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建模与仿真概述_图文
在这些过程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实验、分析 、计算、决策等步骤。
然而实验分析对某些真实系统可能是不允许的 。通常的原因有:
系统还处于设计阶段。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因此不可能在真实系统上进行试验。
在真实系统上做试验会破坏系统的运行。
如果人是系统的一部分时,由于他知道自己是 试验的一部分,其行动往往会与平时不一样; 因此会影响实验的效果。
宇宙世界,原子分子,电炉温度调节系统, 商品销售系统,等等。
温度 给定值
比较器
温度偏差
调节器
控制电 炉的电
压
扰动 加热炉
温度
炉温值
温度计
经理部
市场部
采购部
仓储部
销售部
2 系统的特性: 1)系统是实体的集合
实体是指组成系统的具体对象 例如:电炉调节系统中的比较器、调节器、电炉、
温度计。 商品销售系统中的经理、部门、商品、货币、仓库
、 光学环境、电磁环境)
1.3.4 仿真的分类: 1)根据系统模型的特性分类 连续系统仿真、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2)根据所采用的技术分类
面向对象仿真、面向agent仿真、分布交互仿真等
1.3.5 系统仿真的一般过程:
1)对模型的形式化处理 2)仿真建模 3)程序设计 4)模型运行 5)进行仿真实验,处理仿真结果。
在实际系统上做多次试验,很难保证每一次的 操作条件都相同。
试验时间太长或费用太大或有危险。
无法复原。
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用模型来代替真实系统 做仿真实验的方法,以解决上述无法直接对真 实系统进行实验分析的问题。
“仿真”一词译自英文的“simulation”。 有关它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我们定义为: 通过 对模型的实验以达到研究系统本质的目的,或 用模型对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
概念模型
1)定义:为了某一目的,对真实世界及其活 动进行的概念抽象与描述,是运用语言、 符号和框图等形式,对从所研究的问题抽 象出的概念进行有机的组合。这些有机组 合的概念就形成了某种概念模型.
2) 概念模型的分类
(1)从概念模型描述的内容来分类
面向领域的概念模型:将真实世界划分成相应的领域 ,再对每个领域进行概念建模。
3. 系统的分类 按照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状态随时间变化分类:
连续系统:状态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系统。 离散事件系统:状态的变化在离散的时间点上发生,且
往往又是随机的系统。
按照系统物理结构和数学性质分类:
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 集中参数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3. 系统的分类
按照系统内子系统的关联关系分类
简单系统:组成子系统数量较少,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比较简单,或尽管子系统数量较多,但它们之间的关 联关系比较简单。 例如:一台仪器
复杂系统:系统具有众多的状态变量,反馈结构复杂,输 入与输出呈现非线性特征(高阶次、多回路、非线性)
复杂巨系统:子系统数量极大,种类很多,关系复杂 例如:星系系统
面向设计的概念模型:在领域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 进行相应的概念设计。如数据库设计概念模型。
(2)从概念模型的用途来分类 资源概念模型:用作一种资源,支撑进一步的开发。 主用概念模型: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根据需求和资源
概念模型进一步开发出的模型。
(3)基于知识获取与描述方法来分类
基于表示的概念模型:直接反映与推理机制关联的 符号级表示。
系统研究:系统分析、系统综合和系统预测。 系统描述:同态、同构
同态:系统与模型之间行为的相似(低级阶段) 同构:系统与模型之间结构的相似(高级阶段)
同态与同构建模
同构系统:对外部激励具有同样反应的系统 同态系统:两个系统只有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输入输出
相对应
3. 系统的分类
先验知识
建模过程 系统模型
实验数据
1.2.2 系统建模的途径
(1)分析法/演绎法/理论建模/机理建模
根据系统的工作原理,运用一些已知的定理、定律 和原理推导出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
(2)测试法/归纳法/实验建模/系统辨识
通过测试系统在人为输入作用下的输出响应,或正 常进行时系统的输入输出记录,加以必要的数据处 理和数学计算,估计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模型分解 第一种分解:模型=集合结构(静态结构 、动态结 构) 第二种分解:模型=集合结构(框架、结构、参数 )
进一步,我们将模型构造具体分解为三个步骤:框架 定义、结构特征化和参数估计。
复杂系统 建模( 定性 + 定量)
1)开发思想,形成概念,通过定性分析、研究,明确研 究的方向、目标、途径、措施,并将结果用准确简练 的语言加以表达(语言建模)
2)分类:
按照系统的特性来分:线性与非线性、静态与动 态、确定性与随机性、微观与宏观、定常(时不 变)与非定常(时变)、集中参数与分布参数
按照研究方法来分:连续模型与离散模型、时域 模型与频域模型、输入输出模型与状态空间模型
系统建模就是:认识系统,并把它表述出来 。1.2.1系统建模的信息源
建模目的
基于方法的概念模型:面向知识级建模分析,提供 预先定义的方法去描述在特定应用领域中实现方法 的有关知识。
基于任务的概念模型:面向特别种类的任务,直接 刻画任务结构而非执行任务的方法。
数学模型
1)定义: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 特定目的,根据对象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 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 一个数学结构。
• 按照子系统的数量分类
小系统、大系统、巨系统
1.1.2模型
1.模型的定义
模型是一个系统的物理的、数学的或其他方 式的逻辑表述,它以某种确定的形式(如 文字、符号、图表、实物、数学公式等) 提供关于系统的知识。
2. 模型的分类
物理模型:根据一定的规则(如相似原理 )对系统简化或比例缩放而得到的复制品 。
系统处于活动之中
活动是指实体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属性变化。例如 :电炉温度调节系统中的主要活动是控制电压的变 化,而商品销售系统中的主要活动有库存商品数量 的变化、零售商品价格的增长等。
系统三要素:实体、属性与活动。
系统是在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的;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 边界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研究的目的。
建立五种模型: 语言模型网络模型量化模型动态模型优化模型
建模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多次循环的过程。
1.2.6 模型文档
定义:根据一定的规范对模型的文字描述。
在模型开发的过程中,通过编写模型文档,可以加深建 模者对模型的认识,有助于消除模型的不完全性、不明 确性和不一致性,提高建模的规范化程度。
[2]假设及适用范围
[2.1] 理论依据 [2.2] 主要假设及理由 [2.3]主要简化计算及依据 [2.4]模型的应用条件或使用限制 [2.5]对预期使用目的的适应性
[3]模型描述
[3.1] 模型的结构与功能 [3.2] 模型变量说明
[3.2.1] 输入变量说明(包括外部控制变量或干扰变量) [3.2.2]输出变量说明 [3.2.3]关键输入/输出变量
[3.3] 随机变量及分布函数的类型与参数 [3.4] 模型参数和常数说明 [3.5]与其他模型的输入/输出联系 [3.6]形式化描述(数学关系\逻辑关系\知识规则等)
[4.1] 模型在其他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 [4.2] 模型在开发中参考其他模型的情况 [4.3] 假设条件和简化对模型的影响分析 [4.4]分布函数类型及参数选取方法 [4.5] 模型参数取值的依据 [4.6]模型算例 [4.6.1] 输入条件设置 [4.6.2] 驱动方式 [4.6.3] 稳态特性分析 [4.6.4] 样本数据采集方法 [4.6.5] 结果比较 [4.6.5.1]原型系统/参考系统的情况 [4.6.5.2] 原型系统/参考系统的样本数据采集方法 [4.5.6.3] 结果对比曲线
按照系统特性分类:
工程系统(物理系统):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实现某 个预定的功能,采用某种手段构造而成的系统,如机 械系统、电气系统等。
非工程系统(非物理系统):由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 中形成的,被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逐 步认识的系统,如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 交通系统等。
系统建模与仿真概述_图文.ppt
第一章 系统建模与仿真概述
主要内容
• 系统与模型 • 系统建模 • 系统仿真 •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1.1.1 系统
1. 系统的广义定义:
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若干 组成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在一起形成的 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有机整体。
举例:
[4.7] 对模型精度的认识 [4.8] 知名专家对模型的评价
软件工具:Edraw Mindmap
1.3.1 仿真概念的提出
人们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为了更 好地完成这一能动过程,需要对物质世界,乃 至非物质世界进行实验研究。例如:
进行一项工程设计
规划一次军事演习
分析人口发展趋势
模型文档是模型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信息交流的依据。
完善的、规范化的文档能够帮助用户迅速、清晰的了解 模型结构、功能、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而不必重复建 模者的所有工作。
数学模型文档的参考示例: [1]综述
[1.1] 模型开发目的 [1.2] 模型功能 [1.3]模型性质(随机/确定,动态/静态,离散事件/连续/混合)
系统、模型、仿真三者之间的关系 系统是研究的对象 模型是系统的抽象,是仿真的桥梁 实验是仿真的手段
1、相似原理
空间相似、时间相似、功能相似、动态特性相似、 信息相似
2、相似方法
模式相似方法、模糊相似法、组合相似方法、 坐标变换相似方法 3、相似方法的实现 时间与逻辑相似、几何相似、环境相似(力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