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职业中学的班级管理

浅谈职业中学的班级管理

浅谈职业中学的班级管理
【摘要】当前,在全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背景之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多次突破新高;然而职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却十分艰巨,时时刻刻在考验着校领导和班主任。

因此,在工作中特别注意,那就是在班级管理中给学生机会和条件,让学生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关键词】职业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
自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决议》以来,国家为了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几项非常重要的举措:①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招生人数,提高职校和普高的学生比例,增大高校中职大学生的比例;②加大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快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③为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享受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④为职校学生创造优先的就业机会、进行校企联合。

因为有了好的就读环境,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飞快增长,学校环境不断改善。

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出现了。

由于职校生的生源质量很差,多数是学习差、纪律差、道德品质差的三差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十分棘手,因为他们中的一小部分在初级中学中就是让老师非常头疼的淘气学生,更别说把他们集
在一起来教育了,让管理的难度增加了。

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纪律观念淡薄,同时抱有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无所谓的态度,可想而知其难度。

因此,这一问题让无数职校的老师非常困扰迷惑。

2005年,我从大学毕业后就龙陵职业中学任教,同时担任新班班主任工作至今已有七年。

我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思想,从学生的为人处事教起,加强他们的纪律观念,树立学习信心,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

以下是我这几年的班级管理心得:
1.转变观念、竖立信心
由于长时间外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理解和偏见,导致多数学生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对职业教育不但不支持,还干扰和传播谣言,因而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就读职业中学的学生是没有出息的,没意思。

所以,转变就读职业学校学生的观念,竖立他们的信心非常重要。

我给同学们讲解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情况,德国是世界上工业、汽车制造业最先进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汽车工业,德国汽车跑满世界各地,并且都是世界名牌,如: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等,他们的工业之所以如此发达,就是因为德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重视工业技术的结果。

同时,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也发起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并加大职业教育的政策、资金、人力的投入。

面对现在大学毕业生就
业困难、找不到工作的现状,对于学习差一点的、经济基础弱的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大学生的培养费用总共要十几万,毕业后找工作困难,然而培养一个职高学生只要一两万就可以,政府和学校还帮助在沿海地区找到待遇可观工作,月薪能到三、四千元以上。

另外,职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每位学生都同等对待,学习方面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竖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2.明确目标
让学生明确到职中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来玩、违反纪律、经过几年的学习,必须拿到专业技术资格证和毕业证。

并且学会为人处世、遵守纪律、养成习惯等。

结合现状,给学生分析技术资格证和毕业证的重要性。

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好基础。

3.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
新生入学后,要求学生认真了解学校的校纪校规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提高自身素质是有用的,什么是影响今后的发展。

同时,制定好班纪班规,规范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好纪律保障。

4.选好班委
班委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他们在
班级管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好的班委能带领全班同学团结向上,欣欣向荣,增强班级荣誉感。

反之,会让整个班级一盘散沙,没有生机,死气沉沉。

因此,班委的选择十分重要,一定要选好。

其中,班长的人选特别关键,是重中之重。

由于,职校的特殊性,班委不一定是三好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不用很高,但必须是敢管p每周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一次演讲训:第一、二次,提前让学生准备演讲材料,学生只要带着材料上台大声读出来。

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三、四次,采用半脱稿的方式进行。

然后逐渐加大难度,最终让学生能够即兴演讲。

达到踊跃推荐自己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技能。

总之,班主任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单亲、孤儿,并发动全班学生参与。

让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

8.多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讨教,上网查阅资料,提高自身素养几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兢兢业业的辛苦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领导、学生和家长的肯定。

以上是我的几点不成熟的观点,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并给与指教和批评。

参考文献
[1]《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一、二、九期.
[2]《班主任》2011年第六、八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