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参考文献目录-(2)

大学语文参考文献目录-(2)

大学语文参考文献目录先秦文学参考文献〔清〕王夫之《老子衍庄子通》,中华书局1962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钱穆《老子辨》,中国书店1988王力《老子研究》,天津市古籍书店1989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徐元浩《国语集解》,中华书局1930傅庚生《国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宋〕鲍彪《战国策注十卷》,《四库全书》本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巴蜀书社1987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3胡小石《楚辞辨名》,《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黄震云《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赵沛霖《本世纪楚辞研究方法论浅说》,《中州学刊》2002年5月第3期(总第117期)潘啸龙《楚文化和屈原》,《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潘啸龙《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汤漳平《楚赋与道家文化》,《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陆侃如龚克昌《楚辞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闻一多《古典新义·楚辞校补·九章》,《闻一多全集》(第2册),三联书店1982闻一多《论九章》(遗著),《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汤炳正《〈九章〉时地管见》,《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汤炳正《关于〈九章〉后四篇真伪的几个问题》,同上杨义《屈原〈九章〉的抒情诗学世界》,《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熊良智《〈楚辞·九章〉真伪疑案的一段文献清理》,《文献》1999年第2期曹大中《论〈哀郢〉》,《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熊任望《〈哀郢〉缘何而作》,《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亦见熊任望《楚辞探综》,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赵逵夫《〈哀郢〉释疑并探屈原的一段行踪》,《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周建忠《〈哀郢〉作意研究史略》,《中州学刊》2001年第1期张国荣《〈楚辞·九章·哀郢〉中的“凌阳”究系何方》,《云梦学刊》2001年10月第22卷第5期吴广平《20世纪宋玉研究述评》,《中州学刊》2002年1月第1期(总第127期)秦〕李斯著张中义等辑注《李斯子》,中州书画社1981邵璧华《策士之文,骈体之祖:李斯〈谏逐客书〉赏析》,《名作欣赏》1984年6月何伍俢《援古证今,据事类义:李斯〈谏逐客书〉赏析》,《名作欣赏》1984年6月白芳《二十年来李斯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02期两汉魏晋文学参考文献〔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冉昭德陈直《汉书选》,中华书局1979乔象钟徐公持、吕薇芬等选编《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作品选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张进俊巧珍《汉书选译》,巴蜀书社1990王先谦《汉书补注》,商务印书馆1959/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清〕张玉谷《古诗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王景霓、汤擎民、郑孟彤《汉魏六朝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唐满先《建安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叶嘉莹《汉魏六朝诗选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佘斯大《建安七子》,岳麓书社1998《晋书·隐逸传》《宋书·隐逸传》萧统《陶渊明传》(《昭明太子集》卷四)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而已集》)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朱光潜《陶渊明》(见《朱光潜全集》)《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王瑶《文人与酒》(王瑶《中古文学史论》)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第八章、第九章(吴云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唐代文学参考文献刘宝和著《李颀诗评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张步云著《唐代诗歌》第八章“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颀”第二节“李颀”,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王步高主编《唐诗三百首汇评》卷四“七言乐府”李颀〔七古总评〕、《古从军行》,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第三编“初盛唐诗”第四章“岑参及其他”中有关李颀的部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常振国、降云编《历代诗话论作家》上编李颀章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乔象锺、陈铁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唐代文学史》第十五章“王昌龄、李颀及其他诗人”第三节“李颀的生平与诗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西北大学中文系、广西师范大学主编《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赵昌平《盛唐北地土风与崔颢、李颀、王昌龄三家诗》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日〕松浦友久《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安旗《李白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常秀峰等《李白在安徽》,黄山书社1986毛水清《李白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刘忆萱、管士光《李白新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李昌志等《李白诗魂系青山》,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丁育民《李白游秋浦》,黄山书社1989刘开扬等《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郑修平《李白在山东论丛》,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陈文华《诗酒李太白》,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1谢力《李白》,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裴斐、刘善良《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中华书局1994王运熙等《谢与李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徐文海、李晓峰《李白诗酒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曾月郁、周实《李白》,岳麓书社1997王辉斌《李白求是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中国李白研究会《20世纪李白研究论文集》,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盘石《李白诗词吟诵曲选》,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安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日〕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居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中华书局200闻一多《唐诗杂论·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程千帆、莫砺锋《杜诗集大成说》,《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马茂元《马茂元说唐诗·谈杜甫七言绝句的特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叶嘉莹《杜甫七律演进的几个阶段》,《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王锡臣《论杜甫的七言歌行的特点》,《文学评论丛刊》第5期,1980年版杜晓勤《论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第1期谢思炜《敦煌本白居易诗再考证》,《文献》1997.1邓新跃《被贬江州司马不是白居易前后思想的分界点》,《益阳师专学报》1997.1严杰《入仕求禄与退隐——浅议白居易的出处进退》,《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2张文生《白居易诗论新探》,《锦州师院学报》1997.2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西北大学学报》1997.2刘小平《〈长恨歌〉艺术魅力的再探讨》,《内蒙古电大学刊》1997.2唐海燕《美刺为手段,劝君是真义——〈长恨歌〉主题浅探》,《陕西教院学报》1997.2张泽晖《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云南学术探索》1997.3叶渭渠、唐月梅《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中国比较文学》1997.3李靖国《灵魂的审判——白居易〈长恨歌〉主题重探》,《名作欣赏》1997.4周相录《〈长恨歌〉在日本的影响》,《文史知识》1997.10顾肇仓、周汝昌《白居易诗选》,作家出版社1962宋代文学参考文献王洪《试论唐宋词发展史上的五个里程碑及其词史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2薛祥生《承南唐余绪开宋词先声——晏殊〈珠玉词〉》,《东岳论丛》1997.6刘乃昌《柳絮池塘淡淡风——浅议晏殊诗风》,《文学遗产》1998.1莫砺峰《论欧阳修的人格与其文学业绩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1997.6龙建国、杜道群《欧阳修词的创作分期及风格嬗变》,《吉安师专学报》1999.1周健自《略论欧阳修的“人格魅力”》,《黔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1陈友冰《欧阳修评传》,《明清小说研究》2000.4郭纪金《欧阳修俗艳词的人文意蕴》,《深圳大学学报》2001.6龙建国《论柳永词的自我意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1杨海明《从“生死事大”到“善待今生”——试论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享受》,《中国韵文学刊》1997.2张海鸥《浪子词人柳永与正统君臣审美意识的冲突》,《学术研究》1997.3白军芳《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河南大学学报》1997.3霍英《论柳永在词艺术形式上的贡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4陈心浩《有宋“倚声家初祖”——从宋词发展的历程重新评价柳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甘肃社会科学》1999.2袁美丽《试论柳永的人生悲剧及其文化意蕴》,《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4沙灵娜《晏几道的内心世界》,《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2高国藩《论晏几道的痴情》,《抚州师专学报》1997.4傅义《论晏几道对晏殊词的继承与超越》,《江西社会科学》1998.1阎玉慧《名句千古不能有二——晏几道〈小山词〉新论》,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研究论文集》,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 朱德才《〈漱玉词〉的艺术魅力》,《李清照研究论文选》,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夏汉宁《试论李清照词的用典》,同上邓魁英“李清照”条,《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张璋《千年词史冠巾帼一代风流压须眉》,《李清照研究论文集》,孙崇恩、傅淑芳主编,齐鲁书社1991陈祖美《对易安内心隐秘的破译》,同上杨海明《“懒起画蛾眉”与“怕寻酒伴懒吟诗”——谈唐宋词中的“以慵为美”》,《唐宋词纵横谈》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刘尊明等《从传播看李清照的词史地位》,《李清照辛弃疾研究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顾之京《李清照文学史地位的再认识》,同上王克安《近50年李清照研究综述》,《山东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王曾瑜《李清照事迹七题》,《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1期夏承焘《陆游的词》,《文学评论》1963年2期蒋和森“陆游”条,《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邓乔彬《驿骑苏秦间——陆游词风格及成因浅谈》,《杭州大学学报》第28卷第3期,1987年7月喻朝刚《放翁词论》,《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3期王仲厚《陆游词话》,《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5期叶嘉莹《论陆游词》,叶嘉莹缪钺《灵谿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张福勋《陆游的词和词论》,《阴山学刊》1989年1-2期邓魁英“张孝祥”条,《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缪钺《论张孝祥词》,叶嘉莹缪钺《灵谿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宛敏灏《张孝祥词笺校》, 黄山书社1995钱锺书《谈艺录》第1—5页“诗分唐宋”,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缪钺《论宋诗》,《宋诗鉴赏辞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版陈植锷《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葛晓音《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谢桃坊《苏轼诗研究》,巴蜀书社1984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梁启超《王荆公》,中华书局1936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沈钦韩《王荆公诗文沈氏注》,中华书局1962邓广铭《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79王水照《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王河《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散文艺术风格之比较》,《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金元明清文学参考文献《琵琶记讨论专刊》,剧本月报社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北京《高则诚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张晶《金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文学遗产》1999.1胡传志《金代文学特征论》,《文学评论》2000.1刘达科《元代文学整体研究百年要览》,《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1查洪德《20世纪元诗研究概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5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李正民《元好问研究论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章必功《元好问诗歌简论》,《深圳大学学报》1999.3徐子方《元代诗歌的分期及其评价》,《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2谢泰峰《略论元好问的人生取向》,《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2刘锋焘《元好问研究百年之回顾与反思》,《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3马海英《元好问词的创作倾向及其在金代词坛上的地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5 曹伟业《赵孟頫与“元四大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2徐子方《从知恩图报到自悔自责——试析赵孟頫的心态历程》,《江海学刊》2001.3陶然《“词衰于元”辩》,《浙江大学学报》1999.4张维民《论萨都剌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5萨兆沩《一位蒙古族化的色目诗人萨都剌》,《北京社会科学》1997.1李新涛《萨都剌诗歌的审美特征》,《晋阳学刊》2001.6查洪德《20世纪萨都剌研究述论》,《民族文学研究》2002.2查洪德《虞集的诗文成就》,《阴都学刊》2000.1喻学中《虞集——弘才博识的元代大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3明清文学参考文献龙榆生编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王步高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钱仲联编选《明清诗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钱仲联章培恒等撰《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金性尧选注《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张秉戍萧哲庵主编《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何瑞澄选析《清诗词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严迪昌编选《金元明清词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纳兰性德著张草纫笺注《纳兰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乔力《明诗正变论:有关衍展进程的描述及文化特质之剖析》,《东岳论丛》1998.3郑伯勤《“四海永为家”的高亢颂歌——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解析》,《名作欣赏》2000.5 刘守安《一代诗史梅村诗》,《文学评论》1997.2叶君远《论“梅村体”》,《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2潘定武《〈圆圆曲〉情感倾向试探》,《宁夏社会科学》2001.4毛庆耆《论中国近代诗歌》,《学术界》1999.6任耕耘《明词简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4张仲谋《明词的价值及其研究基础》,《西北师大学报》2002.5程翔章《异彩纷呈的近代词派》,《高等函授学报》1996.3陈友康《清词中兴论》,《社会科学辑刊》1999.5程翔章《各树一帜的近代词家》,《高等函授学报》199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