,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一些更为细致,却常常出现在中国传统服饰设计之中的具象元素。
例如,“繁花似锦”,其实欧洲传统服饰在设计上也喜欢运用细密的繁华最为装饰,而他们的花大多颜色清淡,以紫色粉色蓝色这些淡雅的颜色为主。
而中国传统服饰喜欢运用那些花型繁复颜色鲜艳的花朵进行设计,并且都有非常的意义。
Kenzo将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牡丹花“盛开”在她们所推出的作品上,以大红色作为底衬,大朵大朵色彩对比强烈的牡丹花作为主角,大大增强了对欣赏者的视觉冲击,更以其独有的中国味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同样的Valentino的中国风礼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中国红为底,大朵的粉色牡丹与翠绿色叶片仿佛有了恰当的归宿灵气十足,加上吊带的设计,丝绸雪纺材质的烘托,在表现中国特色的同时也不失雍容华贵。
当然,时尚设计师们不仅仅满足于中国传统服饰本身所提供的中国元素,他们开始发掘服饰以外的更加有创意的设计灵感来进行设计。
例如,泼墨手法,泼墨原本是传统美术的一种绘画方法,这种传统的中国艺术其实并不像旗袍那样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当泼墨手法运用在服装设计上,给人带来的却是浓浓的中国意韵和新鲜的视觉享受。
DIOR曾经推出过一系列运用泼墨这一灵感设计的服装,设计师大胆的在白色的面料上用泼墨的手法画上大朵大朵的花,花形随意洒脱,花瓣由里到外依次匀染蔓延,颇具动感,为了摆脱黑白的沉闷,还用中国红添加了红色花朵进行点缀,泼墨的黑,和中国的红,完美的搭配呈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面貌,更像是一幅唯美的中国水墨画。
1999年,设计师Jean Paul Gaultier设计了一款以中国折扇为灵感的礼服:粉色的面料,X型的轮廓,自胸部至大腿部位都很紧身,膝盖以下打开,最为精彩的是自胸部之下摆不规则的装饰有二十打开的中国折扇,奢华而又充满中国风情。
再如,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各大品牌的服装秀上,那些以中国传统建筑中那种弯弯上翘的飞檐作为设计灵感的服饰。
他们常常把服装的肩部做的比较夸张,以中式建筑为灵感,向外延伸的肩部设计,像极了故宫中那些庄严、神秘、意义深远的屋檐,让整个设计更有立体感。
有的设计师热衷于利用具象的中国元素表达一种具体的服饰美感,而有的设计师更愿意通过自己的设计表现对中国韵味的描摹和再现,即运用抽象的中国元素。
20世纪90年代,在以“敦煌”为主体进行的设计大赛中,大部分设计者脑中浮现的都是飞天、佛像等具象的符号,而一名国外的设计师却从这些具体形象的束缚中跳出来,将敦煌最具代表性的三种颜色提炼出来,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之上同时加上敦煌特有的花纹形状,没有一个飞天和神佛的形象,却能让人感受到敦煌的华美和肃穆。
这是一种对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更加深层次的了解,设计师们不在把对中国的理解停留在中国传统服饰或者传统设计手法的表面,更加愿意去追根溯源去了解和感受中国独特的韵味,这样做出来的设计,不流于表面,不做作,不是为了体现中国风而牵强的添加中国元素,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的流露。
上个世纪90年代迪奥设计师John Galliano把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上海风潮搬上T台。
旗袍的造型、高高的立领、到腰线的开叉、黑色的假发,印着月牌的油纸伞,这一系列设计把大上海风潮中女性既含蓄雅致、端庄素丽,又洒脱清丽、婀娜娟秀的特点准确的把握,并且加以改良和创新,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美感。
四、中国元素为何如此吸引国际时尚设计师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时尚元素的关系,可以说是地域性的东方传统服饰文化与全球性的西方现代时尚服饰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之所以有交流有碰撞,关键在于双方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二者在款式、结构颜色、细节方面的不同,这种文化差异散发出具有神秘地域文化色彩的吸引力,是引发设计师们借鉴和吸纳的内在动力。
③东西方设计师在社会意识和伦理观念上存在一定差异,西方设计师运用这些东方元素去创造一种具有强烈震撼的感官冲击,重新排列组合,赋予异域符号全新的解释。
这些差异表现在众多的方面:中国服饰是平面型服饰,崇尚装饰和意义;西方服装是立体型的服饰,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
④孔子曰“与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因次必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由此可以看出,以崇尚礼教的儒家文化为主流思潮的中国人对服装的穿着更多的是表现礼仪观念,中国的传统服饰几乎每一个细节每一种元素都有其内在的特殊含义,儒家以“德”“礼”来规范服饰,从社会整体的审美角度来要求人们着装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的气韵美相一致,把提升道德修养作为服装造型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