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氏之子》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说课稿后寨中心校赵剑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共四篇课文。

通过学习文言文、剧本、相声、记叙文使学生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

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

课文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五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

2、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男孩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

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

所以我将此作为难点来突破。

4、教学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5、教学时间:2课时二、说教法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是读,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读思议相结合,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说到语言,我国古代言语非常精练、简洁,例如以前我们学到过的子曰:(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示课件) 1.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2.读题,解题。

“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那你就是——(指2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试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句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1、这篇古文,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

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懂他们两人的话外之意了吗?2、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

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儿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3、展示白话文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四)熟读成诵,课外延趣1、熟读成诵。

2、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两则。

四、说板书根据课文内容我将课文中重点知识呈现出来,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使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之处。

10、杨氏之子(儿子)--------甚聪惠孔君平:此是君家果。

杨----杨梅(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孔雀2012年4月5日后寨中心校语文公开课教案执教:赵剑班级:五年级(1)班时间: 2012年4月5日上午第二节课题:《10、杨氏之子》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3、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

二、教学重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三、教学难点: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巧妙之处,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四、德育渗透相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要学生学会礼貌待客。

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的认识文言文。

2、指导学生根据注释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和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可不一样,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

文言文的每个句子都很短,但它表达的意思可是很完整的,所以说文言文的句子都是很精炼的,因为距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很遥远,所以读起来有些难懂。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我读课文一遍,看看你能理解多少。

2、板书课题,范读,解题。

“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

“杨氏之子”即姓杨人家的儿子。

指名提问:那你就是——(指两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杨氏之子:叫杨修。

(但不是三国的杨修。

)孔君平: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晋朝人,是孔子第26代后人,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

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

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

死赠光禄勋,谥“简”。

3、介绍作者及作品。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

《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

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门人编纂的一部笔记体小说。

书中分为三十六个门类,主要记叙东汉至东晋士族文人的言行轶事。

它广泛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特别是魏晋士人清谈玄学的场面和放荡不羁的人生态度,是魏晋士人小说的代表作品。

4、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指导认读、口头组词。

liáng huì yì梁(鼻梁、桥梁)惠(恩惠、优惠)诣(造诣、苦心孤诣)nǎi yuē qín乃()曰()禽(禽兽、飞禽)(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3)多音字:为(wèi):为何、为了应(yīng):应该、应当、应有尽有为(wéi):行为、为难应(yìng):答应、应变、反应5、领读、指导朗读讲解: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试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指名读句,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

孔指以示儿曰:“此/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随着声音,有7、教师归纳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8、思考: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

2、处理练习,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

(P《教材全解》103-104页)(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总结:《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相关主题