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培养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就是要在全国大学生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的活动,努力把高校的学生骨干、团员青年培养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形象好、群众基础牢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加深对我国地矿行业和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贡献力量。
落实和发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这一工程,我们必须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学校·国家大局,充分发扬“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广大团员青年,尤其是学生骨干、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政治信念坚定、作风过硬、能力突出、对党忠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重点培养与全面培养相结合,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坚持组织培养与自主教育相结合,坚持阶段教育与长期培养相结合。
学员需要参加一些理论学习。
每年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一周的集中理论学习。
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官员等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举办形势报告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
组织参加必要的实践锻炼。
每年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两周的基层实践锻炼。
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民宿体验、参观考察等活动,增加大学生骨干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组织参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
组织大学生骨干每人每年参加不少于100小时的志愿服务。
通过在校园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参加扶危济困、支教支医、文艺演出、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骨干的社会责任感。
要求每人参加课题研究。
要求每个大学生骨干在培养期间,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选择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完成并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提高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做好这些工作,可以考虑带领同学到革命圣地旅游学习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