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读书笔记【篇一:建筑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
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
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
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
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
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
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
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
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
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
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
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
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房身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
(四)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
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
(八)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这些也都是中国建筑系的特征。
这一切让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的建筑了解了中国建筑的深刻内涵。
中国悠久的历史有着自身特有的建筑特色,但是在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更多的将外国的建筑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特点相结合,设计出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建筑形式。
不仅具有民族性更具有艺术性。
建筑最重要的是设计,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中介绍了,如何设计空间,如何用点、线、面来设计空间。
在《建筑:空间、时间秩序》在序言中就讲到了设计首先是一种意识很强的目的性的努力设计师首先必须把问题的现有条件详加整理,弄清来龙去脉,收集相关的资料加以消化。
丹麦诗人兼科学家p.海恩这样说过:“艺术在于解决问题,当人们在解决问题以前是不可能有什么模式的。
问题的形式就是答案的一部分。
”建筑的形式都是有点线面三者共同构成的,因此了解三者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在书中较详细的讲述了点线面三者的几本特点,例如:1.点能和它所处的范围之间,造成了一个视觉上的紧张关系。
2.一条线的方向影响这它在视觉构成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条垂直线可以表达一种与重力平衡的状态;反之斜线是动态的,在视觉上的活跃因素,可以使之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3.面首要的是识别它的特征和形状,它决定与形成面之边界的轮廓线。
面起着限定容积界限的作用。
面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
经过一个学期的读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建筑方面的理论知识,让我学到了建筑的真正涵义和其内在的美。
让我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了解建筑。
我们不仅要用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在读书中养自己的灵感。
我相信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可以找到建筑的灵感,吸收其中的精华并用于自己的设计中,使自己的设计更加丰富。
在以后的时间中多读书,更看书,充实自己的头脑,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具有创作的灵感。
【篇二: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感作者:c.亚历山大 h.纳斯《城市设计新理论》一书系统的描述了作者在1978年所做的关于城市设计的实验,并为我们构想了一套全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在这套新的理论中,他们强调了一种整体性的创建。
“创建城市整体性的任务只能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它不能单独靠设计来解决。
而只有当城市成形的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整体性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显然,“最重要的是过程创造整体性,而不仅仅在于形式。
如果我们创造出一个适宜的过程,就有希望再次出现具有整体感的城市”。
同时,作者将这本书称作定义这一过程的第一步。
的确,在我们分析欧洲过去城市发展的历程时,会发现许多城市如威尼斯、罗马等,都具有一种亲切的整体性,在这些城市中,无论是大的饭店、商店和公共花园,还是小的阳台和装饰物,在外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有机的统一。
然而,在现代城市的设计、规划似乎都忙于解决单个结构或执行法规的规定,难以产生有机的整体感。
书中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单一”来创造整体性的过程,即“single makes wholes”。
集建筑师与规划师于一身的c.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和他的同事提出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再现城市有机发展过程。
为了找到创建日益增长的城市整体性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法规,作者提出了一套初步法则,共七条,它们体现了实际发展的过程,与城市日益发展要求相吻合。
1. 渐进的发展。
任何建筑项目都不可过大,要确保一种合理的大小混合比,保证在渐进发展中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
2. 较大整体性的发展。
每个建设项目必须有助于在城市中形成至少一种更大的整体结构,它比起该项目自身要更大更重要。
经营某项工程的每个人必须清楚的知道这项工程将试图帮助哪一种更大的正在出现的整体结构,并知道它将如何有助于产生这些整体结构。
3. 构想。
这条法则确定单个建筑项目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建筑是“由健全的现有建筑的构想中产生,而不是由头脑内的某个概念产生”,“每个项目都必须先被感受和体验,然后才能将其表达为一种构想”,即它是什么,建在哪?4. 正向城市空间。
“每座建筑在其附近都必须创建既有机联系又优美典雅的公共场所”,保证行人空间、花园、街道、停车场由周围的建筑物形成,同时建筑的体量必须是简洁美观的。
5. 大型建筑物的布置。
“入口、主要通道、各建筑模块的主要分隔、内部露天广场、日照以及建筑物内部的运转都应与该建筑物在街道和周围街区的位置协调一致”。
从而使得建筑的布置显得有条理。
6. 施工。
包括了两个层次的内容:建筑的总体和细部。
就是说,要求建筑的整个施工和外观上形成整体性“,保证建筑构造和细部的完整特征。
7. 中心的形成。
这条细则如作者所说,目的在于解决不同规模真题的集合形状问题,它要求每个整体不但要自成中心,还要在它周围发散成一个中心体系。
随后作者对这些法则进行了试验,并与许多研究生一起,对旧金山高密集区进行模拟城市再设计。
启动了一项涉及大约90种不同的设计问题的项目,包括仓库、饭店、渔用码头、音乐厅和公共广场。
这种大范围的实验都按工程顺序一个个记录存档,并用楼层平面图、立面图、街道网络、立体投影图和按比例缩小的模型照片对各项工程如何满足这七条法则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城市设计新理论》一书为城市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种完全新型的理论框架,极大地弥补了今天的城市所存在的缺陷。
强调城市的整体性,其实是强调一种系统性—系统内的因素之间都是紧密相关的。
这个是最近一直的阅读的书籍的当代城市理论的共同方向,即:将城市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来看待,将城市作为一种拥有多链接的网状结构来看待。
提倡一种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建立和发展、更性的方式。
这个应该和北京当下旧城更新的“微循环”是一致的。
当代城市观点不是一种或者说不赞成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态生长,而是强调以一种更合理的、反而是更富有深层秩序和组织性的方式来进行。
其实是在强调一种更紧密合理的组织性。
一种民主制度的组织性。
但是作者有一定的对于农业时代小型城镇的迷恋,这个会造成其一定的偏差。
他的东西更适合进行小型区域的具体的城市设计,似乎还不能够被称之为一种整体性的完成的城市思想。
作者的设计组织方法、设计过程思路有个非常新的、好的东西:如何将个人的“拍脑瓜”创造纳入城市的发展中来,使城市更加富有人性色彩。
作者其实强调了个人感性创造的重要性,而且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民主选举、三权制衡民主国家体制的设计制度来筛选和融合这种创造力,而且作者还强调了将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为积极空间、芦原信义所谓的“p”空间的重要性。
此外还强调了图底的紧密关系。
城市开放空间成为了整个城市的足够的”粘合剂“,成为了组构元素,正是这些开放空间将一个城市一层一层的逐步组构起来。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作者: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应该归结为一部非常优秀的史书,的确如其名字一样。
一本书的内容其实体现的就是作者的习惯和思想,《城市发展史》一书的内涵十分广泛和深刻。
广泛是针对其论述过程中涉及学科领域数量之多,有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地理、艺术、建筑、城市规划等;深刻则是从其论述城市起源发展的方法和指导思想上来说的,他将以上相关学科与城市这个主题相互联系在一起,不仅叙述表面看得到的事实,而且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序言中总结的好:他“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等的演变结合起来,并揭示了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芒福德在研究城市时获得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双丰收,因为他不仅在理论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而且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或者至少是以实践来检验其解决问题理论的正确性,从而惠及人类社会。
芒福德认为:“城市是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城市规划专家所研究的对象。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土地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而且是一个更高文明层级的社会空间。
对于这样的研究对象,仅仅从城市规划角度去研究它,那是远远不够的。
城市研究需要渊博的学识,深邃的目光,敏锐的思想,和为人类担当的责任。
”他强调城市研究者的首要任务应是了解城市更远古的结构和更原始的功能,因而把类似于后来城市功能之一的贮存生命的容器的历史上溯到人类还未出现的史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